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梦 《神州》2008,(10):34-41
"神舟五号"揭开载人航天序幕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是一次英雄的出征。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内等待着。再过30分钟,他将从这里  相似文献   

2.
遨游苍穹     
卢成 《文史月刊》2005,(11):1-1
金秋十月,喜事连连,硕果累累。就在全国人民欢度国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传来了我国神舟六号圆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喜讯。  相似文献   

3.
2004年2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时,全场掌声雷动。这一殊荣,王永志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没有进入太空之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迷茫的宇宙。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万户升天的故事,历代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探索宇宙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纵横》2013,(11):11-15
1970年,苏联、美国处于冷战时期,争相搞载人航天工程。1971年4月,我国也将载人工程的研发提上了日程,称作714工程。但当时载人航天技术久攻不下,大家也有争论——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国家到底该不该花这么多钱去作这项研究?  相似文献   

6.
梁元东 《百年潮》2014,(1):71-72
正"神舟号"并非中国的第一个载人航天飞船工程,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就有了第一个载人飞船计划"曙光号"。美国和苏联已经遥遥领先,中国的最高层要求技术人员在三年时间内把航天员送上天,但种种原因让这个计划最终被叫停。不能只上一个人,应该上一个排苏联的加加林上天走了一遭,对于中国,是强烈的刺激。1964年,中国把苦日子熬了过去,不再会揭不开锅饿死人了。这时,国民经济的调整已  相似文献   

7.
宋守山 《神州》2008,(10):58-59
他29岁时被评上高级职称,34岁时被任命为航天发射中心测试站的总工程师。他以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场的技术负责人的身份,亲自参与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现场的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2008,(11):5-9
透过云层的斜阳点染戈壁黄昏,载人航天发射场一派忙景象。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发射倒计时。  相似文献   

9.
正上世纪90年代末,一辆宽大、稳重、可坐7人,却又不失轿车流线外形的"MPV"行驶在路上,给国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十几年后,它以超过45%的市场份额表现,几乎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它是"别克商务车",更懂点的,还能喊出它的车名"GL8"。而这十几年间,同样被国人所熟知的,还有GL8在中国开创的这一车型类别MPV所代表的舒适、宽敞和安全。正由于有别于传统轿车和面包车的优势所在,别克GL8从一开始就成为国内公商务用车的重要选项,并用它宽大的座椅记录下了这十多年来中国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的一幕幕。  相似文献   

10.
彭继超 《华夏地理》2007,(10):64-65
从火药发明到民间工匠万户的“飞天”壮举,中国人一直怀着探索九霄的梦想。然而当前苏联1957年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之际,中国刚刚开始仿造近程导弹,更谈不上运载火箭。但当时的领导人毛泽东已经认识到:“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60年2月19日,中国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燃料推进探空火箭,飞行了8公里。就是从这个8公里开始,中国人迈开了太空探索的第一步。从设计火箭到发射卫星,再到载人航天,中国从无到有,历尽艰辛,终于在40多年后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利民 《世界》2003,(4):4-7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0月17日,随着“神舟”六号的顺利返回,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教授胡修林研究的“飞船GPS信息的解调与处理设备”再一次显示了它的作用。从1994年开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胡修林已与“神舟”载人航天工程结下了 10年的情结。  相似文献   

13.
太空漫步     
《山茶》2010,(6):I0008-I0013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报道航天活动由来已久。从1935年资助首次探索同温层的“探险者”号氢气球到1956年完成测绘北半球夜空的“帕洛玛山天空观测计划”,再到60年代紧随美国太空计划的步伐,登载一系列与载人航天相关的文章。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参与、记录着人类探索天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章易 《文史博览》2005,(10):29-32
2004年2月20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王永志,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和奖金。这是500万科技大奖设立以来,首次授予航天界。今年72岁的王永志院士40多年来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2005,(2):21-27
中华民族是人类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民族。这个梦想,在嫦娥奔月的神话里,在敦煌飞天的壁画中,在万户升天的奇思妙想里,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6.
17.
余玮 《神州》2008,(10):60-65
随着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想的日子越来越近,袁家军时时想起自己当初的誓言:"这辈子只要能把飞船这一件事情做好,就算没有白活。"  相似文献   

18.
19.
2003年10月15日早晨,中国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空晴朗,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天蓝色的发射塔架,在大漠中冉冉升起的朝阳照耀下,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20.
占康 《名人传记》2022,(8):12-16
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接见基层军队人大代表,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也在其列。“你可是巾相英雄啊,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代表,现在还成了中国妇女的‘形象大使'!”习主席称赞道。“我们幸运地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代,我们一定会将祖国的荣誉写满太空!”刘洋回答。间隔十年,刘洋先后执行“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从突破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到建造空间站,正好是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里“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关键节点。刘洋踩着时代的鼓点前进,这份幸运既来自伟大的时代,更来自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奋力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