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与中国的音乐、舞蹈化交流源远流长。奈良到平安期间,百济人味摩之从中国吴越一带传入伎乐、唐代燕乐(日本称雅乐)和中国民间歌舞、杂技、幻术、百戏(散乐),使日本舞蹈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狮舞》从中国东传到日本,成为一段中日化交流的佳话。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中国对外海域交流繁盛。"十王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通过江南的港口城市宁波,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和韩国,被整个东亚地区广泛接受并衍生出各自的地域特色。现在可以利用中、日、韩国之间的这些美术交往史,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在中国已佚失不存却东传到日本、韩国并保存至今的绢绘素材《十王图》的研究来还原"十王信仰"在两宋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弥补宋以后北方敦煌地区佛教文化逐渐衰落,与"十王信仰"相关的研究素材渐渐消失、尤其是绘卷慢慢鲜见于人世所带来的美术史研究上的遗憾。借助日本、韩国拥有的大量绢绘资料作为除了石窟寺、雕刻所能提供的素材之外的一种研究手段来对两宋时期的"十王信仰"进行完整的论证已成为一种必要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婧文 《南方文物》2014,(2):125-135
从历代陶瓷观音造像题材、样式与风格的变迁中不难看出,观音信仰自传入中国起便不可避免的开始经历本土化的调整与适应,杂糅了儒、道两种信仰,混合了多种世俗文化因素,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观音信仰体系。本文通过梳理宋元明清的陶瓷观音造像及相关问题,研究观音信仰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为东方民族,有相通的文化,汉唐以来两国交往频繁。中国首先发明的制陶技术,很早从朝鲜传到日本。日本历代曾派员前来中国学习烧制技术,并把得到的技术与本民族的文化融汇一起,创制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作品,使日本陶瓷跻于东方艺术之林。历史上日本有些名窑烧制的陶瓷,在本国亦被视为珍品的,如“古濑户”瓷、“九  相似文献   

5.
神道神馔——日本食文化的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蓉 《民俗研究》2007,23(3):156-168
神道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传承。神馔(しんせん)是神道祭祀时供奉给神的食品。如果说,神道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的  相似文献   

6.
刘宝全 《民俗研究》2010,(4):132-140
明朝万历末年,随着抗倭援朝的明军进入朝鲜,关帝信仰也传到了朝鲜,关王庙在汉城等地多有兴建。以各地关王庙的建立为依托,关帝信仰逐渐在朝鲜各地传播开来,并最终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关羽作为忠义大节的伟人、财富的代表,受到朝鲜士大夫乃至普通百姓的崇拜。朝鲜官府通过制定关王祭祀仪礼等形式加强对关王庙的管理。至1920年前后,韩国创建了名为"关圣教"的宗教团体。  相似文献   

7.
《文博》2016,(6)
塔的梵文(Stupa)本义是坟冢的意思,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后成为供奉佛的特定场所。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信仰,并妥为供奉和保护佛舍利,信徒们造出了各种类型、不同质地的塔。它们从大类上可分为:建于室外的不可移动的塔和置于室内或雕凿于壁面的小型佛塔两种。迄今为止,学界有关著述大都偏重于前者而鲜少谈及后者。本文谨将后者定义为室内"佛教供奉塔、造像塔和画像砖塔"系列,就所掌握的资料按年代序列,择要叙述,以期弥补这一方面研究之遗阙。  相似文献   

8.
天后是中国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上海是其重要信仰圈.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的天后祭祀活动有官方与民间两种形式,早期两者互为促进;进入民国后,官方所建庙宇尚存,而官方仪式却不再举行,但民间的信仰活动仍有持续,尤其在沿海省籍移民中仍然盛行.闽粤商人是上海天后信仰的基本信仰群体,上海的闽粤会馆几乎都合天后庙宇与会馆建筑于一体.虽然上海其它省籍会馆祭祀天后现象不在少数,但在神偶供奉排序、仪式活动方式等方面与闽粤会馆存在诸多不同.就上海闽商而言,天后不仅是海神、行业神,还是乡神.天后信仰使大多数闽商会馆在同籍商人中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其中一些会馆在进入民国后仍具超越同乡会的活动能力,与天后供奉有关.  相似文献   

9.
黑釉"油滴"器是中国古代陶瓷制作中一种由特殊工艺烧造而成的制品。随着茶道的发展,与茶文化结缘后,成为朝贡之品;后被前来中国留学的日本禅僧带回收藏;日本人在对其进行仿制的过程中创造了和风化的陶瓷艺术风格。黑釉油滴器在日本的传播对日本的陶瓷制作技术和茶道风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状病毒(COVID-19)肆虐全国。经医学专家研究,认为与一种蝙蝠有关。因此,蝙蝠就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蝙蝠似兽非兽、似鸟非鸟。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它是代表中国"福"文化的唯一动物,是福气的最佳象征。纵观历史,蝙蝠纹饰的流行程度可与蝙蝠的广泛分布媲美。从南至北、从皇宫到民间,尤其是在明清之后,按照当时"纹饰必须寓意吉祥"的观念,蝙蝠图案大量的出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是古人的首选吉祥物,很多古瓷器、刺绣、  相似文献   

11.
堆塑罐是吴初至西晋晚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陶瓷明器,其形制与堆塑内容的历时性变化以及使用情况的区域性差别,表明其器物内涵并不统一。在五联罐到堆塑罐的演变以及堆塑罐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本地吴越文化和中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堆塑罐逐渐由“谷仓”演化为祭祀、供奉之器。这一变化与堆塑罐自身的器物特性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政治文化格局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城隍神信仰是我国汉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很有来历,龙神职能的变化与它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对此进行初步探讨。城隍神即城市的保护神,这是“城隍神”一词的基本涵义。这种民间信仰产生以后,有所衍变和发展。后来,人们不只是把城隍神当作城市的保护神,而是把城隍神当作一般意义上的保护神。在汉族地区,城隍神信仰非常普遍,人们总是把当地城隍庙里所供奉的城隍老爷当作自己的保护神进行崇拜,祈求避邪御凶、吉祥幸福。文献记载保存了不少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神信仰的材料。据宋代赵与时《宾退录》记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印度、巴比伦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向来以农立国。在世界上600多种主要栽培植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就有130多种,占20%以上,居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三大水稻发源地之一,朝鲜、日本及美洲的水稻均由中国传入。距今4000多年,在半坡村遗址中就发现了粟,后来才通过朝鲜、日本、阿拉伯传到世界各地。甚麻原产中国,故古人多穿葛布,传到日本称“南京革”,传到英国称为“中国革”。殷商以前即知种桑育蚕,从汉代起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伊朗、阿拉伯。埃及和欧洲。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种植之广、品种之多、制茶之精、饮茶之盛堪称…  相似文献   

14.
嘉庆、道光时期,正值19世纪上半叶清代中期向后期(即近代)过渡阶段,也是鸦片战争爆发前的约半个世纪。以往学界一般认为,乾隆朝以后中国陶瓷对外贸易趋于衰落,但随着近几十年来水下沉船实物资料的相继披露,对此时段中国陶瓷的对外贸易状况有了新的认识。本文试结合所发现此时段的部分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以揭示19世纪上半叶中国陶瓷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依然活跃的状况。只是相较于16至18世纪,此时段的外贸重心出现了明显转移,从传统的欧洲市场淡出,在美国市场掀起小高潮,东南亚市场则成为新重心,日本等地也有少量贸易。在此期间,中国外销瓷生产格局亦发生变化,转向粗放经营和薄利多销,出口量大,产品较粗糙。而由于主要市场接近中华文化圈,此期外销瓷产品造型、装饰等又回归到较传统的中国本土风格。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人玩的划拳跟中国人玩"石头剪刀布"差不多。划拳自江户时代(1603-1867)中期从中国传到日本后,就渗透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游戏在学生中很流行。别以为他们是在玩游戏,他们主要用来选"班干部"。在日本,无论大学还是小学,人人都是班干部。在他们的中小学里,每个班里都有班长、摆放桌椅板凳管理员、分饭管理员、扫除管理员等"干部"。但有一点,他们不需要选举,也不会由老师任命。有的干部是通过座次轮流担任。  相似文献   

16.
陈杰 《文物春秋》2005,(5):12-19
陶瓷虎枕是宋、金时期流行的一种很有特点的生活用具。其开始出现于唐,盛于金,元以后逐渐消失。本文通过对出土和馆藏资料的分析,对虎枕出现和流行的时代、分布地域和窑口及其流行原因等诸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日本古代小说大都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净土、无常、果报是最典型的三个侧面。净土思想是日本佛教的主流且具有明显的现世特征:平安物语的净土信仰成为救赎宫廷贵族脱离苦难的精神支柱;中世战记物语的净土信仰多与死亡紧密相连,成为对战乱中人们渴求来世幸福的终极关怀。无常是日本小说尤其是中世物语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常既是对人间永无常住的感性叹息,也是对盛者必衰社会法则的理论解释,更成为武家社会切身感受的“生死观”。因果报应思想贯穿日本小说史的始终,它与宿世、轮回、转生等观念互为表里,成为孕育日本怪异小说流行的土壤之一,并表现出与儒家劝惩观念相结合的世俗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在我国沿海渔民有供奉巡海大臣(神)之习惯。往往又以供奉天妃妈祖相组合,这种不属于佛教,又不属于道教的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一种,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明初,七次下西洋的郑和逐渐被民间供奉为巡海主神冲击明宣宗以后的明清封建统治者实行“禁海”镇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泰山石敢当     
《民俗研究》2007,(3):F0003-F0003
叶涛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泰山石敢当是一种在我国民间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信仰习俗,并在日本、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中也有流传。该书系统梳理了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脉络,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泰山石敢当的流布情况,并从理论上对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厕神的性别、角色和神职是随时代演变的。延至唐代,郭登成为厕神之一,见于唐人钱方义、李赤之等人的故事之中,并因此获得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厕神信仰的流行与精神疾病之间关联甚密,反映出人们对厕所污秽之地的一种心理禁忌。唐代以降,郭登信仰得以延续,至明代又经日用文书的记载和推广,逐渐渗透到民间入厕的信仰和禁忌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