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秦陵布局这个问题是杨宽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受到这个启发,一九八二年十月,我写了《秦陵布局与兵马俑坑》一文,本意在求教于学界方家。现在,把这篇文章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谈三个方面:一、秦俑坑产生的时代,二、秦俑坑的性质,三、秦陵布局中的秦俑坑。一、兵马俑产生于秦始皇时期兵马俑坑是什么时候制作的?一九八三年,有人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尽管秦始皇兵马俑消息传遍了世界,流行了很多年,然  相似文献   

2.
秦俑二号坑土壤干缩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土壤胀缩作科学研究,监测数据对比,运用土壤干缩特征理论,构建了秦俑二号坑土壤干缩特征曲线,结果发现秦俑二号坑干燥进程较为迅速,2000年以前二号坑干燥化尚未对彩绘陶器造成威胁和侵害,但近年来土壤含水量已由挖掘初期的15%~20%,降低到目前的2%~8%,对坑下文物表面彩绘构成威胁。通过补充土壤水份等办法可以减缓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3.
朱学文  赵昆 《文博》2009,(6):45-50
本文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彩绘秦俑考古发掘的阐述,进一步论证了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明晰了彩绘秦俑产生的历史条件、彩绘秦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彩绘秦俑出土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对研究秦俑、秦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4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喜事重重。3月,是秦俑发现20周年;10月1日,是秦俑博物馆开馆15周年;10月中旬又添一喜──秦俑2号坑发掘现场对外开放。发掘仅七个半月即开放迎宾10月14日上午,在新近建成的秦俑2号坑保护陈列大厅东门外广场,一个将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的盛大仪式,世所瞩目的秦俑2号坑发掘现场对外开放典礼举行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从北京专程前来为开放仪式剪彩。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和陕西省、西安市负责人以及各界人士千余人,满怀喜悦地出席了开放盛典。2…  相似文献   

5.
秦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8月16日至8月20日在陕西省临潼县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继前三次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后的又一次关于秦俑与秦文化研究的盛会.它是纪念发现秦俑坑20周年、秦俑博物  相似文献   

6.
论文存目     
作者党士学张文立徐人伯王芸何正磺张志军备注《文博》1989年第5期《文博》1989年第5期《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90年第1期《文博》1989年第5期陆晓延党士学张仲立张自修《文博》1989年第5期林剑鸣《文博》1989’年第4期王关成《文博》1989年第5期袁仲一《文博》1989年第5期冯声麒李永欣冯声麒何兴龙唐良贵王望生冯声麒郑宏剑唐良贵何兴龙冯声麒李永欣 论文题目四号坑是未建成之俑坑说质疑秦陵博琼与秦汉博戏荞风论秦俑试论秦俑美秦俑披言浅谈秦俑文物的保护问题秦内史行政区划也谈秦俑坑的洗劫和焚毁从民俗论秦俑二题秦俑效应和秦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中,对秦俑彩绘质地作了这样的描述:“经化验颜色都是矿物质,颜色的调合剂为明胶”。在王学理《秦待卫甲俑的服饰与绘彩》、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及单(日韦)《秦兵马俑彩绘成份初探》等文中,均称秦俑所用彩绘属矿物质,与发掘报告不同之处是说彩绘涂在一层褐色胶层上。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三号坑彩绘的保护工作,亲眼目睹了秦俑初出土时的彩绘现状,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试验后,觉得上述报告  相似文献   

8.
朱学文 《文博》2010,(4):27-30
1999年,秦俑二号坑出土了一尊非常罕见的绿面俑,这尊陶俑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争议。本文在考究其他学术观点的基础上,从秦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这一性质来探讨绿面俑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号陪葬坑出土彩绘陶俑的服装(上衣、下裳)颜色进行统计分析,着重寻找一号坑已出土秦俑服装上衣、下裳颜色搭配规律,通过五行用色构图理念分析秦俑用色规律,发现秦俑的用色规律与五色搭配规律不符,并进一步探讨秦俑服装颜色搭配的可能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秦俑三号坑自发掘以来,一直被作为秦俑军阵的指挥机构,即古之军幕。笔者推考再三,觉得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似是定为军祭的社宗,根据更充分一些,兹不藏拙,一陈管见,就教大家同仁。一、关于秦俑三号坑即古之军幕的几点质疑秦俑三号俑坑是与一、二号俑坑有着明显区别的陪葬俑坑。它面积小,形制特殊,坑内武士相向夹道式排列,与战斗队形判然有别,又出有礼仪性兵器铜殳,显然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在秦俑博物馆和陕西省博物馆,各陈列着一件似钟似铃的铜器(见图一),该器物出土于秦俑一号坑,《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①将此铜器定名为"甫钟",简报说:"甫钟2件,形状相同。分别出土在两辆兵车附近。甫长10厘  相似文献   

12.
原大秦俑制作的考察与研究●刘占成自秦兵马俑发现以来,对这批雕塑群体制作工艺的研究,已有很多论述①,特别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对秦兵马俑的制作做了详细记述②。近期,笔者观察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复制工厂技工冯朝北仿制秦俑的过程,得到一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薄荷醇作为新型的考古发掘现场临时固型提取材料,已经在秦俑一号坑的考古工地上得到了成功应用,但是关于薄荷醇实施提取的安全性能评估还需要深入研究。本实验开展了薄荷醇在秦俑一号坑考古发掘现场的遗迹(土壤和彩绘漆皮)上的实验室性能评估;采用压汞法研究了薄荷醇处理前后秦俑土颗粒的孔隙结构变化;采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考察了薄荷醇施加并挥发过程中秦俑土和彩绘漆皮的显微结构变化;采用GC-MS分析了薄荷醇的残留;对薄荷醇挥发过程中在文物遗迹基底上的再结晶现象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薄荷醇提取遗迹后不会破坏秦俑土的物理结构,彩绘漆皮形貌完好,作为考古发掘现场遗迹提取材料,薄荷醇在出土秦俑彩绘遗迹上使用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秦俑足踏板再认识王望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脚下均设有足踏板。秦俑体型高大,重量最高达245.25公斤①,靠两脚那么小的面积直立,显然有重心不稳之虞。现有这种比双足扩大了数倍的足踏板的设计,数千件陶俑才得以稳固地站立在涌坑中。足踏板形似方砖,陶质...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掘,为研究秦人服饰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我有幸利用发掘之机对秦俑及其服饰进行较详细的观察,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兹就秦俑服饰的民族特色及其服制提一些看法,求教于方家同仁。一、秦俑服饰的民族特点分析秦俑服饰与咸阳杨家湾及徐州狮子山汉兵俑服饰相比较,有相同之处,亦有差异:相同之处是其外面的长襦皆为右衽,皆着三重衣服;不同之处是秦俑长襦比后二者都短,秦俑长襦都短至膝以上,后二者都长达膝以下。秦俑之冠有明显不同的四式,后二  相似文献   

16.
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三号坑西150米处发现一座古墓.对这座古墓的性质,当时的发现者谨慎地作了一些推断:我们在三号坑之西约150米处,发现一秦代大型墓葬.墓室平面近300平方米.此墓是否和三个兵马俑坑同为一组?墓主人是否即三号坑的指挥者?这些还有待于以后的发掘予以验证.从此,这个古墓便引动了一些人想问个究竟.但是,苦于“文献之不足征”,也苦于考古材料的缺乏,所以大家只是议论而已,从未见有人秉笔直书,论其性质.近来,见到一篇《秦俑三号坑西侧古墓墓主推论》一文,推论该墓墓主是扶苏,文曰:  相似文献   

17.
1974年,在秦兵马俑一号坑的钻探和试掘中,就发现俑坑内大面积存在着很厚的一层红烧土和木炭,1976年至1977年所进行的秦俑二号坑钻探和试掘中,也发现了同样问题,说明秦俑坑曾遭到过大火的焚烧。关于焚毁的原因,秦俑坑考古队在《临童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中首先提出“秦俑坑有可能是被项羽焚毁”;此后,有人曾提出其焚毁是俑坑内沼气而引起的自燃;  相似文献   

18.
秦俑二号坑在1994年的第一季度经历了很不寂寞的时光.一些大众传媒使用了这样的词句:二号坑被传媒越炒越火,舆论的导向勾动了千万人的心.还有的说:自从本报2月23日首登二号坑即将发掘的消息后,新闻媒介立刻产生了积极反应,各路诸候云集西安.的确,由于新闻传媒的介入,而引起有关秦兵马俑二号坑的“新闻热”.现在时过境迁,我们静心默察,究竟是二号坑炒红了新闻媒体,还是新闻媒体炒火了二号坑.秦俑二号坑这一古代文化与新闻媒体这一现代文化的交汇点在什么地方?新闻热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9.
秦鹿小考     
吕劲松  杨琦 《文博》2013,(6):63-68
秦遗址中鹿屡见不鲜,涉秦文献鹿的内容亦颇多。"指鹿为马"、"秦失其鹿"、"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典故人们耳熟能详。从易忽略鹿的点滴材料入手分析,一些成见可以重新商榷。尤其始皇陵陪葬的动物坑、珍禽异兽坑、秦俑二号坑、秦俑三号内提供了鹿类丰富的资料信息,为认识秦的政治、军事、文化、历史、思想、艺术、工艺等提供了全新视野,从而更加深入、全面了解秦、理解秦。  相似文献   

20.
秦陵铜车马是继兵马俑之后又一重大考古新发现,三十多年来,对于“铜车马坑”的性质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本文根据铜车马的埋藏,以敏锐的目光,指出铜车马的埋藏打破了已经回填了的排水渠,进而通过古代丧葬礼制和陵寝制度的研究,经过学术论证,首次提出了铜车马属于祭品,铜车马坑的性质属于“祭祀坑”的最新观点,见解独到且全新,是学界关于解决铜车马坑性质这一重大的学术问题的首篇论文。并为而后秦汉陵墓“陪葬坑”、“从葬坑”、“祭祀坑”的设置、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这也是笔者把学术研究方向和重点由秦俑研究转移到秦陵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