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M33是一座等级比较高的墓葬,随葬品当中以巴蜀文化特征的器物为主,铜器有鍪、釜、尖底盒、戈、矛、剑、钺等,陶器代表性的有尖底盏、喇叭口罐等,其次是楚文化风格的器物,如铜器中的鼎、敦、壶、缶、簠、甗等水陆攻战纹铜壶为中原风格的铜器.综合该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当为巴文化墓葬无疑.该墓出土的巴蜀文化器物中的铜鍪风格为垂腹,与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中医学院、京川饭店等战国早期墓出土的形制相近,尖底盒多见于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钺为战国早期直腰式风格,战国中期以后的钺腰内束,陶器中的尖底盏小而腹浅,多出在战国早期的巴蜀墓葬中,到战国中期左右,豆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尖底盏,喇叭口罐与战国早期的成都中医学院、商业街船棺的同类器相近.从铜簠的形制看,为战国早期的特征,与当阳赵家湖楚墓第五期开始出现的陶簠相近,球形铜敦与当阳赵家湖第四期春秋晚期的铜敦比较接近,过去巴蜀墓葬中也有发现,如成都中医学院、金沙巷、新都马家大墓、绵竹船棺(M1)等,年代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期,铜缶与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出土的22号盥缶、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铜缶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缶形制相近,与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和新都马家战国中期大墓出土的缶有所区别,甗也近似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甗,综合分析,将该墓的年代定在战国早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
所谓“早期”秦俑,是指秦陵兵马俑以前秦国的俑。从秦墓的发掘可以看出,早期秦俑出现于春秋晚期,一直延续到秦的统一,这与春秋早期的殉人秦墓在时间上相互衔接。 早期泥俑从个体上看较秦陵兵马俑要小,目前发现的不超过25厘米。另外,凤翔西村春秋墓中,风南M_(23)中,发现两件石俑,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了三件,铜川枣庙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的秦墓中,许多墓中均有殉葬俑出土。  相似文献   

3.
程露 《文物世界》2014,(3):67-70
<正>铜镜是人们照面饰容的工具,我国考古发掘发现最早的铜镜在距今四千年左右的甘肃齐家文化。战国以后,青铜器及其铸造工艺开始衰落,青铜镜因其在民间生活中的实用性而日趋繁荣。安徽博物院藏铜镜总数达1500余件,其中不乏保存完整、制作精美的铜镜,向人们娓娓述说着安徽青铜镜发展的历史。一、纤薄灵秀的战国楚镜楚国从春秋中期以后就开始将势力扩张到江淮地区,战国中期以后,江淮地区全部纳入楚国的势力范围。公元前241年楚迁都于寿春,皖  相似文献   

4.
濮阳高城在仰韶文化晚期时开始有人居住,分别在龙山时代早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殷墟早期、东周时期间歇使用。其城墙始建于龙山时代早期,后经龙山时代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春秋中期、战国中期等多次增修,到战国晚期彻底废弃。下七垣文化时期和殷墟早期商人曾利用高城城址的城防设施在此居住;春秋中期,卫国迁都于此,一直到战国末期为秦所灭。  相似文献   

5.
云贵高原李家山、石寨山、羊甫头、石碑村、赫章可乐、中水等战国秦汉时期典型墓地出土铁器的种类、器形以及时代、数量的变化,表明云贵高原的铁器化进程经历了初始(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发展(西汉中晚期)、普及(东汉时期)三个阶段;出土铁器的区域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主要分布于黔西及滇东北、滇池及滇东南、滇西及滇西北的三大区域;出土铁器的种类、器形以及纹饰特征,特别是广为流行的铜铁合制器和输入与仿制的铁器制品,可以看出云贵高原早期铁器时代与相邻区域在铁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传播,特别是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巴蜀地区的铁器和制作技术的传入对云贵高原的铁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伟华 《考古》2012,(1):72-81,1
山东出土铜(钅和)可分为两型、五期。春秋时期流行椭圆腹(钅和),战国时期流行圆角方腹(钅和)。春秋早期流行单环耳(钅和),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流行双环耳(钅和)。春秋早期偏早铜(钅和)产生于鲁北地区,其原型为陶罐;春秋早期偏晚传播到沂沭河流域。春秋晚期铜(钅和)的分布范围南达湖北、江苏,北达河北,西达甘肃,至战国中期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7.
2008年,湖州中心城区出土一批战国晚期至汉代铁器,有竖銎镢、铁凿、空首斧、横銎斧、铁镰、铁犁铧、铁铲、铁锸、三齿镢、铁钳、砍刀等11类,共49件。这批铁器类型多样,在楚地和中原地区都可以找到同类器,是研究湖州地区战国晚期至汉代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袁伟 《收藏家》2006,(4):37-41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指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到战国封建制度的初步确立,社会经历了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过程,诸侯称霸、列国争雄。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东周是一个相当特殊的阶段。春秋时期玉器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春秋早期玉器仍延续西周晚期的制玉风格,器型、纹饰、雕琢工艺等方面均与西周晚期玉器无明显差异;春秋中期玉器从目前出土情况来看,多用于祭祀,这一点从出土器物上多涂有朱砂,也能说明此期玉器主要为祭祀性质的礼器;到了春秋晚期有了明显变化,主要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衡阳市博物馆 《江汉考古》2005,(4):19-24,F0002,F0003
该墓是带墓道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随葬器物54件,其中有5套陶礼器鼎盒壶钫完整组合,出土30件日常生活陶器,还伴出大量泥郢称、泥半两.随葬器物从侧面反映了楚国故地衡阳在西汉早期,一方面承袭战国晚期楚国的礼制习俗,另一方面又开启西汉中晚期的封建田园经济生活新风尚.  相似文献   

10.
湖北老河口杨营春秋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营春秋遗址位于湖北省老河口市南郊杨寨村一组,1994年10~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老河口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春秋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主要遗迹有灰坑、水井等,遗物有陶、铜、铁、石器等,其中所出土的春秋晚期铁器,数量较多,品种较齐全,为研究我国特别是楚国铁器的出现和使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东周楚国联姻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亮 《江汉考古》2007,(2):52-57,90
楚国与其它诸侯国的联姻是楚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不仅反映了楚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东周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楚国联姻与其国策密切相关,春秋早期为求发展多与周边小国如郧、邓等进行联姻,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争霸使其与其它大国如秦、晋等联姻频繁,战国中晚期楚国由盛而衰,联姻已失去其政治意义。由于文化差异及地理位置关系,楚国无固定的联姻国,与东周王室也无联姻关系。本文结合文献及青铜器铭文,对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联姻情况进行考证,并对楚国联姻特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三峡考古发现表明,楚文化在西周中晚期就已经对巫山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到了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楚文化已经完全控制了瞿塘峡以东的巫山地区,并进而对奉节、云阳、万州等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楚文化深入到峡江腹地的忠县一带,控制了长江干流沿线的地区。楚文化的几次西进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基本可以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契合。从楚文化在峡江地区的分布情况看,他主要起着控制交通、扼守战略要地,以及掠夺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襄樊邓城区域是楚文化遗存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1971年以来先后发掘了四处楚文化遗址和八处楚文化墓地,并出土了大量的楚文化遗物,其时代可分为春秋早、中、晚期和战国早、中、晚期。本文对该区楚墓地的分布、特点、性质、墓主人身份和与邓城遗址及周围遗址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春秋楚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楚长城并不是一道帽形长城,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400年间根据不同防御对象建筑的三道长城。楚长城是依山而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其建筑方式是石垛或土筑,主墙体为单护城栏型长城,建筑原始、粗糙、古朴、实用。  相似文献   

15.
宝塔河遗址出土的东周时期遗迹有灰坑、陶窑和墓葬,遗物仅见陶器与石器,器类包括鼎、釜、罐、鬲、盂、豆等。这些遗存分三期,时代跨度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内涵分为两组,一组以鼎、釜、罐为核心,代表着峡江地区一支传统的鼎釜文化;一组以鬲、盂、豆为核心,为楚文化。春秋早期以传统鼎釜文化为主,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逐渐介入,春秋晚期以后,楚文化在这一地区已成为主导文化。这一过程为我们研究峡江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楚文化的扩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6.
黃靈庚 《中华文史论丛》2012,(1):53-106,395
清華大學藏簡《楚居》包含先楚世系淵源、楚之所以爲"楚"及歷世遷徙建郢歷史,内容豐贍,於傳世史書多有參證、補闕,文獻價值極高,且於解釋《楚辭》疑難問題提供全新文獻證據。本文依據簡文内容劃分三大段,然後逐字逐句加以箋疏,尤致力考證簡文中"京宗"、""、"旁"、"喬多"、"同宮之丘"、"乾溪章華臺"等楚都地望,以爲春秋至戰國初期在陳蔡者居多。  相似文献   

17.
今天所谓“竞技”或“体育”,先秦时期称之为“武娱”,包括某些带有军事性质的体育活动和医学健身运动。楚人尚竞技,其竞技项目之多和水平之高居春秋战国之世诸国前列,它对于楚国人口身体素质的增强、军事战术的提高乃至国力的强盛,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板栗岗楚墓群南距常德城区12公里,1997年至1999年,常德市文物处和鼎城区文物管理所对这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5座,其中东周墓68座。东周墓按墓葬形制分为三大类:带墓道的土坑墓;带二层台与龛的土坑墓:简单的土坑墓。出土随葬器物262件,其中陶器245件、铜器15件、铁器1件、石器1件。陶器组合形式主要分为日用陶器组合和仿铜陶礼器组合两大类。日用陶器组合的器物有鬲、罐、钵、豆等,仿铜陶礼器组合的器物有鼎、敦、壶、盒等。墓葬年代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后段。这批墓葬的发掘为楚墓和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对芯范加工修琢,经过匣范成型,外糊加固泥的泥质合范铸造工艺,是至今所能见的镂空青铜器的主要浇铸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与钟祥市博物馆合作,对位处钟祥汉西地区的罗山遗址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发现这是一处保存较好的东周时期遗址,具体年代约为春秋中晚期至汉晋,战国遗物较多见。结合文献分析,我们认为该遗址可能为春秋中期南迁的古都国、汉晋都县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