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定云先生在<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的研究>一文中,依据青铜器铭文,对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本文依据<殷周金文集成>等对周代女子称谓问题做了一次较全面的探索,发现周代对女的称谓除曹先生所列举者外,还有一些类型.  相似文献   

2.
族氏铭文是金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见于商周铜器,大多为作器者的族氏名号.族氏铭文构形奇特,考释困难,至今仍是金文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自北宋嘉祐年间,有关族氏铭文的搜集、著录、考释就已经开始.毫无疑问,这是研究族氏铭文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宋人筚路蓝缕取得的成果值得珍视.然而,在今人有关论著中,除对宋代金石学评价较高外,学者们对此多以随意猜测论之.宋代学者的族氏铭文研究是否真的乏善可陈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考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严志斌 《南方文物》2008,(4):100-103
商代末期铭文字数渐次增加,记事性金文也逐渐流行起来。商代青铜铭文中最常见的内容有族氏铭文、族氏铭文加祖先称谓、单纯的铭“某作某器”等。另外还出现了记事性铭文。这类记事性铭文.字数多在10字以上。这些记事铭文,以赏赐为其内容核心,附带的一些相关记事性内容则多是说明赏赐的因果。我们称商代晚期的这些以赏赐为核心内容的青铜器铭文为赏赐金文。下文从赏赐动词、赏赐物、赏赐地点、赐者与受赐者、赏赐缘由几个方面对这类铭文稍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叶家山墓地是一处重要的西周早期墓地,墓地出土了曾侯谏、曾侯等大量铭文青铜器,为确定墓地性质和布局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叶家山墓地曾侯铭文青铜器也表现出复杂性,同一曾侯所作之器出现在不同的墓葬中,同一墓葬也出土不同称谓的曾侯青铜器,同时,曾侯所作的成组青铜器与最终随葬的青铜器组合也有较大区别。本文根据叶家山墓地带曾侯铭文的青铜器,试图解析一些曾侯级墓葬的墓主,并讨论墓地的一些青铜器组合方式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商代武丁以前的青铜器铭文的探讨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对以往学者所辨析出的部分商代中期有铭青铜器的年代与铭文性质进行讨论。提出其中一些青铜器的年代当属商代晚期,一些所谓的铜器铭文实际上是花纹。同时,根据近年来新刊布的材料新增若干商代中期有铭文的青铜器。并参照同时期其他质料器上的文字,讨论了商代中期青铜器铭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石岩 《文物春秋》2004,(3):8-17
本文根据两周金文中所见女子称谓,并结合《春秋》、《左传》中所见女名,对两周的女子称谓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从女子称谓在金文及文献中的各种构成方式的比较,及金文中女子称谓或以主体、或以客体出现的方式,对当时的姓氏制度、婚姻制度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7.
《文物》2020,(9)
从日本追索回归的曾伯克父青铜器,计有鼎1、甗1、簋1、■2、壶2、■1,共8件。这批青铜器形制、铭文和铸造工艺的年代特征一致,综合来看,与京山苏家垄曾仲斿父铜器群年代相当,应该处于两周之际。多方面的细节特征还表明,这些青铜器都可确认为非近现代模仿产品。从当时周人的铭文称谓结合曾国的情况可知,"曾伯""曾仲"等都是表达行辈的曾国公族的称谓,"曾伯"的称谓居长,其地位较高,并且日后可能成为曾侯。在具体实施的礼制中,曾伯克父青铜礼器拥有簋、■等三套食器,所体现的等级大体与曾伯文、曾伯■相当,略低于曾国国君,在曾国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饶胜 《文物天地》2023,(2):9-12
河南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两件商代有铭青铜器,二器铭文均为“卫父己”,笔者认为这种释读存有商榷之处。铭文应释读为“臣卫父己”或为妥当,即“臣”以表示身份,“卫”是卫氏一族,“臣卫”作为复合族徽,表明卫族臣服于商王朝,“父己”则是金文中的“日名制”中的常见组合。在安阳地区也出土数件带有“卫”字铭文的青铜器,这可能说明卫氏部族应居住于殷墟附近,并与商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扮演着守卫城邑之角色。  相似文献   

9.
<正>见于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铭文,从宋代金石学兴起伊始即受到学人关注,搜集、著录、研究代不乏人。关于这类铭刻的性质,学界说法很多。氏族说、姓氏说、图画说、文字画说……不一而足。至1931年郭沫若发表《殷彝图形文字之一解》提出族徽说,倍受推崇,几成学界共识。然细究起来,其中仍有许多认识远未统一,例如这类铭刻究竟是不是文字,其含义是什么、都包含哪些内容,所谓复合族徽究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族徽的合署还是族氏分衍的反映等,都需  相似文献   

10.
王源 《文物世界》2016,(4):10-13,28
族氏铭文与纹饰历来是青铜器研究的重要问题,其内容涉及古人的族属、审美及政治势力的变革,对我们全面认识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灵石旌介三座商墓所出的青铜器为例,从图像角度分析青铜器纹饰与族氏铭文可能存在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点,探讨纹饰的内涵及原始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复合氏名层级说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复合氏名 ,有学者以“戈组复合氏名”为例 ,论证其是表示一个族的分支。本文也以戈组复合氏名为例 ,对此说提出了商榷意见 ,指出复合氏名可能代表着族氏之间的联合 ,同时也肯定了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说"盘"     
上海博物馆近年征集的西周青铜器晋韦父盘铭文中以"舟"为"盘",十分罕见, 已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做了补充考证。  相似文献   

13.
一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中,西周青铜器最受人关注。原因在于西周青铜器的特殊性,即这一时期青铜器上多铸有铭文,而且长篇铭文不少,铭文中出现的国族名、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所叙事件的内容,往往可与传世文献相印证。文献中的国族名、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有一定的时空范围,从而为西周青铜器年代的推定,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有相当一批西周青铜器年代的划分,可以准确到某个王世。然而由于文献记录的简略,以及各位专家对传世文  相似文献   

14.
商代末期铭文字数渐次增加,记事性金文也逐渐流行起来。商代青铜铭文中最常见的内容有族氏铭文、族氏铭文加祖先称谓、单纯的铭"某作某器"等。另外还出现了记事性铭文。这类记事性铭文,字数多在10字以上。这些记事铭文,以赏赐为其内容  相似文献   

15.
疏公簋续说     
2007年,在香港发现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疏公簋",铭文反映出很多信息。结合文献认为晋国之前的叔虞之唐存在的时间为37年,此后迁封至晋,都城由唐之鄂迁到了晋之翼,即今天马-曲村遗址一带。在疏公簋铭文的末尾有一个族氏铭文"五",表明疏公属于"五"族,疏是其中的一个国族。结合晚商和西周早期发现的30余件"五"族器及铭文信息,讨论了"五"族的发展变迁和"五"族的族姓等相关问题。西周早期以后,"五"族铭文青铜器基本不见,说明此"氏族"已被周文化的"姓族"所取代或同化,而不再使用其族氏铭文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殷商后期青铜器的不断被发现,许多学者对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分期断代问题进行了探索,所得颇多,并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当指出,就目前存世的铜器资料看,殷商后期的青铜器,本身可以表明绝对年代的甚少,这与这一阶段铜器铭文内容简单是密切相关的(即使是可以确定相对年代的青铜器,也往往需参考出土铜器的墓葬、坑  相似文献   

17.
1952年在新乡辉县出土了一批商代晚期带有"聑须婦■"铭文的青铜组器,该组器为商代贵族使用过的青铜礼器。本文对青铜器纹饰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组青铜礼器上铭文的含义和构成进行考证、分析,认为"聑须"应释读为族氏铭文,"婦■"应释读为父族之族氏名,"聑须婦■"应视为复合族氏铭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西周早期到春秋早期铭文为"某伯"的有铭铜器进行了梳理,再结合与之相关的仲叔季铜器,发现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某伯"根据金文和文献资料可确定其阶位并非为伯的,则"某伯"当为行辈称谓,此类铜器可称之为"某国"青铜器;一是"某伯"阶位不可考,此类"某伯"不能笼统地界定为阶位,其中当有不少为行辈称谓。笔者建议,将此类铜器命名为"某氏"青铜器,而不宜称之为"某国"青铜器。  相似文献   

19.
春秋宗妇鼎铭文中的“王子”是姓氏;列公意即列国国君;宗妇是指同姓大夫之妻;(郡)馨的称名形式是“父国名+本姓”,指代(郡)国的馨姓女子.宗妇鼎铭文大意是:(郡)馨——她是王子姓的列国国君的同姓大夫之妻——作器保治(郡)国.列国和(郡)国过去没有引起学者的注意.对于宗妇鼎铭文的考察,使我们开始关注到这两个侯国.列国位于战国邯郸附近的列人地;(郡)国先位于陕西鄠县,后迁至蜀中的临邛.它们的姓氏分别是王子、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就群舒青铜器的装饰与铸造、用器制度与葬俗、铭文特征等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认为这批青铜器喜用立体装饰,纹饰较简洁,同时追求器表的光洁;其用鼎方式较特殊,以对鼎与单件牺鼎的组合为主,牺鼎被认为是盛装肉汤的容器;有铭青铜器数量较少,以单个族徽式铭文为主,所见多字铭文内容与格式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总体看,群舒青铜器特征与中原青铜器趋同,但地方特征明显,并在纹饰、制作技术、铭文等方面保留了若干春秋之前青铜器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