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古埃及文明的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各民族相互联系,而又各有其不同发展道路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历史科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揭示出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也并不排斥各自发展道路上的差异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某个特定的局限的社会内来创造这个历史”。①所以,在谈到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时,“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②古代埃及是古代世界文明社会中…  相似文献   

2.
“人物是历史的链条”,人物无疑是历史进程的主要载体。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终久是人们创造的。而杰出的、重要的人物更是体现和标志了一种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和经济趋向,在各个领域和层次中留下了自己活动的印记,影响了历史的一定阶段和某些环节,推动或延缓了社会的发展。当然,任何人物作用于历史并非随心所欲,他们的眼界、观念和理想总是为时代所制约,致使其活动只能凭借于现实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人物传说是以特定的历史环境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所创作的故事。在历史发展中做过一定贡献的、在历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或与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等有关联的人物,大多都有传说。人物传说与历史的关系可分为三类。其一,接近于史实,艺术加工较少,有程度不同的历史的可信性和可考性,可补充历史的简括厥文,往往被纳入文人笔记、野史甚至正史中;其二,纯属虚构和附会的,既无历史可信性也无历史可考性,但与历史有某些特定的关系,事出有因,并非毫无缘由的无稽之谈。往往是当时一种社会心理的反映,人们精神的寄托。其三,有真有假,有…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中日之间产生历史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战后日本始终存在着不承认侵略战争责任和否认侵略战争历史事实的言论与行动,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行违背了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不断地伤害战争被害国人民的感情。同时,文章也指出:除了政治原因之外,由于战争体验的不同,战后社会环境与国际环境的不同,中日两国民众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会产生差异。解决历史认识的差异,需要通过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相互理解是中日历史共同研究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原则。而相互理解的前提是首先需要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视为具有普世意义的目标。文章强调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必须针对历史问题的产生原因,不是进行所谓“政治框架以外的议论”。  相似文献   

5.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创造了历史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历史的精文明。人们的健康的思想,以及对事物的真善美的鉴别能力,总是在同假丑恶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中逐步完善并增强起来的。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从政府到下层民众,却有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淫书淫画对社会的污染毒害作用,因此进行了坚决的抵制。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在阶级社会中,人是被划分为阶级的,但不同的阶级却  相似文献   

6.
刘卫 《世界》2005,(7):29-31
歌,舞和文学艺术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还是各种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歌舞。劳动造就了歌唱,历史延续了歌唱,社会发展了歌唱,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无法想象没有歌声的境况。歌唱已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已和社会的各项活动密不可分;它既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历史的印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著《史记》一百三十篇,绝大部分是写历史人物的。其中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当代的汉武帝,这三千年历史中较为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百余个历史人物。历来学者多认为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称赞不已。司马迁是怎样把历史人物写好的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从历史文学的角度试作探讨。一突出历史人物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其不同的特点。人们日常分各种人物,习惯上是看特点。把握历史人物的特点,乃是写历史人物的基本要点。司马迁写历史人物,不是以主观框框去乱套,任意装扮历史人物,也不是为其开生老病死的清单,或填写其一生的履历表;而是按实际的人物特点去描写。他写张良就是明显的例子。司马迁一再记述和强调刘邦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相似文献   

8.
严峻的历史和史学的虚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不仅仅是因为它记录了人类社会前进的足迹和行程,也不仅仅是因为它记载了人类社会在自己的行进发展过程中发生过什么事件,产生过什么人物,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够发现和说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预示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前途,使人们按照历史的客观规律,更自觉地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9.
正清兴明亡并没中断、也不可能中断中国的历史进程,清前中期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依然会表现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一脉相承的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清前中期历史的发展,是中国作为大国文明的历史发展延续,尽管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人类的历史还是各个"民族的历史",彼此之间相对的"封闭"  相似文献   

10.
门岿 《文史天地》2013,(11):1-1
历史,需要认知,为的是以古为鉴。但是正确认知历史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人们往往会从自己所需任意割裂历史,歪曲历史,甚至虚构历史。所以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评述,甚至会有针锋相对的见地。这里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要人们凭借自己的历史观去重新认知,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他人的那些评述只能聊作参考而已。  相似文献   

11.
李治亭研究员的新作《吴三桂大传》已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五十余万言,生动而又全面地叙述了吴三桂曲折多变,错综复杂的一生. 每一个历史巨变的时代都有一批关键性的历史人物,他们位于各种矛盾互相作用的中心,不同社会集团和阶级在利益关系,价值标准、道德观念、文化倾向等众多方面的对立与冲突都围绕着他们展开,而他们的抉择又往往对这个时期的历史进程产生极为重要的深远影响,因而,研究这些历史人物的思维与行为,并把他们置于所处客观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由此而知人论世,就成为史学家阐述一个时代历史的重要途之一。而人们经常所谓的人物研究,其学术价值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不仅仅是因为它记录了人类社会前进的足迹和行程,也不仅仅是因为它记载了人类社会在自己的行进发展过程中发生过什么事件,产生过什么人物,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够发现和说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预示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前途,使人们按照历史的客观规律,更自觉地创造历史。历史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是冷酷而严峻的。对以往的历史,人们只能去按照它的本来面目认识它、研究它、探究它的行程和趋向,而不能改变它、  相似文献   

13.
建院后,除了继续演出汉剧的优秀传统戏,我就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要演好新编历史戏,是有一定困难的.创造起来比较艰苦,要付出更多的才智和汗水.当然,因为是历史戏,一般是古装的,传统中的许多技艺都可以继承和借鉴.但毕竟是新编的,内容和人物都是新的,这不是有先例可依循的,除了在人物刻划上要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在表演技巧上也需要更多的新的创造,有很多东西不是传统能给予和替代的.  相似文献   

14.
1.关于苏联历史的重新评价问题 近年来,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历史已经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当然,这里所说的”重新评价”,不是针对所有的苏联历史问题,而是出现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全盘否定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完全不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贾志武 《神州》2012,(18):212-213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是中学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总算没有砸锅 建院后,除了继续演出汉剧的优秀传统戏,我就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要演好新编历史戏,是有一定同难的。创造起来比较艰苦,要付出更多的才智和汗水。当然,因为是历史戏,一般是古装的,传统中的许多技艺都可以继承和借鉴。但毕竟是新编的,内容和人物都是新的.这不是有先例可依循的,除了在人物刻画上要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在表演技巧上也需要更多的新的创造,有很多东西不是传统能给予和替代的。  相似文献   

17.
人的需要是一种客观现象,一定的需要会引起人们对于某种目标的渴望和要求的动机,从而成为激励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动因。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是人自身,但是这个动力的来源不是人的主观愿望,而是人的现实需要。它告诉我们要想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必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激发社会成员将自身的需要转变为劳动创造活动,这样才能使社会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的自强价值观念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的自强价值观念及其价值汤奇学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总有所追求,有所选择,价值观念便是人们追求的动机和选择标准。在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作出不同的追求和选择。因此,把握住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无疑会更深刻地认识他们。本文试图对...  相似文献   

19.
评价历史人物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是离不开人物活动的,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人物组成的。历史人物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创造物质财富、精神文化、政治生活的主体。离开了历史人物的活动(包括必然的和偶然的),也就不成其为历史了。  相似文献   

20.
环境史作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史学分支学科,首先要解决的是环境的社会历史性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新阐释的"对象性关系"概念,为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石。人类的"对象化"活动使得自然完成了"人化"的过程,从而演变成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自然,为环境史的诞生和"环境史"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提供了根本前提。处于对象性关系中的人与自然,其矛盾从来就有。在人类史中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史,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萌生与确立、普遍化与危机两个阶段,并正在孕育更生与和解的第三阶段。要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开展环境史学研究,就应当在"对象性"关系视域中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坚持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和环境史中的人类主体性,将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技术问题、文化问题等联系起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