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奥巴马政府为分享亚洲经济增长红利,维持亚太地区势力均衡,服务于维护美国亚太和全球领导地位的总体目标,实施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对"再平衡"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调整:从侧重军事转向侧重经济;从接受"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表述到随后反应消极;在区域内进行从亚太到"印太"的再平衡;在全球战略中从关注亚太到回望中东。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的主要措施包括:强化亚太核心同盟关系,深化亚太军事布局;深化同亚太新兴国家的双边关系;增加对地区多边机构的外交投入;主导并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等。本文利用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审视了中国和亚太在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认为"亚太再平衡"言过其实,实际进展远未达到其倡导者的预期。奥巴马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关注点和外交重点仍停留在中东和欧洲,亚太排在其后。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的战略压力,也给亚太总体形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也应看到"再平衡"的两面性、局限性及其面临的障碍,不应夸大其作用和对中国的挑战。目前来看,尽管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战略思想和内外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中东和欧洲等地区的问题也会继续牵扯美国大量精力,但随着亚太地区本身重要性的上升,特别是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持续增长,特朗普政府有可能继续将其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虽然"再平衡"战略的口号及其中的某些内容已被特朗普政府放弃,但可能会以其他形式继续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2.
廖政军 《环球人物》2013,(28):52-53
意在推动美国与亚太盟国的关系,实施"重返亚太"战略10月16日上午,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基地,一场交接仪式正在举行。美军太平洋舰队士官长拉米尔兹郑重宣布,即日起由小哈里·哈里斯(下文称哈里斯)接替塞西尔·哈尼(下文称哈尼)担任第六十一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同时,哈里斯也获得了第四颗将星,即由海军中将晋升为海军上将。人们知道,海军对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至关重要,其号称世界最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的亚太战略与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国政 《人文地理》2001,16(2):26-30
俄罗斯作为苏联解体后的当然继承国,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目前俄罗斯承袭了苏联后期的亚太战略,并在某种程度上使其有所发展。本文在分析苏联后期实施亚太战略与政策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俄罗斯目前实施亚太政治经济战略的新东方政策与措施,并对其远东同亚太各国的经济联系的近期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述了中俄关系对实施其亚太战略的重要性;指出中俄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全符合两国各自的地缘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亚太战略—“新太平洋共同体”中国政法大学林晓光随着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世界各种力量分化组合,亚太战略格局也正处于重构之中,美国政府以其主导国际新秩序的全球战略出发,将其战略中心逐渐向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影响日益增强的亚太转移,对原有亚太战略进行了具...  相似文献   

5.
向丽华 《世界历史》2012,(4):25-33,15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国家实施了第四点计划。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拉美开展经济援助外交进行历史的纵深考察后可以看出,美国从自身国家安全、繁荣等国家利益出发,将拉美视为其"战略资源库"和"传统盟友",加以严密掌控。但是,这一时期美国对拉美经济援助的重视程度与美苏两国对抗和争夺的激烈程度相关联,服从于美苏争霸的总体战略需要。而援助双方基于国家利益的深刻矛盾,是导致此期美国对拉美经济援助外交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南海问题本质上属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声索国之间的双边问题,并不直接涉及中美关系。但是,伴随着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近年来美国开始深度介入南海问题,并与越南和菲律宾等国频频挑起事端,形成内外呼应之势,致使该地区局势急剧恶化。美国南海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其总体战略需要的变化,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维持战略平衡和区域稳定。奥巴马政府高调  相似文献   

7.
秦杨 《黑龙江史志》2013,(23):23-24
明治初期,岩仓遣外使节团出访欧洲,西乡隆盛成为留守政府的首席参议,握有实权,在此期间,提出"征韩论",主张用兵力征服朝鲜,强制其开国,与之交商。这一论调,一时受到士族阶层的支持,并于1873年8月达到高潮。却遭到岩仓遣外使节和大久保利通等"内治派"的反对,西乡及其支持者被迫离开政府",征韩论"失败。从地缘政治上来看,"征韩论"完全符合日本的亚太政策,因此其为何失败,值得深思。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也无专论可寻。鉴于"征韩论"是日本走向殖民侵略的第一步,对后来的亚太甚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究1873年前后日本国内情况及外部环境来找寻其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石庆环 《史学月刊》2007,2(7):70-76
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以文官制度的逐步完善为契机,文官群体的政治角色、经济地位、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影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朝着成为美国社会中的一个独立阶层的方向发展。首先,从"政治附庸"发展到"行政主管",文官群体的政治角色发生转换,其政治势力得以迅速膨胀;其次,从收入菲薄到待遇优厚,文官群体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随之加重;再次,从"官本位"发展到"权本位",文官群体形成了带有现代官僚特征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开始蜕变为一个有人格缺失的群体;最后,从声名狼藉到公众认可,文官群体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而且也在新的层面上形成了真正的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美国武力介入朝鲜战争,使本可以一举解决的台湾问题被暂时搁置起来。美国政府出于反共反华立场和推行亚太战略的需要,炮制出一个又一个分离台湾的论调。对此,国共两党不约而同地站在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上,进行了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外交走过了60年辉煌的道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过程中,外交战略的演变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面出击",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至80年代的"全方位",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一外交战略演变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中国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在制定和调整中国外交战略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大局,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吕锡月 《沧桑》2014,(3):80-83
二战以后,日本是美国亚太战略的支点,而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原点是对美结盟。二战中,倾举国之力一战的两个国家,在战后迅速形成了军事同盟,其中既有美国日本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追求也有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的左右,更有两国文化传统在特殊时间段里体现的契合作用。如何看待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渊源,从而通过对历史演变的梳理认识当下的美日军事关系和判断美日军事同盟的走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勇  何深静 《人文地理》2015,30(2):65-71
借助对城市企业主义的简明定义,即以"企业化表述"和"企业化方式"来实施"企业化战略",通过考察中部小城河南省济源市20年来的发展历程,发现其城市企业主义经历了由萌芽到深化的"全球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中国,城市企业主义是多重尺度共同作用的产物;市场化和全球化构成相互交织的推动力量;城市体系中的位置直接影响城市企业主义的战略与行动内容。  相似文献   

13.
《攀登》2021,(1)
近些年来,随着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地缘战略地位的提升,大国在这一地区的竞争与博弈不断升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了旨在遏制中国发展的"印太战略",东盟是其关键一环。实际上,对于美国的"印太战略",东盟经历了从不安到推出"印太展望"的认知过程。东盟"印太展望"强调合作、开放、包容的地区理念,主张在现有机制框架内解决矛盾冲突,这与美国"印太战略"在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东盟"印太展望"的出台,将在战略空间选择、政治经济发展及南海安全问题上对中国的东盟政策产生影响,中国应对此做出相应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持久的不均衡:战后美日、美韩联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伟民 《史学集刊》2006,8(5):47-57
美日、美韩联盟自其在冷战中形成以来,便在美国的亚太联盟战略考量中具有不均衡的地位。美日联盟长期以来是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具有更高的战略和政治价值,而美韩联盟则更多的是一种军事联盟,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直接的军事威胁。缘此,在后冷战时代,美日、美韩联盟继续呈现出不同的演变方式,美日联盟继续深化扩展,而美韩联盟则表现出越来越漂移不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刘欣 《安徽史学》2023,(3):124-133
从美国印度洋战略的起源来看,国际格局和亚太地缘形势的演变在其中发挥着深刻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军方提出“战略岛屿概念”并试图循着这一思路在印度洋构建起可靠的战略支点,但美国高层未能形成共识。中印边境战争及其结果强化了美国的“中国威胁”认知,其间美国又因在印度洋缺乏可靠军事存在而在对印度提供军事援助时颇感压力。在原有的南亚政策难以为继后,为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对南亚的渗透和保障自身地缘战略地位,美国决定在印度洋建立起实质性且具威慑力的军事存在。在1963年至1966年,美国筹划并实施印度洋航母特遣队计划,于1964年4月派遣“协和中队”首次巡航印度洋;同时启动印度洋战略岛屿开发计划,于1965年、1966年相继取得关键进展。总之,1963年至1966年是美国印度洋战略的奠基时期,印度洋航母特遣队计划和印度洋战略岛屿开发计划是其核心内容,一体两面。美国自此逐步进入全面战略布局印度洋的新阶段,印度洋渐从美国全球战略的边缘移向中心。  相似文献   

16.
周有恒 《文史天地》2011,(10):76-81
从平民到总统,里根完美地体现了"美国梦"。在美国从开国至今的四十多位总统中,第40任总统里根堪称人生经历多姿多彩的传奇人物。83岁时即患上老年痴呆症,却仍与疾病抗争了10年方才辞世的里根,在其一生中创下了多项"美国之最",留下了许多让媒体和公众津津乐道的故事——他从一个好莱坞的"二流明星"进军政坛,最终登上了美国最高权力的宝座,1981年入主白宫时已是七  相似文献   

17.
高艳杰 《历史研究》2023,(5):143-165+222-223
1975年12月,印度尼西亚苏哈托政府以受邀协助平叛为由全面入侵东帝汶,并在次年将其并入版图。由于利益攸关的东盟国家和澳大利亚都倾向于东帝汶并入印尼,美国的立场成为苏哈托政府最大顾虑和关键影响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地缘政治看,美国政府在实施海外战略收缩后,急需印尼在东南亚扮演区域秩序主导者角色,此种角色是其亚太盟友和东南亚本土同盟无法替代的。美国政府在东南亚区域秩序上对印尼的过度依赖,导致其对苏哈托政府侵略行径的纵容达到极致。苏哈托政府吞并东帝汶最终成为冷战后期被“默许”的公然侵略,而福特政府的应对政策折射出该时期美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严重衰退以及美国霸权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1964~1965年越南战争升级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以"特别国家情报评估"的形式对中国的意图、可能的举措等进行了一系列评估。中情局的评估虽有误断和臆断之处,但对中国应对战争升级基本举措的分析和判断还是比较客观的,总体上把握了中国直接参战的"底线",为约翰逊政府选择逐步升级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日本的安全战略与亚太关系徐世刚王强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为了适应冷战体制结束后的世界政治、军事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和日本国家战略的需要,对其军事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日本军事安全战略的一系列调整已引起了世界和亚洲各国的严重关注。本文拟就日本调整...  相似文献   

20.
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对南海的政策立场逐步发生变化,去"中立化"倾向日益明显,甚至走向直接介入。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南海政策的变化与南海局势发展变化直接相关,更与美国的亚太战略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相关。美国插手南海问题对亚太区域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也必将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构成直接威胁。防止中国所处国际环境因中美可能在南海问题上发生的冲突而恶化,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