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统一云南初期、三征麓川以及抗击缅甸入侵,是明代西南边疆经略的重要时期。三个时期的粮饷供应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供应内容上,明朝统一云南初期和三征麓川时期以供应粮食为主,抗击缅甸入侵时期除了向募兵供应月粮,还要供应饷银。在供应方式上,同一时期有多种供应方式,不同时期供应方式有变化,且各有侧重。粮饷供应对明朝西南边疆经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缅甸工业化中的华侨(1948—196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甸独立后 ,在缅人化、国有化政策的压力下 ,大量华侨商业资本转而投资工业 ,在缅甸工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提高了缅甸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形成能力 ,增强了缅甸经济的自主强度 ,推动了缅甸产业结构的转变。华侨在缅甸工业化中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 ,得益于缅华社会较大的流动性 ,华侨没有土地、农业、人身的束缚 ,以及华侨经济作为移民经济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华侨具有较强的现代性。此外 ,这一时期缅甸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缅甸政府鼓励华商投资工业的政策、中国政府对华侨由商转工的支持 ,则为华侨在缅甸工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云南社会变化激烈的时期,同时也是中缅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此期间大量内地人入迁云南,地处滇西而与缅甸接邻的永昌、腾越等地成为内地移民的重要分布区之一。本文对内地军事移民、商业移民在滇西、缅甸间的活动及其对当时中缅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寓居缅甸的华人较前大为增多 ,但桂家并不是华人集团。这个时期在缅华人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在分布上较前更广泛 ,从事的职业也以矿业和商业为主 ,也有人从事手工业和农业 ,在华人集中的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华人社区。而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既是中缅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结果 ,也与当时缅甸国内的社会情况及缅甸王朝奉行的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是英国在中国西南边疆进行殖民扩张的产物.中缅双方通过友好协商,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在1961年全面解决了包括"麦克马洪线"问题在内的中缅边界问题.中缅成功解决"麦克马洪线"问题的经验,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磊 《黑龙江史志》2013,(17):49+51
"腾越八关"中缅边境上重要的历史遗迹,反映了明清以来中缅关系、边疆演变等重要变迁过程。其设置之始为防备缅甸入侵、安定内地,但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却成为消极防守,并导致国土丧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麓川势力兴起与元朝边疆开拓、征缅战争和元末边疆控制减弱有密切关系。元代以前活动于西南边疆的傣族的先民金齿、白夷内部互不统属、部落林立、名称繁杂。元朝的边疆开拓使金齿地区的军事、交通、政治、外交等重要战略地位凸显出来,成为元朝统治者重点经略的边疆地区。征缅战争成为麓川势力兴起的条件。战后元朝对西南边疆的政治、军事控制减弱,云南内部元、段“分域构隙”,麓川思可法势力乘隙兴起坐大,成为金齿地区前所未有的强大部族,导致西南边疆的地缘政治和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8.
战国秦汉西南边疆思想的区域性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对战国秦汉时期西南边疆思想的区域性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西南边疆开发的战略思想、经济思想和人才思想均表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区域特征。在战国秦汉时期边疆开拓的战略思想和整体布局中,西南边疆虽然处于从属地位,开发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应急性和随意性,但开发成就显著,这与西南边疆开发策略思想的正确和实施的有效性有密切关系。北南向协济的区域经济思想和以西南本土籍巴蜀人治理西南边疆的人才思想指导下所确定的开发方略和治边措施,就是充分依托战国以来200余年西南北部巴蜀的开发成就和资源,进行西南南部边疆的开发和治理。  相似文献   

9.
汉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汉代经营西南边疆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汉代在西南边疆地区实行“以其故俗治”的政策,适应中央集权制统治的需要,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有利于汉朝统治秩序的稳定和西南边疆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汉代边疆战略重点始终在北方和西北,对西南边疆的经营规模和力度仍然是很有限的,边远山区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0.
新书微讯     
正《清代中缅关系》内容简介本书旨在全面论述清代中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及缅甸华侨华人等问题,廓清清代中缅关系的历史框架与发展流变,并对清代中缅关系中的历史疑问进行探究。作者依据大量原始档案文献,讨论的乾隆后期与雍籍牙王朝的冷战、云南派往缅甸的代表团、中英围绕中缅关系其他问题的交涉、清代中缅两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清代缅甸的华侨华人等问题,都是学界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分别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接壤,有着几千公里的边境线,但是,解放前的云南边疆却长期处于有边无防、甚至无边无防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加强云南边政建设,推进边疆开发,巩固国防,成为云南边疆工作的核心内容。云南边疆地区,散居着独龙、傈僳、景颇、傣、彝、哈尼等近20种民族,其中傣等13种民族跨境而居。解放后及时在这一地区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简单贯彻执行,而  相似文献   

12.
<正>从一定意义上讲,冷战时期中国与缅甸关系对双方而言至关重要:缅甸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共产党国家。一段时间内,中国曾将中缅关系作为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典范。同样,北京认为《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为中国解决与其他周边国家陆路边界问题确立了参照系;冷战年代绝大部分时候,缅甸对华总体态度友好,把中国当作最重要的外部支持力量之一。近十余年,国外学术界对战后缅甸历史的相关讨论以通史类著作为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研究了明代后期和清代困扰中缅关系的中国部分边境土司给缅甸王朝送“花马礼”的问题 ,认为花马礼起源于 16世纪后期缅甸东吁王朝的扩张 ,到清代 ,送花马礼的土司主要是车里和孟连 ;花马礼之废 ,则在缅甸雍籍牙王朝灭亡时。从清王朝和土司的态度来说 ,花马礼主要是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不严和缅甸王朝对中国边疆土司事务的干涉而沿袭下来的 ,但花马礼的存在 ,并不意味着边境部分土司的“两属” ,而是反映了清代国家观念和周边国家传统观念的不一致所产生的主权争端。  相似文献   

14.
绚甸联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也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落后的国家.缅甸的北部与中国接壤,在这一区域内有许多民族跨中、缅两国边界而居.中国民族学界对于缅甸各民族的研究非常薄弱.由于我们对缅甸的民族划分、各民族的历史源流情况了解不够,以致中、缅跨界民族的研究也受到影响,甚至我们在分析、描述它们的情况时,也只能按照中国相关的民族称谓来进行.对缅甸各民族以及中、缅跨界民族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相似文献   

15.
1950年6月8日中缅建交,缅甸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建交初期两国关系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新领导人之间比较陌生以及华侨问题、中缅未定边界问题、缅甸北部"金三角"国民党军问题和冷战等。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缅甸,两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中缅关系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南边疆史研究60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云南、广西两省区,是历史上西南边疆范围的主体部分.①1949年以来,众多研究者对上述地区的边疆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取得粲然可观的成绩.根据研究发展的大体轨迹,以及迄今面世的相关阶段性总结,②同时为了叙述便利,本文将1949年以来的西南边疆史研究分为前40年、之后的10年和近10年三个阶段.现就这三个阶段研究取得的成绩,以及对今后发展的建议及展望,做简要叙述,望识者不吝指教.1949年至1989年的40年,是西南边疆史研究领域初步形成并取得第一批重要成果的时期.1949年以前对西南边疆史虽然有过一些研究,但大致仍是零散及不连贯的.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尤其是受到对少数民族大规模调研活动的推动,西南边疆史方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7.
将唐朝对东北边疆经略政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贞观十七年之前,该时期的政策主要为加强与东北各民族的联系限制高句丽的发展。第二时期为贞观十七年至唐罗战争结束,这一时期的政策为联合东北各民族征服高句丽,控制整个东北地区。第三时期为唐罗战争结束至安史之乱,这一时期唐朝的东北边疆经略政策逐渐转向消极,主要表现为息事宁人、维护边疆安定。  相似文献   

18.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这是我军历史上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作战目标和目的是清剿国民党反动集团武装,为中缅联合勘界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9.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较为重视对西南边疆地区教育的规划,大力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对促进西南边疆教育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记录整理人孙素华按: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已经五十五年了。这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大血战。缅甸战局的胜负,牵动着整个中国战区的形势。杜聿明率领的10万远征军最后仅生还4万人,6万军魂飘游异国它乡。远征军在缅甸付出的巨大牺牲,不仅牵制了敌人从缅甸北上,打击了敌人的威风,*得了时间,而且保卫了中国西南大后方,支援了全国抗战。我怀着对远征军眷恋之情.趁父健在.请他回忆当年参加远征军去缅甸作战的情况。父亲虽年事已高,回忆起来非常吃力,但这毕竟是他终身难忘的亲身经历,终干还是慢慢地把我带到了那硝烟弥漫的苦战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