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石葬具是唐代棺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石葬具以石椁和石棺床为主,二者都在北朝开始出现,经隋代的发展,唐初开始成为皇亲贵胄的重要葬具。房形石椁使用者等级高于仅使用石棺床者,不同形制、尺寸、纹饰和精美程度的房形石椁也体现墓主的身份差异。房形石椁在安史之乱后消亡,仅石棺床依然流行,是政治动荡、经济凋敝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棺椁葬具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张占民先生《秦始皇陵地宫探秘》一文,很受启发,文中对秦始皇棺椁葬具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对《史记·秦始皇本纪》“下铜而致椁”和《水经注》“销椁取铜”的记载进行了新的释解。笔者认为对秦始皇棺椁葬具问题还是有商榷和论证的必要,草成此文,求教于方家。 棺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实证。商周时期的国君或奴隶主贵族的墓中,都发现有棺有椁,且随葬品丰富。商王的陵墓从形制到规格上都大得多,称为“亚字形墓”。但在一些平民和奴隶的  相似文献   

3.
中原地区发现的西汉原始青瓷,主要集中分布在今洛阳、南阳、郑州和商丘等地,种类有壶、瓿、罐和盒,数量共计100件,壶的数量最多且类型丰富。西汉原始青瓷可能主要用作随葬品,墓主没有专属的社会阶层,主要流通于经济发达、水运交通便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1975年11月,巴林右旗幸福之路公社包冷大队的牧民,在开挖灌渠时发现一批金银葬具。经当地行政干部及时搜集,多数文物得到保存。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所辖北五旗县正中部。文物出土地点在草原水库西北约2.5公里,古鲁满汉车店门前路南小山包西南约20米处。据当事人反映,挖渠时,从地表至渠底未见砖、瓦、石,这批葬具发现于灌渠南帮下距地表1.2米处。放置情况  相似文献   

5.
从1956年丹徒烟墩山土墩墓的发掘开始,国内的考古工作者即对土墩墓做了大量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而此次宁常、镇溧高速公路土墩墓的发掘,使我们对土墩墓的形成过程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一般来说,一座土墩墓的形成要经过选址、铺垫基础、埋墓、封土等几个重要程序。在丘陵山地,土墩墓一般建在山脊和高岗之上;在平原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葬具的装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卫红 《文博》2000,(5):17-21
生老病死是人们历来所不能回避的现实。《说文》:“人归为鬼”,鬼假借归音,体现了古人将“死”等同于“归回原处”的灵魂观念。这种观念指导生者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原则处理故去的亲人,也就出现了象征另外一个世界的起居处所──葬具。《说文·木部》“棺,关也,所以掩尸。”葬具的质地一般以木棺为主,也有石棺、瓮棺和少量的金属棺;棺外的套棺为椁。随着这些葬具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在使用上逐步制度化,而其制作也日趋复杂讲究,葬具的外表装饰受到重视,这种做法其实是和地上居室建筑遥相呼应的。装饰的方法也同地上…  相似文献   

7.
仪陇馆藏瓮棺葬具浅析王永平瓮棺葬式一般认为可能为某种原因死亡或夭折所采用的一种特殊葬式①,本文仅就仪陇县文物管理所馆藏瓮棺葬具陶瓮作一简介和浅析。瓮棺葬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墓地看来,虽大多为土坑墓,但有三分之一是瓮棺葬。姜寨遗址先后发现墓...  相似文献   

8.
本文全面梳理了唐墓中出土的木质葬具,在此基础上考察其装殓形式、形制、尺寸、制作、装饰等问题,并结合文献材料,探讨唐代木质葬具的官方和民间来源。  相似文献   

9.
许卫红  刘群 《文博》2002,(2):22-28
葬具是生者为故去亲人建造的另一世界的居所。随着丧葬意识的逐渐完善,葬具的制作日益复杂讲究,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葬具表面作出各种修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这些修饰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表面涂抹装饰颜色,即翰绘;一是用织物加以覆盖,为荒帏;三是在表面附加饰品。  相似文献   

10.
<正>明代周懿王墓位于郑州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西,由寝园建筑、主墓、祔葬墓等组成。周懿王墓和部分祔葬墓出土少量木质棺椁残片,我们从M70(周懿王及王妃王氏合葬墓)取到2件棺木和1件椁木,从M102(周懿王夫人王氏墓)、M104、M105和M115各取到1件棺木残片样品,共7件木材样品,目的是通过木材鉴定和对其有机成分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明代高等级葬具在用材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媛 《文史月刊》2012,(Z3):1-2
悬棺葬,系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形式,它不入土,不入水,而是把棺木置于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是与弃尸、鸟兽葬、火葬、土葬等不同的一种奇特葬俗,成为所谓"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南地区的"人"字顶木构葬具主要见于两周秦汉时期的大、中型土墩墓和大型竖穴土坑墓内。通过对这类葬具进行类型学分析,可知其起源与宁镇地区土墩墓中类似形态的墓下建筑遗存有关,而后由宁镇地区向环太湖、杭州湾及其以南地区传播,直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葬具结构从早期主要使用基槽配合柱洞构建,演变为使用石构基础构建,再到全部使用枋木构建。"人"字顶木构葬具是带有等级特征的越族葬具形制,其社会学含义应为房屋,与精英阶层"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3.
许卫红 《文博》2003,(2):49-56
髹漆葬棺是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漆器,其表面的装饰风格较一般漆器更严谨讲究,内涵寓意更侧重强调古人灵魂观念等方面的丧葬思想。四叶蒂形金属装饰片或图案(图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定居的原始部族中,猪的饲养与农业的发展是并存的。猪在远古以至现代人类的经济生活中具有特定的意义。不仅如此,在那原始混沌的人类理性记忆之中,猪还具有着一种"神圣"的意义。这种对于猪的"神圣"观念一直嬗递了几千年,直至近代的某些民族中,依然存在着。本文试图依据原始文化遗存,主要对新石器时代葬猪的宗教意义进行初步探讨,也许有助于原始宗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河是人类文明的摇蓝,也是舟船的故乡。数百万年以前,人类的远祖走出森林,开始营地栖生活以后,大河流域便留下了他们艰难的足迹。人类对水的依存是与生俱来的,同水的搏斗却是在这时才真正开始了,舟船的发明便是人类与水争斗的一项重要硕  相似文献   

16.
张桢 《文博》2010,(3):38-45
目前发现的来华胡人的石质葬具共有9件,其中有8件都与粟特人有关。这些石葬具的年代集中在北朝至隋唐时期,此时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期。这些特殊的石质葬具又被称为围屏石塌、石堂、石坟。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在表现都可看出,它们在具有明显的异域文化特征的同时,又可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文章重点放在图像中大量反映粟特酒文化的场景,着重讨论酒在这些胡人的日常生活、政治活动、宗教信仰中所体现的重要意义。与之伴随出现的音乐、舞蹈的因素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葬象     
8月2日,印度Gauhati,一名男子将盐巴撒在一只死去雄性亚洲象身上以防止病菌扩散,准备进行埋葬。这只大象在距离Gauhati市东约50公里处被一列火车撞死,当地村民集体为其下葬。  相似文献   

18.
葬魂     
我,要埋葬自己的魂。寻一份山清水秀,觅一方恬静闲适,给我的魂,一个皈依。  相似文献   

19.
中原地区禁忌种种徐琳看过鲁迅《祝福》的人,可能还记得有这样一段描写:"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存在毁尸葬、毁器葬与焚物葬三种葬俗葬仪,它们表现为在文化形态上的多样性,文化内涵上的复杂性与神秘性.这些葬俗具有世界性,表现了古代人类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与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