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内流行着数种不同方言,其中粤方言在流行范围之广及使用人数之多上居于首位。粤方言俗称“白话”,文字上通常称为“粤语”,外省人往往称之为“广东话”。将粤语称为广东话,未免以偏概全,却反映了粤方言是广东最重要的语言。两广地区使用粤方言的人数,19世纪末的统计数字,一说约3400万人,一说7400万人,一说约5100万人,加上世界各地使用粤语的华人、华侨约1500至2000万,总计全世界使用粤语人数约有7000万人。  相似文献   

2.
在云南中越边境上,有一个小小的城镇,居住在那里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广东广西人,讲白话(粤方言),他们把云南人称为“上方佬”,类似广东人称呼外省的同志为“佬佬”一样。当地土著多为瑶、壮(沙人)同胞,还有不少越南人。城里两广人占80%,均操粤语,  相似文献   

3.
我国七大方言区汪金友随着香港的回归,越来越多的人对广东话产生了兴趣,因为香港人说的就是“粤方言”。实际上,按照语音差异来划分,我国仅汉族就有7大方言。1、“北方方言”。它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北京方...  相似文献   

4.
粤方言的定型 粤方言在宋代以后继续发展,与同时继续发展的北方方言的距离越来越大。从明清以来《广东通志》及各府县地方志书记载方言情况看,明代以后的粤语,与现代粤语已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5.
广东人嗜食狗肉,已经遐尔闻名。但一些不懂内情的外地人却常嘲笑广东人“死猫烂狗”都可入席。早在1936年,有人在《北平晨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漫话吃狗肉》,里面就谈到:“只有两广人才懂得狗肉的异香美味。”确实,焖好的狗肉,香飘万里,故广东人美其名为“香肉”、“三六肉”(广州方音的“狗”与“九”同音,三加六为九。)来显示狗肉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杜琪峰蹩脚的普通话是不懂粤语的记者走近他的最大障碍。采访时他几次求助邻座的助手帮忙翻译。说他是最后一个北上的香港导演,他笑称,“就是因为普通话不好。”  相似文献   

7.
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地方方言。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话”。由于桂林方言的声韵调系统与北京方言差不多,对应关系亦较为简单,因此,桂林人学普通话比较容易,而且,全国许多地区的人也都能听得懂。桂林话一直是广西官方的主要语言,曾经也是南宁、柳州及广东等大部分地区官方使用的口音,过去因为广东出行北方必须取道桂林,广东话比较难懂,粤地官员都学习相近的桂林话,并使用桂林话上朝。它是历来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固有“南方官话”之称。  相似文献   

8.
广东地名语言文化空间结构及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语言符号,地名是人类群体活动、经济开发和区域文化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广东地名层从语种上明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古越语地名层、地方方言地名层和全国通用语地名层。从时间上看,唐代以前,广东地名基本上属古越语时期,宋至明和清前期为南方方言地名时期,清末以来为北方书面语地名时期;从空间上看,广东地方方言地名层大抵在宋代已基本形成,清代最终形成粤方言、客家方言和福佬语地名文化景观三分广东的空间分布格局,粤方言地名层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及邻近地名,客家方言地名层位于北江和东江间的广大山区、丘陵地带,粤东韩江地区则多是福佬地名文化层;从形成原因分析,广东地名层主要归究于历史时期移民、区域人内口繁衍和土地大规模开发,加之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又为族群地名文化扩散提供了条件,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健全,最终成为广东地名层语言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粤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保留古汉语元素最多的方言之一,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素有岭南文化的“活化石”之美誉。粤方言形成发展于多元、兼容、开放的珠江文化圈,其兴衰与丰富多彩的珠江文化,尤其是岭南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华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领先性与滞后性初探黄崇岳本文所论及的华南,主要指广东、广西和江西地区。这些地区早在十余万年前,就有广东曲江“马坝人”,四万年前有封开“峒中岩人”,广西的百色盆地和江西赣江流域的乐平、义安等地,均发现有;日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广西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华遗产》2013,(4):158-159
官话是最早的“普通话”么?汉语方言纷繁复杂,自古已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就说过:“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根据西汉扬雄所著《鞘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围方言》的记载,汉初的方言人致已有十来种。  相似文献   

12.
据史学家考证,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被称为“疍家人”,建国后通称为“水上居民”。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蛋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州闽江口、九龙江、闽江水系、广东、广西的珠江水系,广东东部的韩江水系,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地区的滨海大城。澳门处于广东的珠江水系领域,自澳门开埠以来,她就逐渐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渔民的集散地。随着澳门渔业的发展,澳门渔民人数逐年增加,澳门也逐渐成为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渔港之一,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叶至抗战争爆发前,澳门是众所公认的与广东的阳江和汕头齐名的东南沿海的重要渔港。  相似文献   

13.
说起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大山不敢说最有名气,也算是数一数二。与大山聊天,一口比不少中国人还地道的普通话,使记者从第一句寒暄起,就忘了他外国人的身份。匆匆咬了一口三明治,大山歉意地笑笑,“我确实很饿了。”这是上海话剧中心排练厅,窗外  相似文献   

14.
在广东近代历史上,拒绝吃英国人提供的食物而死者,有一马—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广东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战死沙场后,他的黄骝马被英兵虏去。奇怪的是,这匹马终日不吃不喝,仰天悲鸣,最后饿死。人们感叹哀悼,称它为“义马”、“节马”。然而,那个不吃英人食物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这人是两广总督叶名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被英军俘虏,后饿死在印度。  相似文献   

15.
胡琴 《文史月刊》2012,(8):34-35
1904年科举,原拟状元是广东人朱汝珍,可是殿试时,慈禧一看“朱汝珍”这三个字就来了气。“珍”字让她想到珍妃,“朱”字是明朝国姓,朱汝珍又是广东人,更使她想起广东的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逆贼”。再看第二名,是“刘春霖”。此年恰好大旱,最盼“春风化雨,普降甘霖”。看看朱汝珍用笔太重的楷书,再端详刘春霖用细笔作答的试卷,疏淡娟秀,觉得十分亲切。于是,慈禧大笔一挥,勾掉朱汝珍,换上了本是第二名的刘春霖。  相似文献   

16.
龙虫并雕记王力麦志高为一个名人作文,或为一个人作名人的文,内幕新闻和桃色事件是最好的材料。然而,如果你对汉语发展史有了少许的了解或仅仅是因为生活的需要捧起一本《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继而要了解那位给了你教益的王力先生的时候,你就一定会被他毕生从事学...  相似文献   

17.
她和伊     
在中国古代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尼克松的名字就像一块敲门砖。”美国企业家爱德华·尼克松(Edward Nixon)说。他曾经去广东参加过一次美国制造企业在中国的联合会,会上,他发现一些企业盗用“尼克松”的名字命名,他们说,“尼克松”在中国家喻户晓,这样命名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好感。  相似文献   

19.
当中国大地掀起一股出国热时.一批普普通通的“洋人”却走进神奇的东方古国,干起那些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也不屑一顾的厨师、乐手、餐厅服务员等蓝领阶层的工作,实实在在地刻写着生命的历程 广东人把做一般工种的人称之为“打工仔”。随着这些没有经理、老板等显赫头衔的“洋人”进入广东,“洋打工仔”的名称诞生了。 尚没有确切的官方统计数字能表明广东的“洋打工仔”到底有多少。据知情人士粗略估计,广州市的“洋打工仔”少说也有两三千人之众。目前,主要分布在饮食、宾馆等服务行业和“三资企业”。 广州南海渔村:“老外”为你开门 位于广…  相似文献   

20.
赵艳娜 《丝绸之路》2012,(10):61-62
与普通话把字句相比,静宁方言中的把字句使用频率很高,语义也很丰富,其中一部分和普通话一样,有处置意味,与普通话把字句相比,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动词的非处置性、无动词的把字句、动词结构的肯定性与否定性并存、宾语无定指性和宾语的强调等。静宁方言“把”字句体现出与普通话把字句诸多不同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