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构建了规模庞大的长城防御体系,反映这一防御体系的长城地图也绘制甚多。其中各镇定期绘制了大量分路地图,是详细反映各路长城具体情况的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延绥东路地里图本》孤本是目前所见仅存的单行路级地图。该图绘制于万历前期,采取传统的形象绘法,不仅直观地反映出这一时期延绥镇东路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面貌,而且较为准确地绘制出了长城设施位置与空间布局,反映出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具有依托当时技术条件,追求科学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齐光 《清史研究》2013,(1):104-116
本文通过分析今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所藏清朝时期阿拉善和硕特部扎萨克王爷颁发给旗内人员的蒙古文"噶舒克文书"内容及其上所记的封号、印章等,阐明该部扎萨克王爷的属众统治方式,同时揭示清朝时期阿拉善和硕特部社会行政的具体运作,以此探讨阿拉善和硕特部或蒙古诸部与清朝间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利用新近公布的蒙古文档案,结合相关的藏汉文史料,以喀尔喀蒙古的“汗”和“济农”号问题为中心,探讨五世达赖喇嘛在17世纪喀尔喀蒙古政局变动中的影响以及清廷治理蒙藏政策的演变,认为其结局是清朝势力进一步控制喀尔喀,直到1691年多伦会盟喀尔喀正式归附清朝.  相似文献   

4.
张继民 《神州》2010,(8):62-67
敖其尔同我们唠家常 下午1时40分,当我登上巴嘎吉林南缘沙山顶峰,俯瞰巴嘎吉林海子的时候,我才从哈斯巴根那里知道,旗领导为我们安排的行动路线,经过了认真的考虑。  相似文献   

5.
林梅村先生对一幅据称从日本回流的手卷进行研究,判定其为明官方于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间绘制的原名为"蒙古山水地图"的明朝宫廷用地图,并在其同名专著《蒙古山水地图》一书中对该图性质、绘制年代、绘制者等做了一系列判定。本文认为,林梅村先生对该图性质的基本判断不能成立,其最主要原因在于明嘉靖前期蒙古诸部主要驻牧、活动范围在长城沿线以北而不是嘉峪关以西,明嘉靖时期人对当时蒙古各部方位皆有比较清晰认知且有密切互动往来,绝不至于将嘉峪关至天方之间遥远广大的区域当作"蒙古山水"来绘制地图。该图所示地理范围在明朝大致被统称为"西域"而非蒙古。除此之外,林梅村先生关于该图绘制时间、该图其他版本、绘制者为谢时臣等判断,也都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正1636年清朝建立后,在内蒙古各部推行扎萨克旗制度。所谓的扎萨克旗,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一是钦定的扎萨克王公即旗世袭统治者,二是钦定的旗游牧地即领地,三是编为佐领的旗下箭丁以及属于王公台吉的随丁。(1)内蒙古的编旗工作到顺治年间基本结束,各旗游牧地范围也随之固定化。但是,康熙初年,外喀尔喀部分贵族率众归降清朝,进入内蒙古境内。清朝把他们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区在19世纪后期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全疆性舆地图测绘活动。第一次是从光绪八年至十五年初,张起宇通过实地勘察,绘制了全疆地图;中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所藏《新疆志》当是张起宇在光绪十年绘制完南疆部分舆图后,所撰写的图说;《新疆四道志》很大可能即是张起宇在测绘完全疆后,所撰写的全疆图说定本。第二次是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初,由于光绪《大清会典图》的需要而进行全疆性的绘图活动;国图所藏《新疆省舆地图说》当是新疆赍送会典馆的图说部分;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的《旧刊新疆舆图》应该是会典馆所藏会典舆图新疆部分经修改后的坊间刊本。  相似文献   

8.
布莉华 《文博》2003,(4):76-78
碑文 乾隆二十年五月,平定准噶尔。冬十月,大宴赉四卫拉特部落旧附新归之众于避暑山庄,曰绰罗斯、曰都尔伯特、曰辉特、曰和硕特。四族台吉各封以汗王、贝勒、贝子、公。若而人其无隶属之宰桑,则归之公,如内八旗、外四十九旗、喀尔喀四部之例。至是而内外一家,遐迩同风之言允符。昔我皇祖之定喀尔喀也,建汇宗寺于多伦诺尔,以一众志。  相似文献   

9.
二、清代双城堡地名的始名、时间、来历及其二更其名新考 (一)双城堡地名,因嘉庆二十年(1815年)“富俊貌驻双城子”指挥这里的移旗屯田而始得名 在前引嘉庆二十年四月二十九日富俊的奏《折》中,就该区域及所建中心城镇的始名奏呈为:“现勘试垦之拉林西北双城子即名为双城堡。”首先,“现堪试垦之拉林西北双城子”这句话,是富俊《折》中前已报告的、正在“阿勒楚喀拉林之西北八一卜里之双城子一带”地域进行移旗屯田这句话的简缩,绝不是直译指“拉林西北双城子地方”,因此,这句话不能单独使用。单.独使用,就离开了原意。  相似文献   

10.
十三世达赖喇嘛受俄国布里亚特僧人阿旺多尔济耶夫煽动,在英军入侵西藏之际,出走喀尔喀蒙古。清廷前后派遣延祉、博迪苏赴喀尔喀蒙古规劝他早日返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反复推延返藏归期,除涉及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英、俄等帝国主义势力也极力干涉,染指中国内政。为此各方在十三世达赖喇嘛返藏与驻锡问题上展开博弈。最终,十三世达赖喇嘛选择以西宁塔尔寺为落脚点,离开了喀尔喀蒙古。  相似文献   

11.
天水放马滩地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地图,其地图注记的类型和内容,是评价和衡量地图绘制技术,揭示其内涵和历史信息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放马滩地图六类十种注记符号和三类七种注记内容的划分和论析,揭示了放马滩地图绘制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中国史上首次利用西方测绘方法绘制的覆盖今日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图,对该图进行数字化,其科学意义和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借助数字化地图,可提高近三百年我国河流、湖泊及海岸线变迁研究的精度;其二、可望破解以往一些历史政区研究的学术难题;其三、通过对该图的分层数字化,并建立相应的属性表,将形成一套以该图完成的1710年代为时间界面的覆盖目前中国大部分领土范围的国家基础历史地理数据库和地名数据库,将为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便利;其四、通过对该图的数字化,并与此后各个时代绘制的相同地区的地图进行空间对比分析,可以研究我国地图测绘技术的变化,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测绘史研究。此外,还讨论了该图数字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齐刻《禹迹图》论略何德宪(辽宁省第三测绘院)齐阜昌七年(1136年)四月刻石的《禹迹图》,现藏于陕西省西安碑林,在我国石刻地图中是年代最早、也是现存最先使用“计里画方”法绘制的古地图,在我国的地图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素为中外学者所称重。然而,对于《禹...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收藏的一张开埠早期上海英租界的地图没有标注绘制时间。一种观点认为,该地图绘制于1846—1847年,另一种认为绘制于1844—1847年。两种观点均属推测。根据地图上的信息,结合当时英租界的测绘情况,可以推出该地图大致绘制于1846年10月1—19日。该地图为目前所见近代上海英租界最早的一幅城市地图,为早期上海英租界城市发展史提供了有力证据,并弥补了《上海道契》记载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6,(11)
正扎纳巴扎尔是明末清初时代喀尔喀蒙古伟大的宗教学家、画家、雕刻家,他创立的金铜佛像样式造型优美,比例匀称,金色充足,风格鲜明,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个人风貌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藏传佛教美术史上占有世界公认的崇高地位。他拥有众多的弟子和追随者,影响深远,有很多佛像是出自其弟子之手。以至于形成了喀尔喀蒙古佛像的主流样式,至今延续不绝。喀尔喀一词初见于明代,为蒙古六万户之一,共十二部,其中内喀尔喀五部,外喀尔喀七部。内五部清初居于兴安岭东南,编为巴林、扎鲁特等四部五旗,  相似文献   

16.
章潢图是嘉靖四十一年左右章潢绘制的《万里海防图》。章潢系包括此图及受其影响所绘的崇祯元年《全边略记·海防图》、崇祯六年《地图综要·万里海防全图》、崇祯九年《皇明职方地图·万里海防图》、康熙年间《万里海防图》。该图系具有三个突出特征:图上绘制了简要的七条图注;沿海区域间有明确的分界点;海上有防御倭寇的防线。地图绘制者的绘图特征表明其绘图的目的,就是要完善明代的卫所体系;卫所体系的首要防御对象是沿海不法之民,同时还要灵活处理来华的日本人。  相似文献   

17.
清代边城多伦诺尔的地位及其兴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691年,康熙帝在多伦诺尔地方举行喀尔喀、内蒙古各旗的会盟,正式接受喀尔喀各部归附。此后,在多伦诺尔修庙奉佛,使其成为漠南蒙古的宗教中心。随着多伦诺尔厅、巡检的设置以及直隶绿营兵和副将的驻扎,此地又成为塞北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地。多伦诺尔地处内外蒙古适中位置,有利于商贸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本文从宗教、政治、军事和商贸等方面探讨多伦诺尔在清代蒙古地区所形成的地位,概括分析了多伦诺尔边城由极盛转向衰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康熙二十七年,蒙古喀尔喀部遭到准噶尔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袭击,遂举部南下投奔清朝,并得到康熙的救助和安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蒙古堂档”中抄录有数十件反映康熙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康熙救助喀尔喀难民的满文、蒙古文档案,这些档案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南下喀尔喀人的艰难处境以及康熙卓有成效的救助,具有其他史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对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16至18世纪西文中国地图藏品的分析为基础,论述欧洲近代制图史上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特征及其变异,以及此种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藏族传统艺术中,唐喀艺术堪称一绝,其内容多为藏传佛教题材,近年民间多有收藏者,但北京雍和宫所藏唐喀,则属唐喀艺术中精工绘制的一部分。唐喀作唐卡,是藏语音译,其本意有二:一指平坦,二指政府诏令,后专指以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唐喀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成熟于宋元,盛行于明清,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发展起来,为藏文化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分布除西藏外,还有青海,甘肃、内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