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九一年十月九日,青海省平安县文物管理所在平安镇东村进行文物调查时,于该村村民孙明禄家征集到一枚铜印。据本人回忆,铜印于七十年代末在东村砖瓦厂内出土,此处原为一处汉代墓葬群,曾出土汉代陶器、铜器等文物,县文物管理所从部分群众中征集到陶灶、陶甑、陶罐、陶盒、铜印等文物10多件。  相似文献   

2.
1986年9月,黑龙江省宾县常安乡王家岗屯农民邢宪宾等人在三宝乡东方村亲属家帮助翻地时发现一白釉褐字四系瓶.现收藏于宾县文物管理所.  相似文献   

3.
1989年10月,华蓥市高兴镇谭家桥村农民吴启全,在自己的屋宅前取土制砖时,距地表约1米深处发现古代铜印一方,现由华蓥市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铜印为方形,上下边长为5.7厘米、左右边长为5.5厘米,通高3.2厘米,印纽高1.7、宽2.7、厚1.1厘米。印身厚1.5厘米。铜印重290克。印背右上角和左下角均刻阴文一“上”字,印文为“冯氏图书之记”六  相似文献   

4.
<正> 1990年9月4日,于抚宁镇田各庄村西发现一方铜印。现收藏于县文物管理所。 印面呈方形,有半圆形钮。边长2.2厘米,通高1.5厘米,印面阴刻篆字“军司马印”,侧面有阴刻篆书“范”字。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年,阿城县旧物市场的同志在回收废铜中捡出一方铜印,交县文物管理所收藏。该印为正方形,边长6.4、厚1.3厘米,长方钮,钮顶平面长3.4、宽0.9厘米,印通高3.7厘米,重1市斤。印面为汉字阳文篆书,其文为“天字号行军万户所印”九字(见印模)。印背无年款,左侧镌楷体“万户印”三字;印钮有一“上”字,以示印的倒正。原来这是方百年前已发现的古印。据《宾县县志》记载:“(宾县)城南八十五里松峰山,清光绪初年道人赵玉德掘得古铜印一方,方形,铜把,酷似今县政府印状。其印文近中国篆书,细辨中末两行确为‘军民万户印’五字,馀不可识。背上刻中文‘万户印’三字,人莫知何代也。惟道人珍藏,其秘虽故相识不与出示,谨印具模型附后”。又云:“考《金  相似文献   

6.
达川市发现“佛法僧宝”铜印任超俗近日,达川市文物管理所从印司流散文物中征集到一方钢印。该印为方形,四角微翘,带座板状直条钮。印面过长5.5厘米,厚O.5厘米,带钮通高4.5厘米。印面四周一道单边,其内为铸印九叠篆阳文“佛法僧宝”四字。印背钮的两边各铸...  相似文献   

7.
1990年2月16日,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四川达县地区平昌县泥龙乡多佛村村民在多佛山北坡150米处挖堰沟时,在距地表1.5米处的乱石隙中,掘得铜印42枚。平昌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后,随即派员前往实地调查,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在同一处地方又掘得了铜印3枚,共计45枚。出土时45枚铜印重叠散乱堆放,但保存完好,似古人有意埋藏之物。从印面看均未使用过,印文结字刚力,章款直朴,个别字虽有缺笔少划,却无空疏之感,恰恰显出凿印别具匠心。这批铜印章形制为鼻形钮方印,印面为正方形,厚1.1厘米,均阴刻篆文,边长、钮高、重量不一,按不同印文可以归纳为四  相似文献   

8.
迁西县出土“假司马印”1994年11月22日,迁西县尹庄乡大付庄村民付桂民在其麦田挖排水渠时,出土铜印一方,立即送交迁西县文物管理所。此印瓦钮方形,印面阴刻篆书,印文为“假司马印”,边长24厘米,厚08厘米,带钮通高2厘米。按汉代“司马”为主兵的...  相似文献   

9.
1983年2月,澧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到明"华阳王镇抚司"铜印一方(见图)。据云这方铜印原藏在县北11公里的萧家祠堂墙洞里。印呈正方形,边长6.2、厚0.9厘米。柱状纽,下方上圆,高8、径1.5至2厘米。重470克。印面铸阳文九叠篆"华阳王镇抚司之印"四行八字。印背右侧刻阴文楷书"隆武二年五月初八日给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本溪地区陆续出土了一批古代官印和刻铭铜镜,多为金代遗物,现选介如下: 一、铜印1.契丹文铜印1989年4月,桓仁县八里甸子乡马鹿泡村一位姓赵的村民在山间田地劳动时,发现了该印。印面近正方形,长7.5、宽7.3、厚1.8厘米,印背为一柱状直纽,上部两端抹斜,顶面阴刻“上”字,纽长3.5、宽2、高3.7厘米,通高5.5厘米。印面为篆书契丹文(图一:1)。  相似文献   

11.
1984年,河北省唐山市文物管理所在文物普查中,从迁安县征集一盒北魏时期的墓志,现藏于唐山市文物管理所。墓志为青砂岩质,有盖。志石略近正方形,长35、宽32.5厘米,四周素面无纹饰,通体无剥蚀,志文阴刻,字迹清晰无缺,从右至左10行,每行8字,共80字,每字径约为2.5厘米(图一)。铭文如下: 大魏神龟三年岁次」庚子二月乙巳朔廿」八日壬申平州辽西」郡肥如县征东大将」军府行参军明威将」军别驾从事史带  相似文献   

12.
萧玟 《考古》2012,(10):80
《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由茂县羌族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发行。该书为大16开精装本,有正文178页,约36万字,文后有彩色图版80版,定价320元。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芦山县文物管理所最近收集到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官印两方,均为铜质、兽纽、阴刻篆文。一方为驼纽,印文为白文篆书“汉叟仟长”四字(图一、二);与云南昭通所征集到的“汉叟邑长”印,印文字迹笔法,除“邑”“仟”二字各异外,其余三字全同。另一方为“辟邪”纽,纽与印台结合部镂空间隙较大,异于常见之汉印纽,形制更为古朴;但此印在出土后,被拾得者将印文正面及印台四周磨损,致使印文辩认困难;可能为“汉夷土部之章”六字,(图三、四)为阴刻篆文。这两方铜印在省内尚属首次发现。两印都是1983年在芦山县城附近清源河岸边被公社社员罗文才等人淘沙金时发现,并由他们交献给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收藏的。  相似文献   

14.
契丹小字<耶律副部署墓志铭>(以下简称<署志>)1996年9月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朝克图山的耶律祺家族墓地二号墓.墓志现藏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志盖,正面的斜面刻十二生肖像,中央台面没有刻字(图一).背面刻契丹小字27行(图二).志石刻契丹小字21行(图三).二石共刻契丹小字51行.出土情况已有报导1.现对墓志作一考释.如有不妥之处,尚希诸家博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勉县文物考古工作者,从废品中拣选出一方珍贵的汉代铜印。印为方形,瓦纽,通高2.3、纽高1.2、印宽2.4厘米。印文为白文篆书,文曰"汝南女阴公孙安汉印"(见图),属铸造的多字汉印。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1月,我们有幸参观了四川省成都市的宝光寺及王建墓文物管理所的文物陈列。在文物陈列中,我们对“王建墓”内的“大吉官”镜,宝光寺内的“永安三年镜”的断代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提出辨误,求教于文物界诸位。一、大吉官镜镜存四川省成都市王建墓文物管理所的文物陈列内。镜圆形、圆纽、黄铜质,直径约14厘米。纽旁铸有“大吉”二字。镜背有十六个楷书汉字用高线方格框起,字序从左向右纵读,每四字一句。为:“似月停空,如珠出匣,莹质良工,练形神冶”。镜缘较宽,其上有用利刃镌刻的字迹,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巩县文物管理所旧藏一方金代的铜印,青铜铸制,方形,印面为7×7厘米,厚1.5厘米,通高4.5厘米。正面印文为阳刻的八叠篆书:“义军都统之印”。背面中心有一个上小下大的不规则的长方体纽,纽的左右印背上凿款:“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行部造”。《金史·兵志》载:“凡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统。”可见,都统  相似文献   

18.
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期发表紫溪同志写的"关于西夏国書的介紹"一文,末了引証宋洪迈"容斋随笔"記契丹語"僧敲月下門"为"月明里和尚門子打"一节,使我联想起契丹国書也有介紹一下的必要。契丹文有大字、小字二种。大字是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五年(公元920年)所制,造字的义例是依仿汉字偏旁,加以增减,一共三千多个。小字是他弟弟迭剌在天貿三年(公元924年)招待回鹘使者,学会了回鹘語文,造出来的。"数少而該  相似文献   

19.
1960年,在渤海国上京城遗址内发现一童子骑鸟铜像,发现者将其送交当时的文化部门,现藏宁安市文物管理所.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80年第7期发表的用契丹和汉两种文字合刻的辽圣宗统和四年(986年)《耶律延宁墓志》,是迄今发现的有确切年代的契丹文墓志中最早的一件。该墓志所刻文字共二十四行,前十八行上半部为契丹大字,下半部分及最后六行均为汉字。与它同类型的墓志和碑刻,还有辽兴宗重熙十年(1041年)《北大王墓志》、重熙二十五年(1056年)《故太师铭石记》、辽道宗大安五年(1089年)《萧孝忠墓志》,以及《应历碑》、《静安寺碑》、辽太祖墓残碑等。这些现存的契丹大字碑刻,都是在失传六百多年后于本世纪陆续出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