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宁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宁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可为三期:一期为“横栏山文化”;二期为过渡期,包括有“礼州中段遗存”、“礼州晚段遗存”、“大洋堆下层遗存”、“咪咪啷遗存”;三期为“大石墓遗存”。首先是土著的横栏山文化,横栏山文化后来演变为礼州中段遗存,与此同时,外来文化进入安宁河流域,如与齐家文化较为密切的大洋堆下层遗存,伴随而来的可能是外来族群的迁入。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经过一段时期的并存而后逐渐融合,如礼州晚段遗存和咪咪啷遗存。最后融合发展的结果形成了1类大石墓文化遗存,在大石墓遗存的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了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第2类大石墓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2.
岷江上游的石棺墓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中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石棺墓遗存,分布较广,并在文化特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对岷江上游的石棺墓作了分析,对其分期与文化特征作了探讨。结合文献记载,认为汉代活动在岷江上游石棺墓分布区域的民族为“冉驡夷”,岷江上游石棺墓即为“冉驡夷”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3.
鄂西南与川东有相似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成份,历史上常属一个自然区划。因此,这一地区保留有许多同类型的文化遗物,岩穴墓就是一例。岩穴墓是崖葬的一种,把棺木放置在悬崖的石洞中,本文所述的是人工凿制的洞穴,与插桩式、天然洞隙和岩磴有区别。这种人工凿制的岩穴墓(下简称岩穴墓),在鄂西、川东均有分布,类型上自成一体、发展线索清晰。洞穴的形状有多种变化,文化内涵也丰富多彩,除了葬具、葬式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是古代西南地区的一种少数民族的文化遗存,就已有的资料看,它已影响川、滇两省。如四川木里县的石棺葬、云南德钦县的石棺墓和宁蒗县的古墓的文化内涵,均与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义有一定关系。此外,在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及雅安地区一些地方亦有石棺葬文化的发现。由于除阿坝州的古墓的石棺葬文化遗存发现较多,资料比较系统外,其他地区的石棺葬文化遗存则发现较少,材料亦不够系统,故目前对这类文化尚难于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综合研究。本文仅就阿坝州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的两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剖析,即:一、关于分  相似文献   

5.
江汉地区“龙山时代”遗存,从最初发现至今已近三十年。在这段时间内考古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们对这类遗存有较清晰的认识。对这类遗存的称谓,目前提法不一,有曰“湖北龙山文化”,“长江中游龙山文化”,也有曰“青龙泉文化”,“季家湖文化”“桂花树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者。各执己见,莫衷一是,给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造成这种状况,一是因为最初发现这种遗存时,受发现资料及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没有将它与“屈家岭文化”区分  相似文献   

6.
<正>泰州学派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存比较丰厚,就泰州"淮南三王"而言,其文化遗存、主要表现为墓祠遗存、文献遗存、旧迹遗存三个方面。一、墓祠遗存王艮及王氏墓群东台市安丰镇九桥村古时有王氏家族八座墓,按东西顺序排列,中间是王艮父亲王守庵的墓,右边为王艮的墓,其余是王艮兄弟的墓。墓的后面有长约30米、高20余米弧形小土山,人称"贤人山"。八座墓的墓前立有两块碑,一块是王氏家族墓  相似文献   

7.
山东淄博市临淄宋金壁画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7月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农民在田间发现一座古墓 ,该墓为砖构的多室墓 ,存留有精美壁画 ,随葬品仅为“开元通宝”和“元通宝”各 1枚 ,该墓为宋金时期遗存  相似文献   

8.
江苏和安徽二省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属吴国范围.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学术界将这些古文化遗存称之为湖熟文化和土墩墓.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湖熟文化和土墩墓即为吴文化遗存.在苏皖南部所发现的土墩墓中,一些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墓往往出土有成套的青铜礼器.为人们认识这一地区鲜为人知的青铜文明提供了珍贵资料,(图一、二、三).  相似文献   

9.
陶寺文化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应直接称之为“陶寺文化”,不应再沿称“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陶寺文化与夏文化毫无关系;陶寺文化受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发展成为以大柴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暂称为“大柴文化”)等是我们过去对陶寺文化的基本认识。今天,有关资料又有新的发现,促使我们再著此文,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北魏在平城地区定都百年,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在平城地区发现的北魏时期墓葬,其中一部分可以通过铭文或其他标有文字的遗物来确定墓主人族属。本文通过族属明确的墓葬对比分析出鲜卑、汉人墓葬的差异,进而依据这些特点对其他墓葬进行辨别归类,有助于弄清平城地区北魏墓葬的族属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伟敏 《考古》2012,(5):65-73,109
北京地区发现的火葬墓属于辽、金、元、明、清等时期,这些火葬墓在构筑材料、形制、葬具等方面均不尽相同,墓主有汉人,也有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火葬墓较为盛行,明朝时期有所减少,至清朝时又有所增加。火葬习俗的变化与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和统治者对火葬的态度及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白郎 《山茶》2011,(7):97-113
鲁迅曾说:“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作为汉代文化遗存最丰厚的地方,四川那些绚烂的汉代文物:分布广泛的崖墓、雕刻精美的汉阙、世俗写意的画像砖与画像石……对我们了解两汉这一“最中国”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甬道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立大金、营建中都的女真族在金中都时期,被包围于文明程度和总体人数均远远超过自身的异族的汪洋大海之中,为适应新情况,行使统治权,只能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如饥似渴地于中原文化中汲取营养.截至到金朝,女真人是曾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中文化程度最高、进步速度最快的北方少数民族.蒙古灭金以后,将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列入广义的“汉人”之内,即说明他们与当地汉人已基本趋同.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大势终难阻挡.至有清一代,以女真后裔为主体的满族上下学习中原文化蔚然成风,数十年间,即基本完成了知识主体的转换.辛亥鼎覆、共和肇基后,中华诸族整体认同感空前加强,遂有民国“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举.自此,中华民族以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登上历史舞台,必将前程似锦,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蒙古国境内岩洞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对其分布环境、形制结构、葬俗特点以及随葬遗物等进行分析。认为岩洞墓是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一种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也是古代游牧民族秘葬的一种新类型,岩洞墓的发现对古代游牧民族丧葬习俗的深入认识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80,(6)
四川宜宾地区珙县的"僰人"悬棺葬,是古代川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遗存。1954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普查。省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正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研究川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弄清悬棺葬的时代和族属问题,1974年的7月下旬至9月中旬,四川省博物馆和珙县文化馆共同将该县洛表公社麻塘坝的"僰人"悬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87年蓟县张家园青铜礼器墓被发现以来,对于其年代和文化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分歧。分歧的根源在于对以蓟县围坊遗址三期和张家园遗址上层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截然不同。本文先从有关遗址的文化层上论述了张家园上层和围坊三期不存在叠压的地层关系;又从文化面貌上探讨了围坊三期和张家园上层的异同,从而为这两种遗存是“年代基本相当,具有文化谱系方面差别的两类遗存”的认识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了张家园遗址青铜礼器墓与本遗址张家园上层晚段遗址的关系密切,应属张家园上层的葬俗遗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抚顺地区早晚两类青铜文化遗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抚顺地区的考古工作有所进展,1975年发现了伴存有商代青铜环首刀,似夹砂红褐陶三足器为特征的望花遗址,继又发现了具有同一特征出土有大型筒式鬲的小青岛遗址,以及清原、新宾、市郊区等地的青铜短剑墓遗存。1980年以来在新宾县和抚顺郊区开展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属于战国以前的早期文化遗址七十四处。其中以夹砂红褐陶三足器为特征的文化遗址五十二处。通过这些材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在秦汉以前,抚顺地区曾存在着早晚两类青铜文化遗存(图一),现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18.
马鞍山地区发现的东晋“建元二年”墓墓葬形制较为特殊,发掘简报认为是前后室砖墓。结合该地区吴晋墓葬的发展,认为其形制为主室附加侧室,并将其与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全面考虑南方地区(长江中游和下游)平面形制近方形晋墓的时空发展,探讨两晋社会变迁对墓葬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考古发现的商代高等级墓葬的墓上建筑遗存,文章认为这些墓上建筑就是陵寝制度中"寝"的起源,同时也可能兼备"堂"的功能,从而确认陵寝制度的渊源可上溯至商文化时期。另外,文章认为,殷墟西北岗发现的大批祭祀坑,虽然是商王室的公共祭祀场所,但也应该是针对墓主的,因此可以确认商代时期应该已经存在墓祭。  相似文献   

20.
关于屈家岭文化区、系、类型问题的初步分析(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屈家岭文化在中心区以外的区、系、类型分析自《京山屈家岭》把屈家岭遗址第二次发掘发现的“早期遗存”和“晚期遗存”都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后,考古发现的广泛屈家岭文化遗存,经考古界广大学者的研究分析后都较一致地认识到屈家岭遗址的遗存是最典型的屈家岭文化遗存并认为屈家岭文化的中心地区应在今鄂中的“汉江东部地区”之后,屈家岭文化中心区以北原为仰韶文化的分布区,以西原为大溪文化的分布区和以东应是薛家岗文化的分布区,也将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积累和研究而得到更多的共识:《发掘》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和《成因》的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