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孙中山政治动员的构建与华侨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阐述了华侨民族主义的跨国互动之于中国社会政治的意义。认为没有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就不可能有华侨的革命参与。孙中山政治动员的构建与华侨民族主义的发生和形成息息相关。孙中山一生所致力的跨国的政治实践,其意义在于促成了祖国政治的根本改变和进步;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在这种政治动员的推动下,实现了他们的本土回归运动和祖国改进计划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对于孙中山与海外华侨和辛亥革命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已有很充分的研究。然而,有关孙中山与华侨关系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孙中山加入洪门团体的具体情况、武昌起义之时孙中山的行踪、"华侨为革命之母"的来源等,学术界却仍然众说纷纭。论文选取相关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加以解读和评析,以澄清以上相关史实和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3.
峥嵘 《文史春秋》2007,(9):27-31
本文介绍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越南华侨中的革命活动,以及越南华侨对祖国的民主革命所作出的贡献。孙中山先生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把华侨作为依靠的力量。他以巨大的革命热情,积极在华侨中宣传革命思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在孙中山(1866-1925年)领导的国民革命斗争中,华侨所起的重要作用已为众人所认知。然而,在海内外有关孙中山或中国国民革命的研究中,对华侨的贡献及其认识问题仍有种种不足。近些年来,有关孙中山与华侨或华侨与中国国民革命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个未形成系统认识的问题,即孙中山的华侨观问题。孙中山究竟是如何看待华侨的呢?他是如何评价华侨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呢?“华侨是革命之母”的内涵又是什么?孙中山的华侨观的形成与影响怎样,等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外华侨以无比的民族热忱和爱国热情投身祖国的革命运动,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华侨为此被孙中山先生称为“革命之母”。每当孙中山先生遭受挫折,退避海外时,都能得到华侨始终如一的无私帮助。这给孙中山先生以极大的鼓舞。华侨出钱出力,直接或间接投身革命,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萧佛成就是无数爱国华侨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6.
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保皇领袖曾在全世界华侨社会中建立了庞大的保皇组织,美国华侨社会成为海外保皇势力的中心。美国华侨在组织上和财力上对保皇派做出了重大贡献,保皇党人在开启华侨民智,推动华侨对祖国的关注和认同,进而促进华侨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保皇派的活动对华侨政治认同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徐赞周是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著名缅甸爱国华侨。早年,他在缅甸经商时,兴教育、办报刊,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不遗余力。他还是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的创建人之一。辛亥革命期间,他在团结、组织缅甸华侨支持祖国革命上作出过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海外华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越南华侨在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方面曾经起过尤其特殊和重要的作用,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是“为各地华侨所不及”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孙中山先生誉为“革命之母”的海外华侨,在祖国各个革命时期中,踊跃输财,慷慨从戎,流血牺牲,和祖国人民风雨同舟,并肩战斗,其“爱国精神,见重寰宇“,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左派元老、爱国华侨彭泽民是广东四会县人,早年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他毕生追随孙中山,长期与共产党合作,坚持民主爱国立场,为祖国独立、自由、民主奋斗一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也是深受广大华侨爱戴的华侨领袖。  相似文献   

11.
苏明 《炎黄春秋》2001,(3):77-77
陈嘉庚先生(1874—1961)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的一个华侨世家。他17岁到南洋谋生,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实业家。陈先生又是著名的爱国侨领,曾为孙中山先生筹款资助辛亥革命。民国期间,他捐资助学,回国筹办厦门大学等数十所院校。七七事变后,他在国外被选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主席,领导南洋800万华侨,以财力、人力、物力支援祖国抗战,毛泽东主席曾题词称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相似文献   

12.
南侨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郭戈奇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豪迈地称之为“革命之母”的千百万华侨,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继对辛亥革命贡献之后,又在抗日战争时期谱写出爱国主义的辉煌篇章。南洋华侨历来有关心祖国的安危的强烈的爱国主...  相似文献   

13.
<正>海外华侨倾力援助祖国抗日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海外华侨抗日研究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已有 10 多本专著出版,[1]其中以全方位、综合性的论述居多,国别区域性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并且所用资料主要来自国内。就美洲华侨与抗战来说,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美国华侨身上,[2]对加拿大及拉美华侨的研究极少。暨南大学潮龙起教授的新著《美洲华侨与抗日战争》[3]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全书共八章,围绕重大事件、重点社团、重要运动,以点带面地呈现了美洲华侨多种形式的抗日救国运动。该书不仅充分利用民国政府和广东侨乡创办的侨刊和美国、加拿大及其他南美国家发行的华文报纸,细致入微地再现了美洲华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图景,而且在理论上用民族主义话语解读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海外动员工作与美洲华侨国家认同的建构 , 具有学术深度,对于深化华侨抗战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华侨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中,华侨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既是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参加辛亥革命全过程的切实总结,同时也是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在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革命斗争与日本华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历来把华侨作为重要依靠力量,特别是在早期,孙中山迫于情势,主要在海外华侨中开展活动,对华侨更为倚重。其中,孙中山与日本华侨结成了特殊的情谊。这种特殊情谊的结成,是因为在孙中山先后到日本15次,在日本居留时间加起来达八、  相似文献   

16.
(一)孙中山革命活动与越南华侨关系密切 越南与中国陆地相接,山水相连,这种地缘关系,使越南成为孙中山先生本世纪初进行革命活动之有力策应地,进可攻,退可守,尤其在滇桂越边数次武装发动中为然。孙中山发动组织越南华侨并偕同国内同志,在以河内、海防为中心的越北地区组织力量,进军边境。不利或暂时失败后则退入越境,图谋再起。或潜回国内,或把起义同志转送南洋。孙中山于1907年复函新加坡革命党人陈楚楠时,论及河内、海防说:“此二埠之富,万不及星洲,……彼等一闻义师之起,同争先恐后,从军者有人,出钱者有人。若南洋各埠有如此踊跃,则革命军之进步,不知若何矣!”越南华侨,也正因与祖国毗邻的地理特点,更便于投入到起义战斗中去,并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17.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更驯顺地匐伏在侵略者的脚下,甘心充当“奴隶总管”的角色,完全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内外反动势力的进一步勾结,使中国各族人民陷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之中。海外华侨也因为祖国的积弱不振而蒙受更为难堪的屈辱和迫害,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如焚,并深知:要爱国,就要救国;要救国,就要革命。为了挽救危难中的祖国,他们和祖国广大人民一道支援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革命中,华侨中的不少人,参加革  相似文献   

18.
华侨与祖国略论孙中山的侨务主张和侨务工作(李树权)华侨大学学士剐哲社)8 8 .1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侨务立法(毛起雄)暨南学报(哲社)88.2近代华侨的经济状况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肖认肩)湘潭大学学报(社科)88.3新加坡华侨与辛亥革命(杨群红)史学月刊88.4华人杜会以及各国对华人的政策华人与马来西亚人(〔美〕H.塞顿·沃森著全池译)东方世界88.1‘美国对华政策改变对美国华人的衫响(〔美〕)伯纳德·汪著马宁摘译)华侨与华人88.1波尔布特执政时期的柬埔寨华人‘〔澳〕本·基尔南著潘一宁摘详’华侨与华人““·‘美国华人心态初探(李俊权)华…  相似文献   

19.
论文梳理了新加坡华侨赈捐活动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探讨了晚清华侨民族主义从无到有、从政治制度认同发展为超越乡土观念的民族意识这一历史脉络。在前两个阶段的赈捐活动中,主要是新加坡华侨与清政府之间的联系。而在1900年之后,新加坡华侨的赈捐活动则与中国的民间力量产生了更多的关联,新加坡的同济医院、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等组织积极参与到赈捐活动中。面对来自祖国民间的求赈呼声,新加坡华侨自发联系、自行组织助赈活动,产生了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进而生发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推动了晚清华侨民族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论文梳理了前期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南洋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南洋意识的"具地化"、在地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马华侨就一些问题已流露出程度不等的南洋意识、马来亚意识。这表明新马华侨对居住地的认同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在地观念已开始萌发。新马华侨在地观念发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适应华侨生存、发展的需要,顺应华侨社会的发展变化,受世界潮流和殖民政策的影响,受新马地区独特的历史特点影响等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