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西南与小西南:抗战大后方战略主导下的西南空间分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的空间分层现象(即大西南、小西南之分或广、狭义的西南区域界定)是伴随着国民政府对抗战大后方建设的地域设计而产生的,西南大后方建设一方面要求有"关系地带"或广大的"外卫屏障",另一方面强调重心建设区域,与"外卫区域"有所区分。这一地域设计思路直接影响了当时的西南界定意见,形成了时人对西南"中心"与"外卫"区域的空间分层认识。受此影响,谢国度、黄汲清于1939年初从国防地理角度明确提出了大、小西南的意见。"西南"空间分层反映出抗战大后方战略主导下的国防地理对区域界定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1942年抗战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尹呈辅受命担任韩国光复军总部参谋长,参与在华的韩国流亡政府整编部队、培训教官工作,并主持策划军机,还为当时轰动西南大后方的“安恭根失踪案”的侦破提供了重要线索。尹呈辅是担任过外国军队参谋长的第一个中国人,而且可能也是惟一的一人。欲知详细原委,请览读本文。  相似文献   

3.
杨斌 《民国档案》2008,(1):44-48
抗战初期,为巩固西南大后方,国民党以抗战建国、巩固民族复兴基地为由要求云南地方当局整顿省政,并藉机向滇省渗透.本组史料对此有一定反应,特刊出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光复,国民党政府还特地发行了一套“首都光复”纪念邮票,怎奈从重庆大后方回到南京的国民党军政大员忙于接收,搞“五子登科”,接收成为劫收,闹得乌烟瘴气,大失民心。  相似文献   

5.
《沧桑》1996,(4)
抗日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武装斗争,战胜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成为当时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在当  相似文献   

6.
梁贤之 《文史春秋》2002,(10):16-21
1938年春天,侵华日军继续南下,古城长沙再也不是“大后方”了。国民党教育当局下令全市各大专院校内迁。事实上,不少热血青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早已离校投笔从戎。  相似文献   

7.
“三线”建设,是中国政府针对当时可能出现的战争危险,在全国战略大后方进行的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山西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从1965年开始,相继在管涔山区、吕梁山区、中条山区、太行山区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研究山西“三线”建设。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六七十年代山西的基本建设情况,而且对于今天的经济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战,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国作战,也是首次在国际战场上与英、美等大国协同作战。对于国民党军队这一抗日的重大军事行动,国外史学界很少提及,国内的研究也很不够。为此,本文愿就其中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关于国民党统帅部组建远征军赴缅抗战的决策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战.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件大事。国民党统帅部组建远征军赴缅抗战这一决策.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值得探讨和研究。把西南诸省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和依赖外力夺取抗战胜利.一直是国民党统帅部坚…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 大后方的募捐活 动轰轰烈烈如火 如荼——或是支 — 摇前方将士,或 是救助受难同 胞,真正体现出 了“有钱出钱,有 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力出力”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进步文艺界的成绩尤为显著,在周恩来同志和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它成为了唤醒民众、团结战斗的有力武器,并且积极地推动了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唤醒民众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 1938 年初,国民党曾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名义于武汉召开了一个“抗敌运动大会”,由于他们只相信“有钱的人不会捐,愿捐…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的县银行,虽发端于1915年,然而一直发展迟缓,直到1940年1月20日《县银行法》颁布之后,在西南西北大后方才有了较快发展,并达到一个小高潮。本文认为:战时县银行在大后方的推设是国民政府构建战时大后方金融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战时新县制的配套措施,根本目的是厚植抗战建国的物质基础。县银行战时的大量出现是在特殊背景下政府不遗余力倡导的结果;县银行的发展推动了大后方金融网络的建设,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战时县银行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大后方的四川与陕西两省,尽管其分布趋势很不平衡,但对于改变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区域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仍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落后的西南和西北大后方农业,不但大体上保证了战时后方人民和前方将士的粮棉供应,而且缩小了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其缘由是多方面的,如战区和沦陷区难民、农业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移人,与此相伴的大量荒地的开垦,以及市场的迅速扩大等。同时,作为总揽国民党统治区金融事宜的四联  相似文献   

12.
1943年,冀中区党委社会部──冀中公安局派我到敌占区做地下情报工作。先到了敌占区北平。1944年-1945年在国民党后方地区西安,做了一年的记者工作。日本投降后,在胡宗南办的训练班受训一月后,被派回北平,因而,我就成了从国民党大后方派回来的“国民党人员”了。 在北平,我在国民党中央社北平分社、《北方日报》任编辑、记者和沈阳《东北日报》驻北平特派员。1948年,我到傅作义机关报纸《平明日报》任军政要闻记者。围城期间我随城防司令楚溪春视察了城防、环城马路和新修的天坛机场,还深入了解了“反共专家”张…  相似文献   

13.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抗日军队的大后方,也是全国其他根据地学习的榜样。1941年后由于日寇的猖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遇到极大的经济困难,军备、生活物资十分匮乏。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边区政府带领各界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不仅克服了暂时困难,而且有力地保卫了边区抗日政权。在大生产运动的同时,政府还十分重视对“人”的改造和教育,在全边区广泛掀起一场改造“二流子”的运动。  相似文献   

14.
再论国民革命的领导者问题季云飞1924年至1927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这场革命是谁领导的呢?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笔者则在前几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领导”的观点①。因该文论述此观点仅千余字,深感未...  相似文献   

15.
谭刚 《抗日战争研究》2005,1(2):107-125
本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发展大后方内河航运业的措施、特点、其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章认为抗战爆发后,出于加强大后方运输力量和发展大后方经济的目的,国民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发展大后方内河航运业,使得战时大后方内河航运建设在航线的开辟、轮木船的制造修理以及港口的建设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前方抗战和后方经济建设。但由于航运运价过低和管理不当等原因,大后方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又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16.
一最后一位逃离大陆 的国民党大员 1950年3月27日凌晨,西南小城西昌,一架运输机向海南岛飞去。机上载着国民党政府最后一位逃离中国大陆的大员──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代长官胡宗南上将,以及他的同僚与部属贺国光(西康省政府主席)、赵龙文(胡的秘书长)等10人。胡宗南被失败的阴云笼罩着,他惨淡经营20余年的庞大军事集团彻底覆灭了,他的“西北王”、“西南王”的美梦也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而完全破灭。 胡宗南,原名琴斋, 1896年出生于浙江镇海,1924年初进人黄埔军校一期学习,凭着蒋介石的同乡、学生、部…  相似文献   

17.
戚厚杰 《民国档案》2003,(1):102-109,114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 1 0 0多年来第一次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 ,中国兵器工业广大爱国职工 ,为了救亡图存、保证战时军事急需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 ,将各重要兵工厂迁建于西南战略后方 ,并迅速复工。在八年抗战里 ,默默无闻地给浴血奋战在前线的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为战胜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战时兵器工业的内迁 ,是中国现代史、抗日战争史上鲜为人知的光辉的一页 ,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工业史 ,特别是中国军事工业史上重要的篇章 ,为西南大后方的经济建设与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至今仍有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46年,国民党集中大军围攻我中原解放区,为保存干部实力,中原局组织部通知我,于4月间和爱人王锡珍(化名陈幼民)同志一道化装突围,后又决定让他运盐接济中原解放区。到南京后,运盐工作告一段落,王锡珍于9月去梅园新村八路军办事处接洽,拟前往解放区。到办事处后,钱瑛大姐一见王锡珍,十分高兴地告诉他:组织决定将他留在南京,负责和大后方随国民党光复迁都回南京的一大批我党党员和民主人士联系,这些人是分布在国民党的党、政、军、文艺、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重要人物,他们从重庆大西南到南京的时间都有一年或半年以上,无合适人选去联络。钱大姐…  相似文献   

19.
傅国涌 《江淮文史》2009,(6):171-176
1933年4月,国民党治下的江苏高等法院公开审理陈独秀等“危害民国案”,起诉书列举的罪名为“以危害民国为目的,集会组织团体,并以文字为叛国宣传。”无论陈独秀的无罪自辩,还是章士钊律师义务做的无罪辩护都很精彩,经当时《申报》、《大公报》、《国闻周报》等各大报刊的报道而轰动一时,他们提出的“政府不等于国家”,“反对国民党及其政府,并非反对国家”等观点尤其有力,让国民党当局很是难堪。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护法运动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以岑春煊、唐绍仪等为代表的国民党稳健派,以唐继尧、陆荣廷为首的滇桂系地方实力派,国会议员,护法海军等几大势力的联合行动。几大势力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走到“护法”的旗帜之下,建立起了“有名无实”的护法军政府,又为争夺护法的领导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形成了以“西南联合会议”取代“军政府”的方案,最终,“有名无实”的护法军政府与“有实无名”的西南联合会议合并,大元帅孙中山被排挤,黯然离粤。西南几大势力暂时形成了一个脆弱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