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以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中国大陆的专业技术新移民为个案,通过问卷形式,从双语能力、认同类型、文化保持与文化适应、跨国活动和跨国倾向等方面对受访的华人群体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梳理分析,得出三点结论:一是大部分受访者具有较强的中英双语能力,这既是其高度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基础,也是其较强文化适应程度的表现;二是在受访的华人群体中,规律性、经常性的跨国活动并不明显,但其跨国认同度较高;三是在受访的华人群体中,跨国认同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结合体,它既包括以中国人的族裔认同为主、美国人的国家认同为次的双重认同,也包括混杂性的中美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移民史和亚裔美国人史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且著述颇丰的令狐萍教授,最近又出版了一本新著——《1870年以来的芝加哥华人:种族、跨国移民与社区》(Chinese Chicago:Race,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d Community since 187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2年)。该书不仅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最完整地介绍分析芝加哥华人移民史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运用华文报刊与华人社团会讯的报道与记录,论文探讨新世纪以来由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推动的华人文化发展状况。研究显示,宗乡社团在现有教育体制外推动展开与中华语言文化相关的活动,为保留与传承中华语言文化而艰难奋斗;华人宗乡社团关注方言文化的重振问题,以唤起宗乡社群的历史记忆并增强社团的内在凝聚力;透过同庆华人传统节日与不同种族同台表演歌舞等形式,华族与非华族进行文化交流。新加坡华人文化在重振进程中所显示的跨种族、跨国界的发展趋向,强化了华人文化对于新加坡多元种族国家文化建构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为新加坡华人文化的未来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4.
20 0 5年 1月 7日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邀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亚洲研究系朱梅 (MetteThun)博士发表题为“华侨华人在丹麦的移民历史和生活情况”的演讲 ,分析和报告华侨华人在丹麦的生活现状、人口概况、移民历史以及丹麦华侨华人在当地的经济活动和发展趋势等。朱博士指出 ,学者们通常强调中华文化是东南亚华侨华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华侨华人特有的勤劳、朴素与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他们在海外赖以谋生和发展的基本信念 ;正是因为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 ,华侨华人很容易适应国外的新环境 ,在工作方面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论文通过中英文原始资料,追述了芝加哥唐人街历史,论证了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芝加哥华人社区在跨国移民与商业网络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芝加哥所拥有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的优越地理位置让城中的华人杂货业得以扩大生意范围;芝加哥的国际化氛围还培养了中餐精致饮食文化的先驱;城内的华人洗衣业也成为美国中西部城镇洗衣业的典范。这些特征都表明了芝加哥城内的华埠社区是美国中西部地区跨国移民与商贸中心的一个重要枢纽。华人企业家们不仅仅为他们个人商业的成功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美国中西部地区华人社区及家乡父老的集体生存、发展与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费晟  毕以迪 《历史研究》2020,(1):191-208
环境史学界习惯将近代南太平洋地区生态与文化的变化解释为创造"新欧洲"的结果,其主要叙事线索为西方殖民主义与本土经验的互动。然而,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也建立并维持了紧密联系。在以海上贸易为基础的交通网络建立后,华人移民劳工和其后兴起的华人资本都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南太平洋地区农牧矿复合生态的形成。近代华人对南太平洋地区生态及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由海及陆、由间接到直接、由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的扩大过程。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因素在近代全球生态重塑中的重要影响,更启示学界应该深入发掘中国在全球化尤其是太平洋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历史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是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术界的一种移民理论,它多出现于对全球化背景下移民超越民族国家疆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研究讨论中。近年来,不少学者也将跨国主义运用于华侨华人研究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跨国主义,更好地运用跨国主义理论推进华侨华人研究,2007年9月24日,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丘立本研究员、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李明欢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吴前进研究员及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潮龙起副教授,与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中国侨联三楼…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中国传统法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排华法案》出台的原因及影响以及华人由加拿大、墨西哥越境美国现象的分析,阐述了华人越境入美的主观因素。认为美国《排华法案》时期的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的守候者,中国传统法文化也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面对《排华法案》这一仅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时,在"理、情、法"权衡之后,很多华人冒着生命风险,付出更大代价做出越境行为,既是被逼无奈之举,也是追求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正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196 5年是美国华人发展历史的分水岭。美国政府于该年修改移民法 ,承认种族移民机会平等。此后华人移民源源不断涌入美国 ,成为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移民群体。随着华人社会规模迅速扩大以及经济和专业实力的激增 ,美国华人开始积极参选参政 ,争取与其社会地位相当的政治权利。从移民到选民 ,是美国华人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的过程。假以时日 ,随着华人移民数量进一步激增 ,华人选民的政治影响力将有望接近美国犹太裔选民。  相似文献   

10.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版,44.7万字,89元《历史三调》既是一部史学论著,也是一部史学理论、历史哲学著作。作者以义和团运动为载体,阐发自己对于历史事实、历史的亲历者、历史书写和历史的神话化等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理论概括。作者通过"义和团"这一典型案例,探讨了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历史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研究、叙述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  相似文献   

11.
论文评述了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世宝在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认为他在华人新移民、华人社团、移民的外国文凭认证、文化多元化与高等及成人教育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其中在华人新移民研究方面有两项理论创新:在华人新移民融合研究方面提出了"三重玻璃效应"理论;在华人新移民回流研究方面运用了"双重离散"理论。  相似文献   

12.
正由美籍韩裔学者朴尹正撰写的《荣誉至上:南非华人身份认同研究》一书,于2004年9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以作者博士论文为基础,立足于在南非田野调查和第一手资料,以认同为主线,考察南非华人的社会认同——种族、族群、文化和国家认同问题,并借此追溯新一代华人移民的认同轨迹。在种族差异和分裂的南非,微小族裔群体的认同建构充满了挑战,使得华裔南非人的认同建构复杂化。本书试图揭示华人如何应对认同建构带来的挑战,探讨他们如何与主体族群黑人和手  相似文献   

13.
春节是传承华人身份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情感纽带。论文指出,自1896年起,作为华人民族性的重要表征,庆祝春节已成为纽芬兰华人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当地社区所关注。在庆祝春节过程中,纽芬兰华人不断重新认识、理解和定义自我的族群身份,通过各种文化实践,应对和适应变化中的北美社会和历史语境,创造性地将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所处地方社会的现实经验进行改造和融合,构建了既尊重传统又反映现实的属于主体自身的文化意识和身份认同。论文认为,族群记忆与地方性知识的交互融合所形成新的文化样态,是建构跨越种族、民族和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石,为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族裔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世纪初,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居民开始移居暹罗。到20世纪初,华人移居暹罗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历史上华人向暹罗移民的高潮。不少华人与暹罗妇女通婚,定居于此,并遵从暹罗的习俗、文化,逐渐被暹罗人同化。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以三部华人题材的德语故事片为样本,分析了三部影片的内容及其与德媒涉华报道之关联、三部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德国人关于华人和中国的刻板印象。分析显示,影片都设定有与其主题相应的、关于中国和华人群体的总体性认识框架,在该框架下影片将德国社会关于中国和华人的各种具体认知融合在一起,这些框架包括中国经济崛起框架、对华政治偏见框架、华人非法移民框架等。华人题材的德语影片对于中国形象和华人形象的建构,一方面与德国媒体涉华报道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另一方面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华人题材电影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直到20世纪中叶,在英华人数量并不很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威尔士的华人移民倍受歧视,尤其是新闻媒体在报导华人时有一种妖魔化倾向,华人成为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英国人夹杂着种族偏见的一种心理渲泄对象.本文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此进行了充分论证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华人历史学会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亚裔系主办的“榕华风貌:美国华人发展研讨会”于2005年10月6-9日在旧金山举行。与会代表250多人,出席会议的总人数超过700人,会议规模盛大,堪称空前。这次盛会主要有以下特点:1·多方参与。除了主办单位之外,参与会议的学术机构有天使岛移民拘留所纪念基金会、华美博物馆、芝加哥华埠博物馆基金会、中华历史文物协会、芝城华人历史学会、火奴鲁鲁华埠历史学会、夏威夷华人历史研究中心、北加州华美博物馆、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萨克拉门托历史学会、美洲华人博物馆、纽英伦华人历史学会、圣地牙哥中…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2月7—9日,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华侨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移民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比较、借鉴与前瞻:国际移民书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五邑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泰国、新加坡、日本、英国及中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30余人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讨。(一)华人移民书信研究尤为关注其文化价值及海外华人与祖籍国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论文分析阐述了阿根廷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以及中国人移民阿根廷的历史及特征。阿根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移民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自由开放时期、相对趋严时期和相对包容时期。阿根廷移民政策的历史演变呈现出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开放与限制相补充、宽容与歧视相交织的特征。阿根廷移民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移民的移民人数、移民来源地、移民方式和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等层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根廷已成为中国移民的新兴移居国。中国移民成为阿根廷的第四大外来移民群体;中国移民的来源地、在阿根廷的区域分布和行业分布均出现相对集中的特点。近年来,阿根廷华侨华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也开始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如参与当地公益事业、与当地人组建家庭、参政议政等等。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名古屋个案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在住中国人的出生地、社会阶层、数量变化和职业结构等方面的实地考察,解析了近年来日本中国新移民的人口迁移主要因素、人口变化趋势、要因以及职业分布特征。论文认为就业机会、居住环境、地域国际化政策是中国新移民迁入名古屋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中日关系的波动和恶化,是中国人口增加率呈现迟缓趋势的主要因素;在日本"构建多文化共生社会"的新政策背景下,华侨华人社会迎来了崭新时代。新华侨适应主流社会的方式和形态与老华侨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