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1))中华文明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突出体现在中华各民族交融发展,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  相似文献   

2.
民族和疆域是中国通史编纂的基本问题。中国通史编纂是白寿彝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事业。他对民族、疆域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述,从而奠定了其主编中国通史的理论基础。他关于中国历史的民族理论可以概括为"四类范型,一个趋势"。四类范型指中国历史上的四类统一范式———各民族内部的统一、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多民族统一。一个趋势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尽管民族关系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为统一是主流,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越来越发展。在疆域问题上,他明确地说,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作为编写中国通史的地理范围,而对皇朝史观在疆域问题上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批评。白氏中国通史是中国史学家在国际上建立自己的中国通史话语体系的标志性著述,反映了中国史学家对自己民族历史的爱护和自信。  相似文献   

3.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1))中国历史上的“中国”认同就体现了这样的统一性。如果我们认真翻阅史料就会看到,中国古代无论是边疆民族及其政权还是内地民族及其政权,无论是在民族政权并立时期还是统一时期,都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边疆民族和内地民族的这种“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各族逐步凝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包括曾经在这块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各民族人民不仅共同开拓和保卫了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也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即抵御外侮、同仇敌忾、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各民族人民自强不息、共同发展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辽阔疆域内生活着众多民族,边疆地区尤其是陆域边疆地区既是中国疆域的外围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集中分布区。就北部边疆而言,这里是以游牧见长的诸草原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历史上,这些草原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流互动过程中,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一、历史渊源。中华文明或者说中国历史是由中国疆域内的所有民族共同缔造的,此处所说的所有民族是包括历史时期出现在中国疆域之内,但后来消亡或远徙他地的民族在内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而外,尚有壮、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历史事实证明,各民族都是伟大祖国的缔造者,他们对我国的历史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民族志》的编写,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历史发展,它可用大量生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汉族与其他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元明清时代是实现整个中国的大统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促进了东北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发展。清初,在中央王朝内部,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的各民族由于地域、族源和文化等因素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联系,并确立了宗主关系,清王朝通过联姻、赏赐、编设八旗等政策不断强化东北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在外部,清王朝和东北各民族面临着外敌入侵。正是在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东北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得以激发,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保家卫国的朴素爱国主义塑造着东北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也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自在发展”中不断走向“自觉发展”,近代中国疆域意识和领土意识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8.
<正> 一 汉代的疆域 秦统一后,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秦汉之际,诸候纷起,战乱不已,秦时所徙戍边的人们又复离去。由于北边空虚,匈奴统治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述北宋与辽并立时期的中国疆域格局。文中着重阐述这一时期北宋、辽、西夏以及大理、吐蕃、西州回鹘、黑汗等王朝或政权的形成、发展及其盛时的辖区范围,揭示了各王朝或政权辖区的形成过程及彼此问的关系。北宋与辽并立时期的中国疆域桔局,是在唐朝版囹范围内,历经五代十国之后,随着局部统一局面形成但又不能实现更大统一的重新组合。从总体上看,北宋与辽并立时期的疆域范围,东、南、北三面大体同于唐朝,而西域则逊之,反映了历史上中国版图的一个沿革过程。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实现统一的重要时期。清代实现、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经济和文化演化的必然结果,展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特征在清代的特定表达与实践逻辑。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双重维度下观察清代国家统一,才能充分理解清代在中国认同驱动下对“大一统”观的继承、改造与实践,才能全面把握清代政治文明在中西政治大分流过程中的世界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桎梏,形成对中国历史疆域形成及现代转型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1.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元之后第二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既有"清承明制"的体现,又有自己的创新。清初,面对复杂的民族关系,统治者汲取各朝民族政策之失,又集历代民族政策之大成,建立了疆域辽阔和空前统一的大一统帝国。清代民族政策虽有其消极一面,却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融合,也使中国大一统局面彻底实现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2.
<正>新疆的历史是多民族休戚与共、交流融合的历史。纵观秦汉至清朝两千多年的历史,秦汉、隋唐与明清等王朝的全国性统一,以及匈奴、鲜卑、吐蕃、契丹、女真、党项等族的地区性统一,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深入交流交融,国家疆域更加巩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特点。我父亲是锡伯族,母亲是汉族。1764年,锡伯族为了戍边,从遥远的东北长途跋涉迁徙到了祖国的最西端。  相似文献   

13.
离墨 《文史春秋》2009,(11):1-1
56个民族56朵花。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点鲜明、光彩绚烂的本民族文化与传统。同时,各民族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友好往来,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4.
论抗战时期党的民族纲领发展背景及主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重要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民族纲领的发展与党结合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特点,逐渐走向成熟密切相关。这一时期党的民族纲领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团结中华各民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允许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在共同抗日原则之下,各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东汉的民族关系。东汉接续秦与西汉,是一个多民族王朝。由于长期政治统一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的融合与民族认同感的加强,东汉的疆域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民族关系也以中央管理之下的多民族共存发展为主要特征,如《后汉书·东夷传》所说:“自中兴之后,四夷来宾,虽时有乖畔,而使驿不绝。”东汉基本的民族格局,以华夏共同体——汉族的前身“汉人”为主要角色,各民族继续互动与融合,多民族共同体有所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古代西北疆域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代西北疆域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西北疆域的研究也是边疆史地研究中的重点之一。本文分析了西北疆域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认为以动态的标准确定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是研究西北疆域的基本前提;西北疆域地位不断演变,是西北疆域变迁史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西北疆域形成过程的基本形式。同时,文章还就民族、地理环境、国防安全等方面说明了西北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不同时期的疆域分布状况和观念变化等方面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一词并非单纯的地域或文化观念,也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其中围绕"中国"形成的"中国"为"天下"中心且据之可以成为正统王朝的观念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众多民族尤其是汉和北疆民族建立的王朝或政权不断争夺"中国",在导致现实中疆域分布格局不断出现分裂和统一反复交替的同时,直至清代理想中的以"中国"为核心大一统的"天下"和现实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终于实现了重合,古代中国的疆域也由此完成了凝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演进中,德国因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一种漠视国家疆界,将有共同血缘、历史和文化的德意志民族共同体作为关注对象的文化民族主义。基于这种取向,德意志帝国学界出于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的不满和对“民族边疆”危机中的域外德意志同胞的关心,展开了“语言边疆”范式下的境外德语区域和德语岛研究,力图从学术层面确证它们的德意志归属,捍卫其德意志民族特性和文化,实现德意志民族疆域的最大化。德意志帝国学界的这种跨国性学术拓边,是对小德意志统一方案之缺憾的学术修正,也是对域外德意志同胞及其承载的德意志文化的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关切,意在强化“民族边疆”的德意志属性。这种学术拓边对当时以及日后德国学界的民族主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经过审读和讨论,各民族的专家、学者和其他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吐尔贡·阿勒玛斯的《维吾尔人》、《匈奴简史》和《维吾尔古代文学》等三本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维吾尔族与中国、新疆与中国的关系问题上,作者极力鼓吹民族“独立”和分裂主义的思想观点。 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共同开拓了伟大祖国的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在东北亚民族与历史问题研究中 ,存在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同现实的国家、民族关系直接相联系的倾向 ,由于缺乏科学的依据 ,更缺乏逻辑性和辩证性 ,将会对当代的国家与民族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作者从民族体形成的规律与东北亚古民族的关系、历史疆域与现实主权疆域的关系、民族“无界”性和文化无疆域性、国家与民族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方面 ,对这种倾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