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8年8月21日上海大公报以“币制改革的事前迹象”一文揭示:有人在“币改”前夕利用内部消息,大量抛售股票。财政部的金融泄密事件被揭露,全国各大报纸争相刊登有关消息。因此案影响甚大,警察局、监察院均参与侦查。最终直接涉案人财政部资料室秘书陶启明和财政部秘书长徐百齐各被处刑7年,李国兰被处刑10个月,杜维屏被处刑8个月,杨淑瑶判刑7个月,而上交所监理员王鳌堂亦被撤职。本组史料选自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基本反映了该案的经过,对研究国民政府的金融崩溃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作用,现予公布。  相似文献   

2.
民国政府在1912年设立了币制委员会,研究币制改革。民国三年(1914年)3月6日的《币制局简章》规定设置币制局,12月27日裁撤。民国七年(1918年)8月10日公布《币制局官制》复设币制局,直属国务院。币制局的职权包括监督全国造币厂,监督中国和国民银行发行券,监督、整理各省官银钱号,筹办其它关于币制事项。次年4月18日,财政部、币制局会呈大总统文中已经谈到整理币制,先从统一大银元入手,“熔旧铸新既颇著成绩,铸成之新币各省一律通用,其势骎盛”,“从前各厂铸造之  相似文献   

3.
1889年(光绪十五年),自两广总督张之洞在粤省造币厂首创自铸银元后,其他各省亦纷纷设厂仿造。由于各地所铸银元均标有本省省名,而且重量、成色不一,人们使用颇感不便。 1909年(宣统元年),度支部尚书载泽向朝廷请旨,奏称币制改革重要,提议取消各省地区性货币,划一币制单位。同年正月十四日议准由度支部设立币制调查局。次年四月二十六日颁布《币制则例》,规定以“元”为单位,定银元为国币,废除银两制度,停止各省自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政府,为挽救日益崩溃的经济,于1935年发行了一种不能兑现黄金的纸币——法币。到1945年,法币已发行到500亿元以上;到1948年夏,法币已发行到660万亿以上,其发行量是当初的47万倍,物价上涨到抗战前的3492万倍,通货膨胀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同年8月19日,实行一次“币制改革”,发行“金元券”,规定法币300万元换金  相似文献   

5.
1912-1949年,中华民国经历过沉重的白银危机和相当惨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时人纷纷著书立说,为币制改革献计献策,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思想相当丰富。本文在对代表性人物币制改革思想进行微观分析的基础之上,增加对当时普通民众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相关言论的整理和研究,更为全面地对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增强民国金融思想研究的薄弱领域,开拓了币制改革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莽的币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莽的币制改革和他执政后的土地改革、奴婢改革、官制改革、民族改革一样都是充满奇迹般的大胆尝试。王莽是把“子母相权”这一理论付诸实践的第一人。他曾四次改革币制 ,从每次币改内容看 :样式翻新 ,形态奇妙 ,币容繁多 ,变化异常 ,真可谓五花八门 ,绚丽多姿。这也能看出他进行币制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他试图通过多次变换币制来寻找出路 ,挽救岌岌可危的西汉王朝。王莽的第一次币制改革于居摄二年 (公元 7年 )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为依据 ,兴大钱 ,创“一刀平五千”、“刀五百”替代刀币 ,制“大泉五十”补于“五铢”。此时以“大泉五十…  相似文献   

7.
1948年8月19日,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之际,国民党颁布了《财政紧急处分令》,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以1:300万和1:15万的比率收回法币和关金券,并强制收兑民间金银外币。新疆于同年8月28日下午金圆券空运抵迪化后才开始执行,规定11月20日为收兑截止期,并委托新疆商业银行、邮政局及兰州商业银行迪化分行协助收兑,拨付新疆商业银行收兑基金金圆券40万元。  相似文献   

8.
一、“袁大头”的渊源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令江南造币厂归财政部管理,主张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着手定币制。不久,袁世凯在中外势力扶植下,迫使孙中山于民国元年四月一日让位,故币制问题未及整顿。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当时的北洋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改革酌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都试图改革中国币制,统一全国的货币制度。1918年始,在日本方面提供"西原借款"的条件下,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出台了《金券条例》,力图通过这笔借款的一部分进行一次币制改革以希在中国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但最终归于失败。长期以来,学界对"西原借款"的研究都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借款对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以及中国政局、社会经济的影响。具体到当时段祺瑞政府的币制改革有何影响则鲜有评述。本文将通过探讨币制改革的背景、过程,日方“西原借款”与此次币制改革的关系.来揭示段祺瑞政府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杨智友 《民国档案》2002,14(4):43-49
币制改革以及与此相关的币制借款,在清末民初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1911年4月15日,清政府与美法英德四国银行团签署了《币制实业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1000万镑,用于改革币制和开发东三省的实业:并规定先行垫款200万镑,100万镑为改革币制之用,另外100万镑为开发满洲之用。实际上在清政府垮台前银行团只为后一目的垫付r40万镑,债券并未发行。  相似文献   

11.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的辽宁纸币发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 2 0世纪之初到 2 0年代中期 ,是中国社会由封建清王朝转变为民国“共和”的紊乱时期。这一时期 ,也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极为紊乱的纸币发行时期。民国初年 ,袁世凯统治下的北京政府曾经设想统管起全国的货币(纸币 )发行。 1 91 2年 1 2月 ,北京政府曾赋予中国银行发行银行券的特权 ,并明令在未进行币制改革以前 ,中国银行券流通全国 ;同年 ,北京政府设立币制委员会 ,从 1 91 2年 1 0月 1 8日到 1 2月 1 7日短短两个月中 ,该委员会开会 2 3次讨论和改革“币制”问题 ,并于 1 91 4年 2月 8日公示了《国币条例》① 。这些 ,都表明北京政府…  相似文献   

12.
精琪的币制改革方案与晚清币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丘凡真 《近代史研究》2005,17(3):117-143
1904年美国“会议货币专使”精琪向清政府提出币制改革方案,主张导入金汇兑本位制。在银价暴跌带来的严重财政危机之下,清政府存在接受精琪方案的客观“诱因”,但由于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反对,清政府最终废弃了这一方案。究其原因,除了反对精琪方案中所含的一些帝国主义成分的民族主义因素以外,“货币发行地方化”这一历史现象也值得重视。对各省督抚们来说,独立的货币发行是主要的财源之一,币制的改革势必会影响其收入。实际上,此前他们已数次“抵制”清政府推进的币制改革,他们是清朝币制改革的巨大障碍之一。另外,在地方行政和财政运营中已经成为习惯的“陋规”,也是币制改革的一大障碍,是更深层的“抵抗”力。精琪对在中国实行币制改革所要面对的“抵抗”做了过低的估计,这是其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13.
论废两改元     
货币制度关乎国计民生 ,历来都十分重要。汉唐之所以强盛 ,原因固然很多 ,但“五铢”、“开元”也功不可没。我国近代积贫积弱 ,从其币制紊乱也可窥见一斑。废两改元看似容易 ,其实艰难 ,数经波折 ,始得成功 ,由此也可见改革之难 ,一项好制度之不易得。本文不揣冒昧 ,以一得之见就教方家。废两改元的步骤和内容清朝末年 ,两元并立 ,币制紊乱 ,历届政府多次改革币制 ,终无成就。 1 93 2年 ,各地再次要求废两改元。同年 7月 7日 ,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 ,在上海召集金融界代表谈话时 ,明确表示了废两改元的决心 ,并确定废两改元的原则是 :(一…  相似文献   

14.
美国和1935年中国的币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11月4日起,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以白银国有、采用法币、统制外汇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币制改革。较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流行着如下观点,即把币制改革视作英国同美国争夺中国货币控制权的产物。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并不确切。就美国而言,同这次币制改革固然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的币制改革方案,正是美国对中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40年代末期,国民党政府为挽救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于1948年8月在全国实行币制改革,强行收缴金银外币,发行新货币金圆券。这场史无前例以搜刮民脂民膏为目的的币制改革短短10个月便彻底失败。它不仅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最后也加速了国民党经济的崩溃和在大陆政权的覆灭。而这场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却与当时的财政部部长王云五紧密相关,它的出笼前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逸事秘闻。  相似文献   

16.
“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正值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的前夕,国民政府对币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全国实行法币政策、推动法币。这一改革对日后爆发的抗日战争关系甚大,“法币”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一、国民政府推动法币改革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全境。面对日本扩大侵略的形势,国民政府加快了币制改革的步伐。先是1933年4月6日,快刀斩乱麻地宣布实行“废两改元”。“废两改元”的成功,实现了在全国通行形状、重量和成色划一的银元,大大简化了货币种类,改善了通货市场的紊乱状况,这既有利于商品流通…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币制改革的推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政外交一片混乱,而作为一国财政之基的币制问题也日益暴露,愈演愈烈,出现铸币原料匮乏,币值不稳和币制混乱等一系列恶性现象。针对这种状况,张之洞顺应晚清变革的潮流,先后推行了一系列货币政策,主要有采用机器铸造制钱,试铸银元、铜元,发行纸币,订立银本位制,统一国币等。为了保证这些货币政策的顺利进行,他实施了一些相应的推行措施:1.原料上保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铸币原料既是整个币制改革的起点,又是其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首先,张之洞对于铸币原料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在《试铸银元片…  相似文献   

18.
北洋军阀统治初,财政总长熊希龄拟进行币制改革,据上海《时事汇报》第1号(1913年12月)载文云:“改革币制之议,创于前清,及熊氏入阁,以理财为己任,而外人又以此为裁厘加税之前提,于是改革之机乃渐熟,确立如下计划:(一)各省增设国家银行支店,以计货币的流通;(二)收回各省滥发纸币,以图货币之划一;(三)新纸币发行准备金,以币制借款充之;(四)派员调查各省纸币及银、铜币;(五)币制改革之实施,由明年一月着手。大纲既定,而其进行乃有可言矣”。  相似文献   

19.
1935年的法币政策,将几十年议而不决的币制改革付诸实施,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币制改革由理念、设想、计划最终落定为现实,因于多种因素的刺激,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经济困难尤其是美国白银政策推行后导致的白银危机,是法币改革的直接催化剂;中国货币体制与外部世界日渐暌违,也不断刺激着国内币制的改革要求;进一步探究,法币改革的实施,与中国经济基础逐渐增厚相关,经济总体上的不断成长,对弹性货币政策形成一定期待,而且为币制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改革币制消息传至日本以来,其朝野上下之间莫不出以猜疑忿嫉之态度,或以为与英国有借款之秘[密]约,或以为对彼为不利之准备,种种臆度,驯致一切悉不以善意对之,极尽其曲解、掣肘、破坏之能事。在中国政府宣布之后,其驻上海使馆附属武官矶谷少将既于十一月八日表示,其驻华军部对于中国此次币制改革决然反对之理由,而其本国中央军部及外务省亦相继以非公式之宣言表示其不满。兹特分别详录于后,以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