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佛教造像艺术的渊源、中国化造像艺术的流布、历史文献资料等三方面,对麦积山与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两处石窟中造像样式非常一致,相互传播影响的关系很密切。  相似文献   

2.
马建国 《东方收藏》2022,(8):105-107
佛教诞生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在魏晋时期达到鼎盛。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为了适应中国人的偏好和选择,产生了诸多方面的中国化改造。在北齐时期,经宫廷画师曹仲达之手出现了“曹衣出水”式的佛像艺术造像。本文就麦积山石窟所涉及的“曹衣出水”式佛像造像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为石窟寺,麦积山石窟遵循了佛教教义和内容上的规范,无论是佛、菩萨、弟子,还是供养人、力士、天王、诸天等均有塑造,而且在其1 6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地域特色,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麦积山石窟10号造像碑●项一峰麦积山石窟万佛洞(第133窟)10号造像碑,是北魏太和十年(486)至太和十八年或景明三年(502)所作,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是佛教碑刻造像中的艺术精品。造像碑通高136米,宽073米,厚010米,正面造...  相似文献   

5.
麦积山第11窟位于东崖东部,西邻第10和12窟,东侧为摩崖题刻“麦积山”,上方为中七佛阁(即第9窟),下方为第29窟。为平面方形中型佛帐式四角攒尖顶窟,基本完整。顶高2.98米,宽2.85米,深2.88米。窟门平顶,  相似文献   

6.
徐媛媛 《收藏家》2013,(8):13-22
旅顺博物馆始建于1917年,如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馆藏的六万余件藏品中,涵盖了古代印度佛教造像,日本、朝鲜古代陶瓷和日本书画,以及六十多个国家的近代邮票和货币的“外国文物”藏品系列可谓是馆藏鲜明特色之一。其中,古代印度佛教造像更是馆藏外国文物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麦积山石窟历史悠久,现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北朝造像,其艺术价值很高,具有自己的独创性。这些造像其雕塑材料为泥质,艺术上采用虚与实相结合的手法,充分使用线条刻画韵味十足的佛像,鲜活地体现了北朝造像文化中"秀骨清像"的人物美范式。  相似文献   

8.
麦积山115窟过去无专讨论,本依据现存题记及造像壁画,并结合历史献和其它实物材料,对115窟的造像壁画内容作一全方位的介绍,并进行详细的综合考释。  相似文献   

9.
陈玉英 《敦煌学辑刊》2006,3(3):116-119
本文就麦积山第123窟“童男童女”彩塑造像进行了图像阐释。  相似文献   

10.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出现众多经变壁画,题材内容丰富,篇幅绘画场面宏大,其中《西方净土变》等,是国内石窟寺中同一题材出现最早的经变相之一.它对我们研究中国石窟寺,不论是图像艺术,还是佛教思想弘传,都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佛教像教弘传重在思想教化,此文首次就这一方面对此窟造像壁画作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探析其像教佛教思想的如是教化,具有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17,(4)
麦积山石窟133窟10号造像碑内容丰富、雕刻技法精湛,制作于北魏晚期。该造像碑为释迦、释迦多宝、弥勒组合题材,两侧雕满佛转故事。在艺术形式上已摆脱了孝文帝时期的"秀骨清像"风格,明显受到来自龙门石窟造像的影响。该造像碑不仅代表着北朝佛教艺术的水平,更是中国古代传统雕塑中的精品之作。  相似文献   

12.
秦兵马俑表现了什么主题?论者曾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秦俑形象都是“不畏强暴,自信、活泼”的,秦俑军阵反映了“秦政权的巩固和强大无比”;另一种则认为秦俑形象蒙着一层“沉郁阴冷的抑感”,“基本上是一幅昏惨惨,黄泉路近的景象。”近日拜读林剑鸣先生新作《秦俑主题何处觅——秦俑之谜,之二》一文后使我们对秦俑主题的进一步认识,有一定启发。但文  相似文献   

13.
公元5世纪50年代,昙曜五窟的开凿,揭开了今日云冈石窟历史的大幕。作为云冈石窟早期造像的代表,昙曜五窟是当时博采国内外众家之长对艺术造型再创造而形成的北魏自身时代特色的集中体现。但其艺术造型粗犷而雄浑的气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新的精工细琢的富丽之风,造像表现出面相清秀,衣着轻薄飘展的艺术风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麦积山石窟在上世纪40年代之前一直是隐藏在陇山茫茫林海中的一颗艺术明珠。尽管历代所修地方志中多有提及,并被列为“秦州八景”或“秦州十景”之一,但大多对其秀丽景色、奇峻景象泛泛描述,时人并未认识到它的历史价值、宗教价值、考古价值和美学价值,因而寥寥数语,且语焉不详。加之道路不通,年久失修,栈道塌毁,凋敝残破,因而人迹罕至,一片荒凉。  相似文献   

15.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简介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胡承祖在秦岭山脉西端茫茫林海的边缘,耸立着一座中外闻名、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麦积山以其奇特的山形。秀丽的风光、迷的烟雨、多姿的雕塑、古老的壁画、神奇的传说,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骚人墨客...  相似文献   

16.
麦积山石窟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内涵丰富。本文根据麦积山现存洞窟的形制、造像特点等对麦积山石窟进行了分期,并着重介绍了石窟的造像题材及反映的佛教思想和信仰,以便于人们进一步了解麦积山石窟的内涵、价值,理解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以及长达十多个世纪内的人们的宗教行为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谈象牙造像     
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会收藏的象牙造像,在佛教雕刻藝術中,应是一件很重要的作品;同時也說明了中印兩國的文化从來是很密切的互相交流着。現在我把这个造像的內容和時代,以我个人的見解,寫在下面,希望研究佛教藝術的同志們,予以批評和指教。  相似文献   

18.
宋丙玲 《民俗研究》2005,15(3):195-204
唇妆,在古代又称点唇,今天的口红在古代则称唇脂,这在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便有记载,“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隋唐以后又有称“口脂”者,如韦庄《江城子》“朱唇动,先觉口脂香”。用唇脂涂唇在古代又称“点唇术”,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光泽,并给人以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点唇术便备受众多  相似文献   

19.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28-31
公元420年到589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此对峙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亡经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  相似文献   

20.
歌行是古诗的一种,从汉魏乐府发展而来。因乐府诗中多以“歌”、“行”名其篇,如“燕歌行”、“短歌行”、“饮马长城窟行”等,因此后世将唐以前文人模仿乐府风格创作的大量以五、七言为主,间以杂言的作品,仍称作“乐府”,而将唐以后出现的、多为七言的作品,称之为“歌行”或“乐府歌行”。尽管对歌行的确切概念学术界至今仍无定论,但注重转韵,骈散兼行,节奏铿锵悠扬,音调和婉流利,则一直是歌行的最大特色[1]。本文将以歌行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品为例,谈一谈歌行的演变及其特点。七言歌行进入唐代以后,以七言为主的歌行已形成一种独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