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夏宇旭 《北方文物》2018,(1):103-107
辽代大量农业人口迁入西辽河流域,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移民在草原上大规模开发农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锐减,土地沙化,致使统治者不得不生态移民以减轻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李鹏 《北方文物》2013,(1):90-94
"北老河"古道上游河口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麦新镇苏家堡村东南。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村东乌九营子村南重新汇入西辽河,全长约200公里。地质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北老河"形成于距今约一万年。在西辽河沿岸仅发现少量辽代的聚落遗址,而沿"北老河"故道,则发现大量辽代城市、聚落和墓葬遗址,占该地区目前所发现城市遗址数量总数的65%。契丹民族对自然环境适应性的选择,最真实地还原出了辽代该地区的地貌特征与河道走向。辽代城址、聚落和墓葬遗址具有沿河分布的规律与特点,故从遗址分布上推断:辽代西拉木伦河(潢河)与老哈河(土河)合流后,其下游主河道不是西辽河,而是"北老河"古道。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通辽县二林场辽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8月,通辽县第二机械林场工人在场部西南3公里的沙丘中发现一座辽墓。哲里木盟博物馆在县文化局、文化馆和林场的协助下,对此墓进行了清理。一地理形势与墓葬形制墓葬坐落于大片沙丘中,西北距钱家店公社约6公里,南面7公里有教来河由西向东流过,约7公里后入红领巾水库,又向东15公里过大突尔基山折向东北汇入西辽河。这一带沙丘东南方与科右后旗的沙漠相接,西面和北面为大片土质肥沃的西辽河冲积平原。墓葬周围的沙丘中,许多风蚀地表都是黑沙土层,质地坚硬,散布着辽代的瓷片、陶片、砖瓦和残碎铁块等。说明在辽代这里还不是大片的沙漠,曾有人居住。  相似文献   

4.
在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中,西辽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红山文化的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深入而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围绕红山文化是否进入文明时代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在已有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的模式与特征进行回顾与探索,进一步明确西辽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在整个中国文明起源总体进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辽代"黑龙江"并非指今天的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嫩江,而是指辽代庆州境内的黑河,即今天内蒙古的查干木伦河。辽代"黑龙江"名称的出现既源于契丹社会的龙文化和黑龙崇拜,又与辽道宗的汉化倾向以及庆州黑河的地域特征相关。金元时期,"黑龙江"的指称范围东移至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同时随着达斡尔人的北走而扩展至今天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地区。明清时期,"黑龙江"的含义延伸至今整个黑龙江,并与松花江和嫩江明确区分。"黑龙江"名称的出现及迁移反映了黑龙江流域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文明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6.
从五代以后的文献记载来看,"辽泽"即指下辽河(沈阳石佛寺以南的辽河河段)平原沼泽地区,又指西辽河平原的沼泽湿地。西辽河平原在辽朝后期沙漠化严重,沼泽湿地萎缩,到元朝末年不再有辽泽之称,明清时期辽泽专指下辽河平原沼泽地区。下辽河平原辽泽在古代不断扩展,其核心地区在今北镇与辽中之间,从远古到清末一直是面积广阔的沼泽湿地,而辽河以东的沈阳西部至辽河地段、辽阳南部至牛庄地段的沼泽地主要形成于明清时期。清朝末年,沼泽面积大大缩小,辽泽不再见之于史籍。造成辽泽历史变迁的原因除了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外,人为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辽代女真的习俗及宗教艺术,是研究辽代女真族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虽有论者,但都较简略,这与辽代女真文献资料较少有关。本文写作时同样遇到这困难,有些问题不得不利用辽末金初的一些资料加以逆推。当然,这和辽代女真的本来面目能有一定出入,只能等待将来考古方面提供更多辽代妇女真资料,再加补充。  相似文献   

8.
依据《辽史》记载,对辽代皇帝祭祀先祖的行为进行统计,包括辽历代皇帝谒陵、祭庙、奉安石像等行为。辽代为死去的帝后设殿,各有其名,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该帝(后)之庙,故此辽代皇帝谒某殿、至享于某殿、拜御容于某殿,均属于其祭祀先祖的行为,也一并进行统计。通过对辽代统治者进行此类行为的频次、对象、间隔时间等方面情况进行梳理,从而试图对影响辽代先祖祭祀活动诸多因素,有更多的了解。同时通过统计,对辽代先祖祭祀中,庙祭与墓祭的地位差别,以及先祖祭祀与祭山、祭水等行为的重要程度,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辽代石刻文字的发现与著录、种类与特点、学术价值及影响和研究现状。指出陈述先生的《辽文汇》和《全辽文》是最早全面搜集辽代石刻文字的著作,迄今为止已知辽代石刻文字约有320~330种左右,成为订正、补充《辽史》的重要第一手资料。它揭示了辽朝多次更换国号,补充了大量人物史实,推动了契丹文字研究。辽代的白话碑对于研究白话碑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辽河流域史前聚落遗址多位于河流北侧、西北侧背风向阳、面向河流的坡岗或山坡上;从兴隆洼文化开始,史前聚落的数量和密度逐步增长,聚落规模逐渐扩大,聚落使用时间越来越长;居住址、祭祀址和环壕显示了聚落功能的变化趋势。西辽河流域史前聚落选址及聚落诸多方面的历时性变化与多种因素相关联,其中自然环境及其变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参考现代大比例尺地形图显示的区域自然地理面貌,探讨北宋使臣在辽国境内经行的交通路线;运用地名调查资料,从地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名的历史继承性、地名语词的演变等方面,寻找道路沿线地名定位的证据,提出更加细化或推测性的定位意见,以进一步明晰北京在宋辽时期交通线向北延伸的基本情形。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嘉年间 ,汉民的越界移垦及京旗回屯 ,使第二松花江中部平原出现了广大的农耕区 ,形成了西部蒙古族畜牧、东部女真族渔猎、中部农业经营为主的分布局面。清后期的大规模放垦使农耕区急剧扩展 ,至清末不仅包括了中西部广大的松嫩平原 ,而且开始向边远的三江平原及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扩展 ,渔猎、畜牧地区大幅度减少。大量的汉族移民成为农业开发的决定因素 ,农耕区的形成与扩展和移民的趋向一致 ,进程同步。  相似文献   

13.
罗布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引用史料、考古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 ,对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迁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历史时期罗布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魏晋以前 ,生产水平有限 ,绿洲农业灌溉主要依赖自然河道 ,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河湖水量充沛 ;魏晋以后至元代 ,属游牧民族活动区域 ,生产方式简单 ,对环境影响小 ,河湖水量因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呈不断减少的态势 ;清初至道光年以前 ,当地罗布人以原始的渔猎生活为主 ,河湖水量充沛 ;清道光年以后 ,大规模、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活动 ,导致河湖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宋绶使辽行程录》、宋人使辽诗、方志等文献中有关信息和地理、地貌、历法等多学科知识 ,结合实地考察 ,参考前辈的成果 ,对辽中京至冬捺钵广平甸间诸驿馆的地望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5.
金建国于何年?国号年号又为何?史书有不同的记载,金史研究中也有不同的见解。在《金史》与宋、辽、元人所著文献对比运用时,更应重视《金史》的史料价值。在没有确凿证据以前,《金史》所记金开国史,即金于1115年建国,国号金、年号收国,仍是值得采信的。  相似文献   

16.
辽代世家大族的军事势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善军 《安徽史学》2005,(4):23-27,15
辽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以"用武立国"而著称,作为主要的军事支柱,世家大族的军事势力引人注目.其具体表现一是其强盛的私兵势力,这与世家大族广泛占有奴隶是相适应的;二是由于世代统兵所形成的军事权力和军事影响,这则是由辽朝的军事用人制度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元代的吴淞江治理及干流“改道”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为太湖的主要泄水入海通道的今黄浦江支流吴淞江 ,当有元一代 ,曾经进行过规模相当、持续不断的“治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重新考察 ,得出以下结论 :一、由于时人的“肆意妄为”,入元以后的十数年间 ,原本“安流”的吴淞江水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从而开始了难以“恢复”的不可逆转。二、至元末的淀山湖工程、大德末的吴淞江工程以及泰定、至顺、至正中的工程 ,都不是“有效”的水利工程 ,究其原因 ,一是没有从整体的利害关系考虑 ,二是有违当时已经形成的“自然”态势 ,那就是太湖水流宣氵曳日益向南的“必然”演化。三、关于南宋吴淞江的干流 ,并不如许多研究者所言即明代的“虬江”、今天的西虬江。准确的表述应是 :当时的吴淞江河床包含今吴淞江南岸到虬江北岸间的整个区域。“虬江”亦是“旧江”,不过是由于河床垫高、水流分岔后的一股北去水道的遗迹而已  相似文献   

18.
金、元以后永定河水害急剧增多,由北京的母亲河变成了常常威胁京城安全的害河。金代以来各朝都十分重视对永定河的治理,元明清三朝更是把修筑永定河的堤防作为京畿事务中的重大问题。历史上永定河的大规模筑堤为京城减少了洪水之虞,但同时也带来了包括北京水环境在内的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本文追溯永定河筑堤后北京地区水环境变迁以及下游地貌改变的重要史实,阐述筑堤工程对于流域整体环境的深远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历史上一些重大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作为辽朝统治阶级中的核心阶层,世家大族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文化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文化成就.虽然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并非十分突出,但却体现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诸多特点,这是由当时特定条件下的社会需要促成的,值得后人珍视.  相似文献   

20.
北京延庆发现一座辽代晚期的壁画砖室墓。为研究该墓室壁画结构和鉴定其颜料成分,运用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墓室壁画主要有灰泥层、白灰层和颜料层组成;红色颜料的呈色物相为α-Fe2O3,黑色颜料的呈色物相为炭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