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头山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文化内涵丰富,但知名度不高。为探究制约城头山遗址旅游发展的原因,充分释放其旅游价值,本文在简要阐述城头山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城头山遗址开发利用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对文旅融合视角下城头山遗址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城头山遗址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头山遗址发现至今备受关注,研究者以往多用类型学和环境考古的方法对遗址进行研究。为了揭示城头山遗址两千余年发展历程中的人地关系演变,本研究通过采用定量考古方法,对城头山遗址发现的房址柱洞进行统计描述和一元方差分析。结合环境考古研究成果,发现城头山遗址的柱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示出直径大小变化的趋势。这一趋势有可能反映了城头山遗址聚落人口的持续增加与急剧减少都会影响到树材生长周期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鑫 《东南文化》2008,(1):30-36
运用赛维斯理论中的一个酋邦兴起模式,详细解剖了位于澧阳平原的城头山城址及其所属聚落群,认为城头山城址作为当地的经济交换中心,其形成标志着中国早期雏形城市的产生。这种由经济交换中心进而发展成为早期城市的模式是中国早期城市起源的典型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1979年湖南省文物普查时,澧县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城头山遗址。1991年至2011年,由湖南省考古所主持,澧县进行了1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9000平方米,先后出土有古城遗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坛,灌溉设施完备的水稻田等大批珍贵文物。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代表了长  相似文献   

5.
城头山城墙、壕沟的营造及其所反映的聚落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澧阳平原的城头山史前古城,是距今6100多年前在一处平原低岗的东头筑造起来的,城头山聚落的原生地貌是一处西南——东北走向的小丘岗。澹水支流鞭子河从岗地西南逶迤而来,绕向岗东,并继续向东南方向流去,汇入澹水。澹水东去十来公里后南拐,最后汇入澧水。  相似文献   

6.
临蟑古城,虽历经1600余年的风雨浸淫,至今仍巍然屹立在武汉市蔡甸区的城头山上,仿佛一位博学老人向世人赓续讲述着千百年来楚地风云际会、金戈铁马的历史故事。城头山,位于蔡甸区蔡甸街东二华里处,古时称临蟑山。因其北濒汉江,江水经年冲撞洗刷,北部悬崖峭壁,乱石穿空,气势巍峨磅礴,犹如直立的屏障扼守在汉江南侧,故而得名临蟑山;又因其南倚临蟑城,放西晋以后又俗称城头山至今。1983年临蟑古城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水径》云:“晋永嘉六年(公元313年),以陶侃为荆州刺史领饨阳,屯兵临蟑山,是为江夏…  相似文献   

7.
城头山遗址作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因发现屈家岭文化城址和大溪文化城墙及汤家岗文化水稻田而著名,号称"中国第一城"。城头山地区文明为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原生型文明。作为早期邦国文明,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经历了农耕聚落—中心聚落—邦国三个阶段。城市(包括礼仪建筑)、文字、服饰(包括玉佩饰)是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的要素和形成的标准。城头山地区文明向成熟文明发展最后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城头山地区邦国文明的产生是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一种模式,在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中国早期文明经历了一个小国寡民式的邦国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8.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全国各地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研学旅行健康有序地发展。研学基地及相关机构研发的研学课程为研学旅行开展提供根本保障。本文对常德市城头山研学基地进行调研,结合城头山稻作文化底蕴,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设计出自然生态类研学课程。该研学课程的开发为城头山研学旅行提供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实施方案,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特色研学课程。稻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赋有地域特色,且课程内容丰富全面,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侏儒山是江汉平原通往武汉市的要道.自宜昌、荆沙而入武汉,必经侏儒山之群山关隘.它周围山峦起伏,以军山头为制高点可瞰视东西南北.城头山、捉马山、东至山、西子山、皂角山、土茧山、横山,均山势险峻,可构筑工事.东南泛区芦苇丛生可隐蔽千军万马,泛区河道贯穿长江、东荆河、侏儒河、索子长河而抵武汉.境内六海塞、黄菱塞、金鸡塞、马泗塞等许多河湖港汊,水陆交织,绿荷林立,易守难攻,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0.
何努 《南方文物》2024,(1):1-13
<正>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址,作为澧阳平原大溪文化的一处极为重要的中心聚落,其田野考古工作连续进行了十二年,发掘面积6064平方米,确认有四次筑城,城内文化堆积经历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四个时期。城墙实测的结果是外垣直径南北315米、东西325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1)。城头山遗址发掘成果,  相似文献   

11.
城头山遗址位于湖南澧县,地处华中地区澧阳平原,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6500~4000年)聚落考古的大型古遗址,具有2500年延续使用期,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遗址,属中国文明起源史上的重要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2.
赵亚锋 《考古》2015,(3):20-34,2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头山遗址地表现存城墙和护城河的考古工作,确认了屈家文化时期城墙的北部豁口,遗址西部和西北部城墙外伸向护城河中的凸台,以及遗址西部、北部两条通过护城河的陆地通道,探明了遗址西部至东北部屈家岭文化时期护城河生土河床的起伏,揭示出开挖护城河、筑城时的取土作业区遗迹。  相似文献   

13.
史上传黄帝建都河南新郑,炎帝建都与否,争论不息。其实,南方文明的肇始者就是炎帝。神农氏炎帝在南方形成了强大的部落,以更好的生存为第一目的,发展农耕,融合民族,创立八卦,建立帝都。这帝都就是1991年湖南考古发掘出来的城头山。  相似文献   

14.
史前文化     
《南方文物》2007,(2):49-50
本期刊发的三篇湖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文章(贺刚《高庙文化及其对外传播与影响》;尹检顺《汤家岗文化初论》;郭伟民《城头山城墙、壕沟的营造及其所反映的聚落变迁》)。均出自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线研究人员的手笔,论题也都涉及的是他们各自长期从事、领队发掘并有深入研究的领域,因此不仅在文章中披露了一些尚未发表的最新资料,而且还具有前缘性的深度探讨,相信会引起不小的反响。  相似文献   

15.
李海灵 《旅游纵览》2023,(13):32-34
沉浸式体验可助力文旅消费升级,深度挖掘与利用现有的可沉浸文旅资源成为中小城市在网红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本文以常德市桃花源景区旅游演艺为研究对象,运用ROST CM 6分析软件,对多个旅游网站上游客的点评文字进行内容挖掘。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桃花源景区发展沉浸式演艺项目的思路和策略,进而建议常德市基于文旅资源的类型,从桃花源景区沉浸式旅游演艺开发入手,结合“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农耕文化名片,逐步打造成为沉浸式文旅目的地。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的城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先秦至两汉的中国古代社会 ,城市构成为人类文明活动的主要基盘。以这一时期的都城为中心的大城市的研究 ,近数十年来成果颇丰 1。而被视为封建王朝地方统治据点的众多郡县城市的构造尚未完全解明。本稿尝试着利用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考古发掘资料 ,并与有限的文献史料相结合 ,通过对构成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要素——城郭的研究 ,尽可能地描绘出包括郡县城市在内的汉帝国城市的全景图。自中国古代城市产生之日起 ,城郭即作为其重要标志而存在。从文献记载的“黄帝筑邑 ,造五城”2 、“鲧作城郭”3到考古发现的长江流域的城头山 4 、石家河 5和…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文物》2021,(4):30-42
屈家岭下层文化是以屈家岭第二次发掘的下层遗存及同类遗存为代表的文化,以鼎、簋、曲腹杯为核心器物组合。屈家岭下层文化分为四期,地区类型可分为汉东平原的屈家岭类型、鄂东南的放鹰台类型和澧阳平原及峡江地区的城头山类型。屈家岭下层文化形成后,向北、东南都有少量渗透,主要是向西、西南大规模扩张,与大溪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其一、二期时占据了汉西平原东部、澧阳平原及沅江中上游,大溪文化退出这些地区,收缩到汉西平原西部至三峡库区,完成了早、晚期转变。屈家岭下层文化三、四期时继续向西深入到三峡库区,大溪文化最终瓦解。  相似文献   

18.
南昌城头的枪声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燃遍长城内外,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使人民武装百炼成钢。抗倭寇、胜蒋匪,红旗插遍了全中国。如今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又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但解放军军旗的诞生所经历的一番曲折历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9.
张潮 《文史天地》2001,(6):36-37
十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而已,然而在1644—1661年,即清顺治元年至顺治十七年,遵义正处于明清交替的非常时期,其间明军、清军、农民军几方的反复争夺,使遵义城数易其主,城头频频变换大王旗,风云激荡,惊心动魄,留下些许沉重的历史思索。  相似文献   

20.
杨小佛 《纵横》2010,(9):45-49
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易帜,一时间“城头变换大王旗”。然而,就在人们熟知的大豪强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之际,仍有很多至今鲜为人知的志士仁人,为了免除内战纷扰,缔造共和,奔走呼号。而当时寓居上海的政治活动家赵凤昌可以说是其中翘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