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荣 《文史春秋》2005,(2):36-40
“9·13事件”后,曾被林立果“选美”选中的张宁,回到六朝圣地、十代名都的南京城。与别人结婚,后又离婚,独自带着儿子蒋晨。1988年7月12日,12岁的蒋晨在秦淮河节制闸处“溺水”身亡。此案曾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并引起种种猜测。张宁毕竟是个有特殊经历的人物,自10多年前风闻全国  相似文献   

2.
张宁完美之魅我选择了羽毛球,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每天都能看到羽毛球飞来飞去,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出土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圪坨河村的《唐夏州张宁墓志》记述了墓主参与唐朝镇压南山党项反抗的相关活动,其内容或可与史书相互印证,或可弥补缺失,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余楠 《南方人物周刊》2011,(44):114-115
出征伦敦演唱会前,歌手谭晶在北京饭店举行了新闻发布会。除了各界官员代表外,功勋教练员李永波、李琰以及奥运冠军林丹、张宁、罗雪娟、程菲、张国政等人悉数到场,一起登台为谭晶送上了祝福。  相似文献   

5.
吴萌 《南方人物周刊》2012,(22):116-116
年前买了一本林立果的“妃子”张宁写的自传,书中说到,当时选妃到最后,只剩下她和一个西安姓冉的女孩。我这才确信,那个女孩就是我的童年挚友燕燕。  相似文献   

6.
<正>张宁益姓名:张宁益身高:168cm体重:50kg星座:天秤国籍:中国毕业学校:北京电影学院特长:舞蹈武戏骑马游泳开车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m2z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7.
正张宁孙小迎李燕宁编2016年8月出版/980.00元本书从现存于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的法国档案资料中整理选出部分资料,再将这些资料分别按照原来的卷次以及内文排序编辑成16章,系统地反映了清末中法(中越)边界史事。该批档案资料涵盖了函电、文件、报告、日记、笔录、清单、布  相似文献   

8.
北伐战争时期的奉张宁蒋议和陈铁健,黄岭峻北伐战争期间,尤其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中国政局中一度出现南北妥协、奉张、宁蒋议和的呼声。对于这件曾令当时舆论界广泛瞩目的大事,以往论者常简单斥为“蒋介石为了反共倒汪,不惜与北洋军阀通好”,至于它...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帝业成功因素再探张宁元政权瓦解至“大明”建立前的18年间,群雄角逐,“人人莫不欲帝”,先后出现或并行过天完、龙凤、大周、大汉、夏、吴诸政权,然而,最后只有后起的朱元璋完成了一统帝业,对这一历史原由的探讨,史学界已进行了多年,并成为研究朱元璋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论 文 (一)总 论中国的经验: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黄仁宇. 历史,144期一本按语多于原文的“御览”奇书:重读庄士敦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上、下).季姜 春秋,897-898期从地方史研究谈国史的重新整合. 汪荣祖. 历史,147期从山东到台湾(二).杜万.山东文献.26(2)那惊涛骇浪的日子(是、下).陈祖耀.湖北文献,135-136期“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报导. 张宁.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29 期“一九四九年:中国的关键年代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张世瑛.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 …  相似文献   

11.
禅茶入腹,沁人心脾。禅宗茶之"四谛",乃"和"、"静"、"怡"、"真"。"和"是茶道的灵魂,而"静"则是茶道的境界与氛围。此时,我们已从"和""静"之中向"怡""真"过渡。欢"怡"之下,不讲形式,不拘一格。"清明茶香,到高峰山品尝。山僧佛德合十。"高峰山僧人佛德的短信邀约,使我禁不住诱惑,奔那茶香而去。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地方"观念的产生来自资本主义"空间"扩张的冲击。出于对扩张性"空间"营造可见性"差异"的反对,现象学通过"还原"而呈现出人之具体实践的时间整体性特征,由此时间观念的改变而产生了与扩张性"空间"不同的"空间"观念,即"地方"。现象学之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将"地方"观念发扬光大,但产生了"地方"意义来自差异性"建构"还是"根著"于人之存在体验的分歧。海德格尔及其思想同道认为,"地方"的意义来自于"建构"与"根著"的合题。"地方"的本义是人借助于"物"实现"差异性聚集",由此"聚集"而实现一种"整体"性,在此"整体"性的庇护中人"能栖居",由此"能栖居"而获得"地方"体验。海德格尔的"地方"观念同时包含危险,他所指认的"物"本身的非现实性使"差异性聚集"有成为"差异性游荡"的倾向,由此会产生虚无主义的"游荡的地方"。后结构主义阵营的部分思想家发展了"游荡的地方"的地方观念,索亚、德·塞图等人则在将"地方"观的建构引向现实博弈的意义上提出了值得关注的"地方"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以民间宗教活动中的"打猖"为例,基于治理的视角,论证了民间宗教"隐喻的隐喻"背后,其实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复制"。这种"复制"具体表现为:在治理背景上,民间宗教"复制"了"社会"的治乱兴衰和由乱至治;在治理空间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的行政区划与权力空间设置;在治理目的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的民本思想;在治理手段上,民间宗教"复制"了"社会"的流动机制和"国家"的惩戒机制;在治理合法性上,民间宗教"复制"了"国家"与"社会"的双重授权模式。中国的民间宗教并不等同于"社会",也不等同于"国家",而是由"国家"与"社会"共同"合谋"而"互构"出来的"第三域",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14.
先秦大儒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但他的语境中的"礼"与以往儒家所指不尽相同。对于荀子来说,认为人性自然趋向于"偏险悖乱"的"恶",故而必须导其向"善"转变。"善"的表现即是知悉与掌握作为大利的"礼"的分际。为此,荀子提出"礼者,养也"的说法,以"礼"、"义"为调节人们欲望,供给人们需求的最高方法。也正因为荀子对"礼"的本源有这样的认识,故而他提出了独特的礼"三本"说。以礼为"生之本"、"类之本"、"治之本"。荀子以"养"言"礼",与孟子对"礼"的起源的观点相比,有着重大差异,决定了他始终不能脱开"利"而言"礼"、"义"。  相似文献   

15.
"即"、"既"是殷墟甲骨文中一对常见的字。一般情况下,"即"从"皀"从"卩",像跽坐之人就食之状。"既"从"皀"从"旡",像人食毕口转向身后之形,二者区别明显,很早就被考释出来。但甲骨文又有其复杂性的一面,同一个字有多种异构存在。过去或因对文字构形认识不准确,或甲骨图版模糊不清等原因,常有把"即"误释作"既",也有把"既"误释作"即"的情况。本文从"即"、"既"最常见的形体出发,结合相关甲骨卜辞辞例,对"即"、"既"二字的构形加以辨析,并对与"即"、"既"相关的文字做出新的考释。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学说中,"道"是核心理念。老子对"道"有不同层面的解说,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中的"道"等等。而无论哪个层面,"道"的属性不变,那就是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与现代语境中的"自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后者是一个具体概念,老子所说的"自然"则应理解为"事物本身的样子或规律"。而追求"自然之道"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有了"自然"的理念,才有了"无为"的基础,才会有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郭店竹简《唐虞之道》所记虞舜父亲的名字为"■寞"。学者已指出,第一字应释为"■",从"瓜"得声,读为"瞽"。第二字一般释为"寞",分析为从"宀"、"莫"声,但读为什么意见颇不一致。根据上博竹简《子羔》用作"瞍"的"卉"字从"艸(卉)"得声,本文认为"■寞"字所从之"莫"不是"从日在茻中"的"暮"字初文,而应该分析为从"日"、"艸(茻)"声,读为"瞍"。"寞"即文献中的"瞽瞍",二者为音近通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秦晓华 《江汉考古》2008,(1):117-120
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矢"、"寅"、"黄"三字同源,皆源于"矢"。笔者对《甲骨文合集》中的"矢"、"寅"、"黄"三字作了穷尽式的调查,从分期的角度辨析了三字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黄"字从"大"而非从"矢",与其它二者不存在同源的关系。另外,有学者所言的"寅尹"应该都是"黄尹"的误释。  相似文献   

19.
周星 《民俗研究》2015,(3):5-24
以汉语、汉字为主要媒介的汉文化,对于"人"的成长过程,经常使用从"生"到"熟"的隐喻性表述。通过详细梳理汉文化对"人"的"生"与"熟"这两种不同状态的描述,指出了汉文化对处在"生"与"熟"的中间状态,亦即所谓"半生不熟"或"夹生/半熟"状态的"人",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表象。在汉文化对人的"生"-"夹生/半熟"-"熟"等状态的分类中,内涵着汉文化的秩序及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论文主要利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马华文报刊有关"女招待"的报道,梳理这一时期"女招待"职业的兴衰与殖民地政治经济及与政府限制措施的关系,探讨其如何被"色情化"和"污名化"以及"女招待"的困境及其根源。研究显示,新马华人"女招待"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初,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新马经济不景气,为吸引顾客,咖啡馆、茶馆等服务行业竞相雇用"女招待"。二是殖民地政府禁娼,一些娼妓转向咖啡馆、茶馆充当"女招待"谋生。"女招待"的职业定位是以女性魅力招徕生意,从一开始就被"色情化"了。"色情化"的结果,导致这一职业的"污名化",女招待要承担"伤风败俗""诱人堕落""祸水"的污名,成为殖民地政府限制和禁止的对象。当局的出发点是道德、禁娼和治安,而不是"女招待"的权益,也不将"女招待"视为正当职业,于是,不是"色情化"主要推动者的"女招待"承担了最大的"污名",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