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9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承办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新发现及其所涉及的重要学术课题、考古立项与多学科综合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本文为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学术收获纪要。  相似文献   

2.
张广荣 《南方文物》2000,(1):121-124
中国考古学是以发现资料,积累资料,对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解决历史学中诸多学术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古代实物资料及其相关信息,始终左右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学的发展促进了考古资料信息的积累。九十年代,考古资料信息空前丰富,全国每年的发掘项目增至500余项,每年出版大量考古文物类专刊书籍,刊载考古文物资料的期刊多达50余种,每年的考古文献目录收集量已逾20万字。在考古资料信息收集与整理的坚实基础上,诸多重大考古学术课题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孙新民 《华夏考古》2012,(2):3-13,121,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2年。60年以来,本所配合国家、省、市建设项目,相继开展了大量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并为解决学术课题进行了一系列主动发掘项目,取得了许多重要考古发现及重大学术突破。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裴李岗文化研究、仰韶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夏商文化研究、古代冶金研究、古代陶瓷研究等诸多重要考古研究课题中取得突出成就,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科研合作硕果累累,编著出版大型考古报告专集、图录与论文集、学术专著180余部,在专业刊物上累计发表考古发掘报告、简报、简讯、研究论文和其他文章250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4.
时下,随着鉴宝类节目的热播,以及广大媒体对于各类知名人物墓葬挖掘工作的广泛宣传,使得文物考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公众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项工作,以此来了解前人的过往和灿烂的历史,而在官方的文物宣传工作中,也希望能正确引导公众,让大家形成文物保护的氛围和意识。当二者结合,就对媒体人在进行文物考古宣传报道中提出了一个课题,那就是如何让文物考古报道工作"接地气",既要秉持学术的专业性、严谨性,也要让公众读起来通俗易懂、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5.
<正>《四川文物》是西南地区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物考古类学术刊物,创刊30多年来,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刊发了大量有关西南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性文章,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学术影响,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各级领导关心和全国考古文博领域专家、学者学术支持下,《四川文物》现已成为西南地区影响最大、最具特色的专业期刊之  相似文献   

6.
70年代中期以来,继对几何形印纹陶分期断代之后,省文物队先秦考古研究室与县市同志一起,坚持田野考古,积极配合基本建设,有目的地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工作,同时,围绕主要学术课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工作.80年代初,配合全省性的大规模文物普查,摸了“家底”,工作进展尤速,仅宜春地区所辖十几个县市,就新发现古文化遗存1000处;这阶段在全省范围抢救发掘  相似文献   

7.
2001年10月16日-18日,由考古杂志社组织的“考古出版物学术规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考古》、《文物》、《考古学报》、《东南文化》、《华夏考古》、《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中原文物》、《北方文物》等24家刊物及《中国文物报》、文物出版社代表和辽宁、安徽、广东、海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所、天津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利用物探与遥感技术是对秦始皇帝陵进行地下文物调查的项目。该项目包括两个子课题:考古遥感探测技术和考古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物探考古子课题的任务是以秦始皇帝陵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地下文物进行无损勘查,  相似文献   

9.
翁文灏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对中国早期文物考古工作又深有影响。他不仅主持了周口店中美考古发掘等深有影响的考古工作,而且一手建立了中国考古学国际合作的范式。此外,由于翁文灏学术、政治上的声望和影响,他又在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等许多重要文化学术机构兼任要职,参与决策了早期博物馆建设、战时文物搬迁等许多重要工作。他本人对考古研究也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0.
《江汉考古》2001,(4):90-90
2001年10月16日——18日,由考古杂志社组织的“考古出版物学术规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方文物》、《北京文博》、《东南文化》、《故宫博物院院刊》、《华夏考古》、《江汉考古》、《考古》、《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内蒙古文物与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给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旅游业对维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对社会、当地群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影响,也给当地遗产设施发展与保护带来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致力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工作,开创有前瞻性的旅游业,承认文化多样性原则,强调旅游业在促进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有效作用。其创意城市网络主推的"善行旅游",严格遵循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原则,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历史建筑、国家公园、博物馆等各类景区定期评估,提升公众关于新旅游产品及旅客稀少遗址的意识,提升参观者体验感受等多种行动,改善人群福利,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丰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62项,101处,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吴其付 《旅游科学》2010,24(5):25-31
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许多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世界第三,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从遗产项目入选的时间看呈突变型、渐变型和平稳型三阶段特征,入选项目以符合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第Ⅱ项和第Ⅲ项的居多,且以佛教文化遗存为多。目前我国比较重视对线性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的保护。本文认为:下一步开展申报时,要重视目前还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部分省市,以体现文化的权力与利益平衡;在竞争性和选择性语境中,要宽容地对待各种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以汝城香火龙为例,论文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研究。论文首先提出了分析比较法、资料记录法和观察法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认为可以从传承载体、表现形式、文化信仰和意象特征四种途径识别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基因并构建了相关的识别指标。结合收集的研究资料,论文进行了汝城香火龙的景观基因识别。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可以为今后开展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详查、建立相关数据库并促进其保护与传承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容 《东南文化》2012,(2):16-22
东方主义思维正借全球化浪潮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蔓延。东方文化遗产保护除匆忙应对来自西方的质疑外,当务之急应根据东方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实际联合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东方立场。东方文化遗产除应保护以《威尼斯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惯例中强调的有形文化遗产物质基础外,还应更加突出保护文化遗产蕴含的人类集体记忆、文化基因、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等精神内涵。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东方立场,有利于通过保护东方文化遗产,继而保护面临西方强势文化同化危险的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16.
廊道遗产:概念、理论源流与价值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跨区域大型遗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了深入剖析大型遗产热的深层原因,笔者在美国遗产廊道和欧洲文化线路的理论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中国化的理论解读后,提出廊道遗产概念。本文在理清廊道遗产两条理论源流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廊道遗产文化价值,解析其政治、经济、教育三种衍生功能,以说明廊道遗产的现代价值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遗产和文物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廊道遗产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与破坏,特别是在国家历史上对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线性文化遗产亟待引起重视并得到系统保护。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构建途径。通过将文献研究与专家问卷德尔斐法相结合,判别出了由19个线性文化遗产约250,000km线性要素所构成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以期在国土尺度上建立一个集生态与文化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一个彰显民族身份、延续历史文脉、保障人地关系和谐的文化"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世界遗产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提出了"未来遗产说"。长江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具有成为"未来遗产"的潜质。当前,三峡工程旅游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所确立的世界文化遗产评价标准,对具有时代特征的工程建设遗迹和代表性工程文化符号进行"遗产化"保护和开发,开发体验旅游产品,强化遗产教育功能,使之成为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未来遗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倍受各方关注.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大型实景舞台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重要栽体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基于恩施腾龙洞<夷水丽川>实景舞台剧的实践表明,大型实景舞台剧确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成功路径.同时,这种转型必须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必须与天然物质景观交融呼应,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宗教文物保护的特殊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物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引起了业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作者在文中就”宗教文物”这一对象,从其特殊性、保存现状和问题、宗教文物的有形与无形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强调了宗教文物的独特性,以及相关保护修复工作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