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等南下少数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起一批割据政权,战乱连年,民生凋敝,对经济、文化造成严重破壤。伴随着这些政权的兴灭,引起各族民家主动或被动的大规模流动迁徙。这一时朝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时期。其时佛教在中国漠地弘传已有相当基础,这些政权大都优遇僧人.礼佛斋僧,盛建塔寺,组织佛典翻译,支持佛教发展。这样,民族迁徙与融合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兴旺,为此後中国佛教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而佛教又成为联结与融合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各少数民族接受汉地先进文化的津梁,从而对於各民族交流与融合,对於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与巩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1))中国历史上的“中国”认同就体现了这样的统一性。如果我们认真翻阅史料就会看到,中国古代无论是边疆民族及其政权还是内地民族及其政权,无论是在民族政权并立时期还是统一时期,都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边疆民族和内地民族的这种“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各族逐步凝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认为 ,凡是生活在今天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以及历史上生活在今天疆域内而今天已经消失了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历史 (外来民族迁入之前的历史另作别论 )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他们在历史上活动的地区及其建立政权的疆域也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的组成部分。按照这一原则 ,结合历史上中原政权与边疆民族及其政权的隶属关系 ,以及边疆民族对中华思想文化的心理认同等条件综合考查 ,不难对中国历史上的疆域问题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沧桑》2013,(3):215-215
梁芝铭在《广东史志》2013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已经有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地方志,不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丰厚记载。地方志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客观反映出一地的历史兴衰、经济繁荣、社会变迁、政权更替、民族发展、文化演变、民生状况等各方面情况。通过科学地利用地方志所包含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为各级领导和各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今天生息在祖国大地上的兄弟民族,包括汉族在内共有56个。他们分属于汉藏、阿尔泰、澳亚、马来—波利尼西亚和印欧语系。有些民族的祖先建立过封建王朝和地方政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有的甚至对欧亚历史有过重大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丽江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文化交融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古城中各族群众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经济上相互促进,文化上兼收并蓄,各民族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本研究通过对丽江古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与表现进行调查,归纳丽江在推进古城民族文化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提出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加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校历史专业85级同学对历史上民族关系展开了讨论,现将部分情况简介如下: 民族关系的主流。一种意见认为,历史上民族关系主流应指历史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有一种向内发展的向心力(或称内聚力),他们长期共处,相互依存,最终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这是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几个政权同时  相似文献   

8.
元明清时代是实现整个中国的大统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促进了东北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发展。清初,在中央王朝内部,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的各民族由于地域、族源和文化等因素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联系,并确立了宗主关系,清王朝通过联姻、赏赐、编设八旗等政策不断强化东北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在外部,清王朝和东北各民族面临着外敌入侵。正是在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东北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得以激发,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保家卫国的朴素爱国主义塑造着东北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也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自在发展”中不断走向“自觉发展”,近代中国疆域意识和领土意识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对祖国的社会发展,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推进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社会和民族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财富。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巩固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远古时候起,我国各族人民的祖先就共同劳动、生息和繁衍在祖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缔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祖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民族人民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建立了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伟大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和睦共处,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构成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新疆现有4O多个民…  相似文献   

11.
米文靖 《西夏研究》2022,(2):101-109
归义军张氏统治时期,因各位统治者联姻对象身份的不同,造成截然不同的政治结局。从张谦逸时联姻粟特人安氏,经张淮深、张淮鼎时娶妻嫁女与敦煌各大世族建立密切姻亲关系,渐以形成了以张氏家族为中心、各氏家大族互相依托的政治局面;张承奉时期断世族之姻亲,转而联姻于阗公主,破坏了与敦煌世族的密切关系,加之政治上割裂与唐王朝的从属关系,双重因素最终导致持续了66年的归义军张氏政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前期张氏家族与敦煌各大世族建立的姻亲关系值得肯定,后期张承奉舍近求远的联姻政策加剧了其政权衰亡的速度,故以姻亲视角分析其政权从建立、发展到衰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慧君 《丝绸之路》2012,(24):28-31
丝绸之路上的察合台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是元明清时期活跃在中亚地区的两个政权,其在历史风云变幻下,演绎了一幕幕分分合合的历史悲壮剧目,对中亚乃至我国境内新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两个政权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阐述了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各种文化的塑造和洗礼,以此揭示历史真相,以及这种真相所反映出的人性较量。  相似文献   

13.
李璐言 《丝绸之路》2013,(22):58-59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唯一一个文明发展进程没有遭受重大破坏的国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各民族政权内部稳定和向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中国的统一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康熙、乾隆两朝,更是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史称“康乾盛世”。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为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也最后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格局。清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少数民族有50多个,他们不仅与邻近民族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与清政府保持着频繁的经济交往和紧密的政治联系,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但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分布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各民族…  相似文献   

15.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元之后第二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既有"清承明制"的体现,又有自己的创新。清初,面对复杂的民族关系,统治者汲取各朝民族政策之失,又集历代民族政策之大成,建立了疆域辽阔和空前统一的大一统帝国。清代民族政策虽有其消极一面,却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融合,也使中国大一统局面彻底实现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各民族就劳动、生息和繁衍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结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发展程度如何,居住在什么地域,都有着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为祖国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都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出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  相似文献   

17.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1))中华文明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突出体现在中华各民族交融发展,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多民族聚居的西南驿道区域,提供了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空间,民间故事作为媒介物得以在各民族间活态流动着,成为联结民族情感、道德传统、生活习尚的载体。文章研究各民族之间民间叙事交流的习惯和路径,将民间故事作为历史记忆并追问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讨论探索其对于各民族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意义,总结民间故事表达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所包含的民族文化集体认同与国家观念,展示西南地区多民族互嵌和融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9.
刘超 《安徽史学》2007,(5):63-68
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形成于1930年代."中华民族"一词在清末出现时,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指中国境内独立的各民族,二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集合,三是指汉族.清末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汉、蒙、满并列"到"汉族"的变化,各族间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斗争和冲突.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总体"的含义被重视,民族关系表述上,有"民族一元说"和"民族同化说"等方式,强调中国各民族起源上的一致性和外族与汉族的同化.1930年代后,"民族融合"成为主要表述方式,注重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融合以及现实中的平等关系,他们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成为全民族的认同.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华南古越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秦汉以后历史形成的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夏商以后的华夏族和秦汉以后的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汉代以后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国内各民族,均部分或全部接受华夏和汉民族文化,大都尊华夏和汉民族的祖先——炎帝与黄帝为共同的祖先,广义上称为炎黄子孙,共同缔造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