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陵出土吴王夫差矛铭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11月,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墓出土1件青铜兵器,因其形制与矛相同,故一般称之为矛。器中脊两侧近基部有错金铭文两行8字:"吴王夫差自乍用(?)。"春秋时期的吴国铜器传世较少、铸有铭文的吴国兵器,过去只见有戈及剑,这件吴王夫差矛的出土,是近年来吴国铜器的重要发现。这件铜矛铸造工艺极为精美,与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堪称为吴越兵器中的双璧,是稀世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2.
沈融 《文物世界》2002,(3):61-62
铍是东周秦汉献所提到的一种作战兵器。铍为何物,《说》、《玉篇》皆释“大针也。又剑如刀装”;《方言》谓“锬,谓之铍。郭璞注:“今江东呼大矛为铍’”:释颇令人费解。20世纪70年代,经日本学林巳奈夫先生考证,一种似矛而无銎、似剑而无首的单尖两刃青铜小刀恢复了自己的专名——铍。70年代末、80年代初,秦俑坑16件带秘长铍的出土把青铜铍的研究推上了高潮,数年间论辈出。  相似文献   

3.
“兵避太岁”戈新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0年5月,在湖北荆门漳河车桥西南端小山岗上发现了五座战国墓,其中一座出土戈、剑各一,1963年见于《文物》的文物博物馆简讯。这件戈形制特殊,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俞伟超同志当年即有专文论述,根据同出的柳叶形剑推为巴人遗物,随后又引四川巴县冬笋坝出土的形制近似的戈证成其说。马承源同志则根据文献,对戈上的图象作了分析讨论。多年之后,俞伟超、李家浩两同志撰有一篇较长的文章,把戈上的铭文改释为“兵避太岁”,并作了很好的推论。小墓所出的一件兵器,得到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三年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吴王夫差矛,矛身有错金铭文两行,共八字。现将其铭文按原行款释写如下: 吴王夫差自乍(作)甬(用)a 我们要讨论的是“甬”下器名之字。此字见下文字表,为便于印刷起见,以小写拉丁字母a代表. “甬”下的a宇,有人释为从“金”从“乍”,谓即“(予昔)”字,也有人释为从“金”从“亡”,谓即“?”字.按a字所从的右旁,无论是释为“乍”还是释为“亡”,都  相似文献   

5.
1984年,定兴县南旺村发现两件有铭铜兵器,后入藏定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分别定名为"燕王喜戈"和"燕王喜矛"。经与《殷周金文集成》中收录的燕王兵器上的铭文进行对比,认为这两件兵器应为"郾王■"兵器,应定名为"八年郾王■铜戈""八年郾王■铜矛"。由铭文中的"八年"纪年推断,郾王■即燕武成王。  相似文献   

6.
铍,是我国古代一种进行白刃格斗的长柄刺兵,又名大矛、锬、铩、钰.在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东端前五方共发现铜铍17件.本文想以秦俑坑出土的铜铍资料,探讨一下秦铍的形制及表面花纹工艺.  相似文献   

7.
珍秦斋收藏的四件伯丧戈、矛,是最近发现的重要秦国文物。本文在考察器物形制和解释铭文的基础上,认为这四件戈、矛属于春秋早期,并结合文献指出,四件戈、矛的器主“伯丧”应是文献所见的大庶长弗忌。铭文还记载了春秋时秦国最初向东方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1978年秦始皇兵马俑坑正式发掘以来,先后出土秦代青铜兵器上万件,特别是带有刻铭的戈和戟,引起了学者和专家的重视。2005年4月,我们在对秦俑一号坑后部的部分文物进行清理时,发现2件带有铭文的戈和戟,为研究秦代兵器提供了新资料。其中一件为“十年寺工”戈,出土于秦俑一号坑T12G7中。该器长胡,曲援,长内上翘,援、胡均带有锋刃,阑侧四穿,内部有一个横长方形穿。器物保存完好,明亮如新,刃部相当锋利,胡部刃稍有小豁口。通长27厘米,援长16·9、宽3·1~3·2、厚0·5厘米,内长10·1、宽2·8~3·3、厚0·5厘米。出土时木朽迹犹存,尾部套有一…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宁远县文物管理所新近收藏两件战国青铜兵器,为剑、矛各1件。兵器出土于县城以北30公里的柏家坪镇柏家村,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前往勘查,发现器物出土地点有白胶泥,初步认定为一座被扰乱的土坑竖穴墓。  相似文献   

10.
洛阳市宜阳县文化馆收藏有一件自铭为铍的剑形兵器。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铜铍的起源、形制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新资料。一铜铍的形制、铭文和年代这件铜铍由身、格和茎(柄)组成。身扁平  相似文献   

11.
泰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淳于右造”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4月,在泰山虎山东路拓宽工程中,发现了一处战国墓葬群,出土1件带铭文的铜戈。此戈援长而狭,胡上三穿。内微上翘,上有一穿,内末端及下侧有刃。通长27.2、援长18.6、宽2.5~2.9,内长8.3、宽2.9厘米。穿右侧自上而下铸有“淳于右造”1行4字铭文(图一~三)。从“淳于右造”戈的形制、铭文看,应属战国中晚期的遗物。铭文中的“右”,应是铸造兵器的“右库”之“右”。齐国当时在都城设有左右库冶造兵器,下属小诸侯国亦设兵器冶铸库。从目前所发现的铜戈铭文中,已有“淳于左造”、“淳于右造”可证明。铭文中的“造”字从“舟”则为齐国兵器铸…  相似文献   

12.
秦俑坑出土的铜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秦始皇陵侧第一号兵马俑坑的发掘工作中,于1979年6月26日出土了一件类似短剑的青铜兵器(图一)。以后在1980年和1981年又相继发掘出土同类兵器十余件。这种兵器虽似短剑,但有格有茎而无首,柄后有带铜镦之长木秘遗迹。因此这类兵器并非短兵,而是长兵,以前称为"短剑"是不正确的,经考定应称为"铍"。《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注:"长钰,长刃兵也,为刀而剑形,《史记》作长铍,铍亦刀耳。"《左传·昭二十七年》:"夹之以铍。"铍,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辽阳博物馆藏一件战国有铭文兵器,长14.5、宽3.4厘米,圆筒形銎,骸上一孔,脊隆起,有凸棱,脊两侧有血槽。狭前锋,尖锐。矛体剖面呈菱形。骸中部双面刻篆书铭文,1977年出土于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喇嘛园。《辽阳博物馆馆藏精品图集》中认为该件铭文兵器为铜矛,一面4字为“口徒杜阳”,一面为“衍”字。  相似文献   

14.
曹锦炎的文章对1974年江陵张家山出土的“越王盲姑”剑铭文重新作了考释,认为该剑应定名为“越王嗣旨不光”剑,是一种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江西出土的青铜复合剑及其检测研究彭适凡,华觉明,王玉柱剑为众兵之首,在近战使用的短兵器中,剑较刀为后起。但由于其形制简率,利于卫体和近战,春秋中、晚期随着步战的广泛开展,遂迅速普及,成为军器配置中的常规兵刃器,与矛乾配合使用,并形成佩剑的时尚与习俗,...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丹徒县谏壁至大港一带沿江,从50年代以来,多次出土带有南方特色的青铜器,烟墩山的宜侯矢簋,上有铭文百余字,曾引起考古界研究兴趣。近来在北山顶又出土了一批春秋晚期青铜器,其中钟、鼎、缶、矛上均有铭文,它对我国东南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对这批青铜器铭文的考证,先后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周晓陆、张敏先生的《北山四器铭考》(以上简称“铭考”),认为是吴王余昧墓,“尸祭”缶是吴器,盖上铭文是吴国四王的世系,矛是“余昧”矛,钟、鼎是属徐器。一是商志(?)、唐钰明先生的《江苏丹徒背山顶春秋墓出土钟鼎铭文释证》(以下简称“释证”),主要考证该墓  相似文献   

17.
2006年6月,在湖南张家界且住岗野猫沟一座战国中晚期土坑墓中出土了一批铜器,保存比较完好的有素面鼎1件、云雷纹越式鼎1件、单环纽杯1件、釜1件、宽格剑2件、戈2件、单纽矛2件、双纽铭文矛1件,是近年来湖南地区出土战国铜器中较为丰富完好的一次重要发现,特别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双纽铭文  相似文献   

18.
古代兵器有方在传世文献的记载中有诸多不同训释。在反水攻防御战术中,这种武器兼用于近距离搏斗和挖掘河堤。根据出土材料推断,有方由短矛和锛组装而成。到了汉代,这种锛、矛结合的戟类短兵经过改造,将锛的刃口与柄平行安装,发展成为河南汉墓中出土的钺戟的形制。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5,(9)
<正>2014年底,苏州博物馆征集到一件春秋时期青铜剑,剑身铸有铭文70余字。从铭文得知,器主是寿梦之子、此之弟姑雠亓,即吴王余眜。吴国王室青铜器存世较少,且多为兵器,但铭文极少有记事内容。本剑铭文不仅有三位吴王的王名,而且还记载有征伐、王位继承等内容,通过与文献相互印证,可以解决有关吴国王名的一些问题。本剑是吴国王室兵器中较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现将其介绍如下,并对铭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见于著录的四件东周青铜兵器进行了考释:间右库戈应为春秋晚期晋国"涧"地所铸兵器;廿二年左矛铭文中的"■"字应隶作"■",释为"县",该矛当为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左县"所铸兵器;右库工师戈铭文中阙释的地名为"少曲",该戈为韩地少曲所造兵器;河南郸城出土的廿二年戈原为魏国兵器,后为韩国所获,铭文中的"廿二年"应为韩昭侯纪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