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周青铜器在中国青铜器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既继承了前人的铸造工艺,又有所创新的重要时期。西周初青铜器大部分沿袭商代造型、纹样风格,西周中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出现了许多新器型,不仅以铸造造型引人注目,更以期长篇铭文著称,如大型圆鼎,方座簋、盨、簠、匜等。就纹样变化看西周早期以兽面纹极为流行,往往扩口怒目,巨睛凝视,双角及  相似文献   

2.
曾伯■簠是晚清出土的一件重要青铜器,因器铭记载有"克狄淮夷"、"金道锡行"等内容而广受学界重视,但对于该器的出土及流传经过学术界大多语焉不详,从而影响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本文根据王献唐先生旧藏"曾伯■簠"拓本题记文字,对上述问题做了梳理,并联系近年考古新出"曾伯■"青铜器群,对簠铭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三年三月,河南省固始县国营农场司机朱方明在开推土机推土时,发现一批铜器。其中有鼎、簠、缶、敦、舟、盘、匜、车马饰等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4.
比较可见,楚屈子赤目簠既晚于淅川下寺M7、M8出土的几件铜簠,又早于下寺M1、M10和南阳彭射墓随葬的同类器,而与下寺M4尤其是M36所见的簠相近,铸作年代当属于春秋中期的末年或中晚之际,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580年左右。屈子赤目,学界多认为是《左传》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所载的息公子朱,赤目是名,子朱为字。然从该器的制作年代以及当时屈氏家族重要人物的排比来看,其更可能是息公子朱之次子、申公屈巫臣之弟、屈荡之兄。  相似文献   

5.
(二)食器:食器是古人盛黍、稷、稻、梁等熟食的工具,器多有盖,以便保温,盖又可以翻转过来放置,以便盛食物进餐,据现在所知,可分为(?)、盂、盨、豆、簋五种,今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铜盨的原型与功能、形制的演变轨迹,以及铜盨的得名与礼仪性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铜盨主要是由西周早期的小型圆角方鼎衍生而来,同时吸收了铜簋的许多因素而成。铜盨滥觞于西周早期,诞生于中期前段,定型于西周晚期晚段;春秋早期铜盨逐渐走向衰落,到了春秋中期铜盨遂被历史淘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从日本京都大学编的《中国文学报》第32期饶宗颐先生一篇文章中见到湖北省随县涢阳出土了一件屈氏铜簠.旋致函湖北省博物馆询问其详,并购到载有屈子簠铭文照片及介绍文章的《江汉考古》总第一、二期.始知该簠铭文的全文应是:"佳正月初吉丁亥楚屈子赤角朕中妳璜食簠其?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之."下面对墓主人及屈子赤角其人作一探讨.关于此器的制作时间,程欣人同志以为春秋时器,饶宗颐氏同.曾昭岷、李瑾二同志以为春秋战国间器.按春秋时代屈氏人物见于记载的有十九人,大多袭任莫敖之职,有的  相似文献   

8.
1978年9月,陕西省岐山县京当公社贺家大队凤雏村发现了一批西周铜器(简报见本刊11期),这批铜器共五件,出土于一个西周窖藏中,计:鼎一、段一、甗一、盨二。两件盨的大小、形制及纹饰均相同。五件铜器中,只甗和盨有铭文,而以盨的铭文最为重要。两件盨的铭文是相同的,每一件盨的器、盖铭文又相同,只是行款略有差异,铭文如下:  相似文献   

9.
M33是一座等级比较高的墓葬,随葬品当中以巴蜀文化特征的器物为主,铜器有鍪、釜、尖底盒、戈、矛、剑、钺等,陶器代表性的有尖底盏、喇叭口罐等,其次是楚文化风格的器物,如铜器中的鼎、敦、壶、缶、簠、甗等水陆攻战纹铜壶为中原风格的铜器.综合该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当为巴文化墓葬无疑.该墓出土的巴蜀文化器物中的铜鍪风格为垂腹,与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中医学院、京川饭店等战国早期墓出土的形制相近,尖底盒多见于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钺为战国早期直腰式风格,战国中期以后的钺腰内束,陶器中的尖底盏小而腹浅,多出在战国早期的巴蜀墓葬中,到战国中期左右,豆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尖底盏,喇叭口罐与战国早期的成都中医学院、商业街船棺的同类器相近.从铜簠的形制看,为战国早期的特征,与当阳赵家湖楚墓第五期开始出现的陶簠相近,球形铜敦与当阳赵家湖第四期春秋晚期的铜敦比较接近,过去巴蜀墓葬中也有发现,如成都中医学院、金沙巷、新都马家大墓、绵竹船棺(M1)等,年代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期,铜缶与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出土的22号盥缶、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铜缶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缶形制相近,与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和新都马家战国中期大墓出土的缶有所区别,甗也近似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甗,综合分析,将该墓的年代定在战国早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0.
1972年,在襄阳山湾楚墓区出土了一件有铭文的铜器——上鄀府簠。上鄀铜器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发现,引人注目。黄盛璋先生最早著文定为鄀国的铜器。有的同志并定此器为湖北宜城东南鄀国之器。笔者认为此器非鄀国之器。而应为楚灭鄀后的楚器,兹略陈管见。先谈谈鄀的国名与地望问题。都国有上下鄀之分,已由传世两鄀铜器和新发现的上鄀铜器得到证实。上鄀之鄀。金文作鄀,下鄀  相似文献   

11.
麻赛萍 《文物》2022,(10):85-90
<正>2011年,上海盛大网络集团向复旦大学博物馆捐赠了11件铜器,包括鼎3件、簠4件、缶2件、盘1件、匜1件[1]。其中一件铜簠带有铭文,系蔡侯为嫁到楚国的女儿所作的媵器[2]。现将这11件铜器介绍如下,并对其年代及相关问题略作探讨。蔡侯簠1件(总登记号001125)。器盖、器身形制相同。器身呈长方形,直口,斜腹,平底,底部有四个矩尺形足,足间有扁桃状缺口。器盖和器身左右两侧各有一兽形半环耳,盖边前后两侧各有两个兽首形边卡。器身、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早年入藏了一件伯弘父盨,器形和文字从未发表过。通过对器物类型学和纹饰的研究,可以确定时代在西周中期。器盖同铭共有二十七个字,记载了在二月初吉丁卯日这一天,伯弘父作器在宗庙里宴飨宾客。青铜盨自名为"(米丩)"还是首次发现,此字应该是"簋"的异体字。这件器物对于研究青铜盨形制的发展、自名的演变以及西周时期的礼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南阳市八一路44号楚国贵族墓中发现了两件蔡侯申簠.本文结合相关材料,对蔡侯申簠的制作时间以及蔡与楚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器应是蔡昭侯为蔡申联姻赠送给蔡女的陪嫁礼物,其时间应在公元前518年到公元前506年.  相似文献   

14.
王孙雹簠及其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夏末,在湖北当阳县赵家湖以北五里旮家岗墓区范围内,M5东1米处,出土一批春秋中期的青铜礼器,计有鼎四,缶一,簠二。其中两簠形制相同,底盖扣合,整体呈矩形(图版壹:2、3),器腹、底盖、口沿、唇部均饰蟠虺纹(图一),两端中部各有兽头装饰的环耳。通高23、长28.8、宽22.6厘米。盖内和器底内铸对铭,共八字,分两行(图二):  相似文献   

15.
京山苏家垄M85年代在春秋中期的早晚段之际或略晚,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620年左右或偏后。从墓内未见兵器的情况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位女性,再结合簠内壁"宋子"铸器的铭文分析,或是由宋适曾的一位低等贵族夫人。墓中除了纹饰精致且较特别的铜簠之外,还应包含其他来自宋国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1986年4月山东省长清县万德镇石都庄发现2件邿国铜簠。《文物》2003年第4期载有铜簠(M1:3)器底、器盖铭文及铜簠(M1:4)铭文拓片。铭文相同,各17字。铭文的首字,M1:3器底铭文和M1:4铭文都从止从子。M1:3器盖也从止从子,但子字上下分开,不相连属。  相似文献   

17.
襄阳山湾出土的鄀国和邓国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鄀国铜器《上鄀府簠》,于一九七二年出土于襄阳山湾春秋楚国墓地,是第六新生砖瓦厂工人制砖取土时挖出来的,估计应为墓葬随葬品。《上鄀府簠》,编号为襄山采:21,除器耳残脱(后焊接修复)以外,其它部位基本完好。器形由上、下器合成。上、下器基本相同,唯上器沿两边各铸有(板金)扣二个。  相似文献   

18.
陈淑娟 《大众考古》2023,(12):35-38
<正>中国文字博物馆藏有一件宋公栾簠,是开馆之初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拨而来。该簠为折壁直缘兽形耳式,通高25厘米,口长33.5厘米,口宽26.5厘米。盖、器形制相同,整体呈长方形,深腹平底,四个矩形足略外侈,两侧兽形耳昂首卷尾逼真生动。盖沿有六个兽首形卡扣,用以扣合盖和器身。通体饰细密有序的云雷纹。盖、器同铭,各有铭文20字:“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栾乍(作)其妹句敔夫人季子媵簠。”  相似文献   

19.
無公买簠     
無公买铜簠现藏于黄冈市博物馆,该器通体饰繁密的蟠虺纹,盖、底内各有8行35字铭文,据此考证,器主人当是许国君主悼公买.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64,(4)
最近,陈育丞和陈继揆将家藏其先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陈簠斋(介祺)先生的手稿捐献国家,为金石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已发奖状予以表扬。捐献手稿计有:《簠斋尺牍》、《簠斋金文考》、《区(钅吴)考记》、《毛公(厂音)鼎释文》(1871)、《南宫盂鼎释文》、《虢季子白盘跋》、《器矦驭方鼎释文》、《邰钟释文》、《簠斋藏秦权量铜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