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950年夏,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的陈赓,正率军在广西、云南清剿国民党残匪的战斗。此时,越共领袖胡志明决定向中国搬救兵。他不顾个人安危和长途跋涉之苦,穿越原始森林,徒步历行17天,秘密来到中国。中共中央联络代表罗贵波热情接待了他,问他要多少兵力。胡志明说:“兵,一个都不要,只要一员大将足矣。”“谁?”“陈赓。”胡志明说,“陈赓是我的老朋友,我了解他,有了他我就放心了。”毛泽东根据罗贵波的汇报,立即复电同意陈赓出马。当陈赓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二话没说,于当年的7月7日凌晨6点半,带上部分人员从昆明启程直奔越南。7月27日下午3点左右,陈赓一行按约来到密林丛中一块小平坝的竹楼中,越共主要领导人热情接待了陈赓等人,胡志明来不及打招呼,一步冲上前拥抱陈赓,情不自禁念着两句汉文诗:“乱石山中高山卧,茂密  相似文献   

2.
三更时分 新郎离家出走 1903年2月27日,陈赓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他的祖父陈益怀是清末名将。陈赓受祖父影响,“时思弃读从戎”(据陈赓自传),加上在湘乡东山学堂(毛泽东1910年曾就读于此校)学习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自小便有一种对封建社会的叛逆意识。 陈赓14岁的时候,父母依照当地常规,为他认认真真地挑选了一个他们认为门当户对的长他两岁名叫陈碧君的姑娘。但是,陈赓说  相似文献   

3.
1956年夏北京 一座古色古香的北京四合院房间内,站着一位身材魁梧、戴着眼镜、佩戴大将军衔的中年人,他手握红色电话耳机,操着湖南口音,乐哈哈地说:“小超!我是陈赓。”对方接电话的是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人们通常称她为“邓大姐”。可是,陈赓同周恩来一样,称呼她为“小超”,足见他们间非同一般的战友情谊。 邓颖超答话后,陈赓望了望身旁的一位显得机灵的小个子男青年,接着说:“彭干臣的儿子来了,现正在我家里。”电话里传来邓颖超的声音:“叫他快来,叫他快来!” 陈赓放下电话机,立刻要车。将那男青年送到中南海紫光阁的总理客厅。 陈…  相似文献   

4.
“文革”期间,范用在一次批斗中被打断了肋骨。他到医院求治.坐在诊室外等候,此时.传来护士的高声大喊:“饭桶!”没人应答,护士再叫:“饭桶!”范用猛然醒悟.想到可能是护上把“用”字看成了“同”字,连忙大声答应:“有!”屋里的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他:有人能起这样的名字?  相似文献   

5.
康熙皇帝在中国历代君主中出类拔萃。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稳健卓识。这与他自幼勤学不辍密不可分。康熙除了具有雄厚中国传统化知识外,对“西学”也很有掌握和了解,诸如天、数学、地理、几何等都有一定成就,这是因为在他身边始终有一个称之为“外籍教师团”的西方传教士当他的教师。这些传教士想得到康熙对传教的支持,因而殷勤地向康熙传授“西学”,康熙从他们那里学习接受了西方科技化,对他勤政治国,了解西方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曾收到过一位青年史志工作寄来的几篇论,要我“斧正”。并称,他要凭此成果申请高级职称。翻阅之后,只觉得如坠五里雾中,实不知所云。我思考再三,实难膺命,这事只好搁在一边。然而,一年之后,作寄来登载其大作的省内某报纸复印件,还附有作介绍。对作的学历,已发表的作品和获奖情况详加介绍。并说其论是“最新力作”云云。  相似文献   

7.
何满子有一篇文章《朱元璋惩“偶语”》。(见《五杂侃》)文中说:“朱元璋不但以文章罪人,也实行秦始皇的‘偶语者弃市’的苛政”。他先举一个例子:朱皇帝微行京都,听见一位老妇人“密呼”他为“老头子”,于是就龙颜大怒,“即令籍没民家甚众”,罪名是犯了“偶语罪”。为了提高读者对偶语罪的识别能力,何先生又举了两个例子,虽与朱元璋无关,但却都罪涉“偶语”。  相似文献   

8.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徽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答曰:“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那太好了。”他的老婆因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  相似文献   

9.
中央电视台播映的电视剧《陈赓大将》,反映了陈赓传奇英雄故事,其中几件事件与南京有关,如陈赓在火车上跳车,摆脱钱大钧纠缠;成功越狱,逃脱蒋介石屠杀等,电视剧与过去的电影一样,都对历史作了大量文学处理。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与钱大钧不期而遇1928年,周恩来命令情报科长陈赓去天津执行任务。他从上海乘火车到南京,一路不曾下火车,轮渡之后天已傍晚,他在浦口车站走出车厢,只在站台上转了转,透透气。突然,他发现列车后面有士兵站岗,原来已挂上一节专用花车,有几个国民党高级将领沿站台走来。陈赓赶快回到车厢坐下,把呢帽拉得低低的,偷偷一瞧…  相似文献   

10.
190 2年 ,康有为深情表白 :“以我之愚 ,窃爱大中国 ,爱一统 ,若其为印度焉 ,分为众小以待灭 ,此则我之愚 ,所不敢知不敢从也。”他以“大中国观”反对喧嚣一时的狭隘民族主义 ,导发了一场思想大论战。通过论战 ,革命派接受了“大中国观”,清算了“民族复仇”、“满汉分治”、“特法治满”等错误主张 ,放弃了有严重负作用的“驱除鞑虏”口号 ,形成了巩固中国统一、体现民族平等的“五族共和”方针  相似文献   

11.
论章太炎的经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太炎作为传统学术现代转型期的代表人物 ,其学术思想富有特色。就经史观而言 ,他的“六经皆史”说与近代启蒙思潮、新史学思想相结合 ,对前人成说有质的突破 ;在此基础上 ,他所形成的“征信”论相对于当时的“疑古”之风 ,他治学的“求真”精神相对于前人的“求实” ,都是对传统学术思想的重要发展 ;他以新史学方法治经 ,运用社会学、逻辑学等方法解经 ,则体现了方法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二月作者     
《华夏地理》2007,(2):201-201
“它冲过来,用鼻子狠狠顶我,还咬了我一口。”摄影师陈郁文说,他为了拍片,专门参加了群猪聚会,不料光荣负伤。后来主人叶秀莉告诉他,这是一保喜欢当“老大”的猪,  相似文献   

13.
陈赓是黄埔军校的“老资格”,他的名字为国民党军队黄埔系将领所熟悉,他那传奇式的战斗经历也曾在黄埔军校军人中广泛流传。全国解放后,陈赓在北京定居,虽然工作异常繁忙,晚年身患重病,但他还念念不忘往日的同窗旧友,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热情地接待他们。  相似文献   

14.
名的美国新闻记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曾记述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神秘的王牧师”。是他,1936年曾陪伴这位美国记冲破国民党设置的层层封锁线,进入中国红军的大本营。1960年9月,斯诺先生作为毛泽东主席的客人应邀参加国庆检阅,斯诺向毛主席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想见见当年的那位王牧师。经多方查寻,才得知王牧师的真实姓名叫董健吾,在董健吾老人的一生中,除在上海配合陈赓剪除叛徒白鑫、照料毛岸英等毛氏三兄弟、在西安为张学良将军与共产党的合作穿针引线外,1931年4月在武汉从叛徒顾顺章的眼皮下脱险,也是坎坷经历中堪称奇绝的一章。  相似文献   

15.
唐水  孙静文 《中华遗产》2009,(11):64-77
“死”、“骂”、“难”都是姓氏,“你”、“我”、“他”亦是姓氏,不过它们和许多古老姓氏一样,大都消失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使用过的姓氏有两万多,但今天专家的研究结果只有7000多,而其中亦有不少姓氏已经或正在变得稀有。稀有姓氏会死吗?与此同时,在我们身边,又有一些崭新的姓氏诞生出来,也相当稀有。姓氏,不只是古老的文化,足否也会成为当代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浓郁的爱     
《名人传记》2022,(7):1-1
也许是巧合,本期有几位传主都有留洋经历,他们在面临去留时的果断与坚定令人印象深刻,无一不饱含着对祖国浓郁的爱。1956年,“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在苏联喀山化工学院完成学业后,已经获得了“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的称号,就在他准备回国时,陈赓到苏联访问。  相似文献   

17.
刘庆棠曾是样板戏的风云人物之一。他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扮演的党代表洪常青,是那么英姿勃勃、气宇轩昂;“文化大革命”中,他是众多少女心驰神往的“白马王子”。但是,“四人帮”垮台后,这位样板戏的宠儿被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从党代表到阶下囚,他的经历是疯狂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正陈赓将军抗日战争时期在沁源驻扎了三年多,担任太岳区军区司令员兼三八六旅旅长。他为人坦诚,乐观好动,说话诙谐,有高超的指挥作战能力,在太岳区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传说,这里讲述的是他战斗生活中的几个小故事。"陈赓司令员不见啦"陈赓将军住在闫寨村时常爱串门,和群众关系很好,大人小孩都爱和他拉话,人们讲起他的趣闻轶事一串一串的,能逗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人类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上的众多矛盾时,人们时常使用“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明显的歧异。193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把贯穿整个近代的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称为“基本的矛盾”.把中日矛盾称为当时的“主要的矛盾”。这里,他对“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这两个概念是区别使用的。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这两个概念的用法却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一、“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祖诚学长的巨著《路漫漫》,由“火”到“泪”而“思”,共三大卷,四百多万字,历时约十五载,铸成这三部曲巨著,写尽了他从儿提到耄耋的漫漫人生。其间浮沉跌宕,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可泣可歌。读其书如见其人,如历其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