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丽娟 《东南文化》2005,(6):i0001-i0002
上海地区汉至清代的墓葬内普遍都有铜镜出土,是一种常见的随葬品,经过整理、排比后发现,其形制、纹饰的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性,这种发展演变规律符合整个中国铜镜发展史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岳连建 《文博》2004,(3):32-37
1998年5月至2001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北郊高新技术开发区基本建设过程中,发掘了500余座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文物,其中不乏大量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精品,铜镜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刘芬 《文物天地》2023,(6):19-23
汉代铜镜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岛市城阳区古庙汉墓、文阳路汉墓、后桃林汉墓、玉皇岭汉墓出土的汉代铜镜数量可观、种类丰富,由这批铜镜可一窥当时古不其城的社会发展状况,乃至西汉中期到晚期整个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城阳区在汉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情况,对研究城阳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考古出土的最早的铜镜出现在齐家文化中,自早期的齐家文化起,铜镜经过春秋战国的流行,在汉唐时达到了鼎盛,但作为中间期的魏晋南北朝铜镜却陷入衰落,铜镜的发展远不及汉唐。而南北朝时期的北周作为汉晋与隋唐的重要联系节点,其铜镜更是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期。本文通过对北周墓葬出土的铜镜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北周铜镜的发展特征。北周铜镜出土数量不多,形制以圆形圆钮为主,多为四分式布局或环绕式布局。北周铜镜主要沿袭于汉晋铜镜,按纹饰可分为连弧纹类、四乳禽兽纹类、规矩纹类、神兽纹类、草叶纹类与其他纹饰类。  相似文献   

5.
铜胎漆器在中国古代因实用功能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品种。"漆衣铜镜"作为铜胎漆器的一个工艺品种,因其数量的鲜少而倍受漆器鉴赏家和研究者的关注。有一件凤纹漆衣铜镜由于长期浸泡于水中而得以较完整保存,出土后笔者首先对其损害状况和病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脱水保护处理,使这面铜镜达到较为稳定的保存状态。通过显微观察和电镜成分分析,确定漆彩绘至少存在4种不同的颜色。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绘制图案进行了效果与工艺的复原。  相似文献   

6.
付艳华 《文物春秋》2014,(2):67-70,F0002,F0003
近年来,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入藏了一批汉代至明代的铜镜,分别出土于廊坊市各区及所辖县市,本文选择其中时代特征明显、纹饰精美者,分别从纹饰图案、完残程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包括汉代昭明镜、禽兽博局纹镜,东汉锯齿纹镜、云雷连弧纹镜,唐代雀绕花枝镜,宋代五子戏莲纹镜、锦地纹镜,金代仙人对弈纹镜、大定通宝钱纹镜,元代花卉纹镜和明代"永保寿用"铭文镜等。  相似文献   

7.
韩鹏翔 《收藏家》2022,(9):13-18
铜镜作为古人主要的梳妆类生活用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来看,中国最早的铜镜出现在距今4000年前的甘青地区。铜镜既是古人留下的重要生活用具,也是一件值得重点关注的艺术品,铜镜的造型和纹饰、铭文包含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三门峡古称陕州,位于西安、洛阳两大古都中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辖区内文化遗迹较多,是我国重要的文明起源地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三门峡地区出土数以千计的铜镜,上至西周晚期下至明清时期,这些铜镜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纹饰华丽,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我国铜镜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汉代铜镜以其式样丰富、工艺精巧、纹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等特点,在中国古代铜镜中独树一帜。本文从安吉境内出土汉代铜镜的种类、特点等方面,分析探讨安吉出土丰富汉镜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武义县博物馆收藏了境内历年出土的自汉至宋代的铜镜31面,按早晚两期分别集中分布于北部和南部。部分铜镜同墓还出土了青瓷等其他器物。  相似文献   

10.
东汉是铜镜铸造的一个鼎盛阶段,洛阳地区出土的东汉铜镜早期风格多承袭西汉、新莽,中晚期发展出新的种类,表现为儒学思想、神道元素出现在镜背纹饰中,并盛行开来,新的纹饰布局格式也已出现。出土铜镜的物理损伤大都为断裂,化学病害主要是锈蚀,铜镜的修复重在对氯化亚铜与碱式氯化铜两种有害锈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四川地区的出土铜镜从战国至明代的均有发现,各阶段铜镜的时代特征明显,与中原地区发展基本同步.战国时期,四川地区应已初步掌握了铸造铜镜的技术,东汉时期的广汉已是著名的冶铜之地,出现了铸镜业,铸造的铜镜甚至开始向外销售.唐宋时期,铜镜发展最为繁荣、鼎盛;明末清初,随着玻璃镜的普遍使用,青铜镜最终被玻璃镜所取代,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天津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天津地区出土的两汉、唐、宋金元、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27面铜镜进行了介绍.这些具有考古学依据的铜镜,对于传世铜镜的断代,以及以铜镜为依据判断相关文物的年代,对于了解天津地区的历史,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前河北地区发掘出土的唐代铜镜有近百面,纹饰种类繁多,镜式多样,根据镜背纹饰和铜镜形制,可将其分为十二生肖镜、瑞兽镜、葡萄镜、瑞兽瑞鸟镜、龙纹镜、花卉镜、花鸟镜、对鸟镜、人物故事镜、文字镜、几何纹镜、素面镜等12类。对出土铜镜的相关纪年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可知河北出土唐代铜镜的流行时期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  相似文献   

14.
邓秋玲 《收藏家》2007,(12):53-60
中国人使用铜镜有近四千年的历史,直到清代铜镜才逐渐被西方传入的玻璃镜所取代。中国早期的铜镜发现不多,到战国铜镜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青铜的合金成分已达到最佳配比,如当时的楚镜,  相似文献   

15.
陶灶是汉墓中最常见的模型明器之一,常与案、盘、耳杯、勺等配套使用。西安地区汉墓出土的陶灶主要有长方形、马蹄形和圆形等,由灶体、灶面、火眼、釜、甑等各部分构成。文章根据陶灶的火眼数目和灶体装饰的差异,对西安地区出土陶灶进行了型式划分和年代、装饰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兰溪市博物馆藏有出土铜镜数量较多,式样丰富,无论是纹饰还是工艺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按时代顺序介绍了馆藏中具有代表性的铜镜24件,并分析探讨了兰溪出土铜镜的特点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7.
铜镜上的镶嵌、夹层、透雕、鎏金特种加工工艺出现在战国时期,而且集中出现在洛阳地区,虽然数量有限,但代表了中国古代铜镜特种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这些铜镜很可能是当时都城内专为宫廷制作的特有用具。其中战国时期的镶嵌玻璃铜镜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对徐州有影响的汉墓出土玉器进行分类及功用上的论述,打破过去单一从功能或造型的分类法,而是运用以功能用途和造型规律相结合的分类方法。这样分类可以帮助人们全面地认识玉器文化的内涵,也为研究徐州两汉文化提供了系统的实物论据。  相似文献   

19.
香山汉墓和杨家湾汉墓出土彩绘陶俑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红艳 《文博》2010,(6):82-85
香山汉墓位于山东省青州市,杨家湾汉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都属于西汉中前期墓葬,分别出土了大量的陶质彩绘人物俑和动物俑。本文通过对香山汉墓和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陶人物俑、陶马和骑马俑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来说明西汉基本同一时期不同地域彩绘陶俑制作工艺的特点和差别。  相似文献   

20.
洛庄汉墓出土乐器述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洛庄汉墓第14号祭祀陪葬坑是一个乐器坑。经发掘者初步统计,出土的乐器达149件之多,超过了曾侯乙墓。乐器的品种十分丰富,有编钟、编磐、(钅享)于、钲、铃、串铃、瑟、建鼓、小扁鼓、悬鼓和笙(未确定)等十余种,与曾侯乙墓相近。它不仅是出土汉代乐器最多的一次,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考古史上发现乐器数量最多的一次。填补了汉代音乐考古发掘史上的一项空白。其所隐含的汉初音乐制度和礼仪制度,两汉的有关文献资料均未有较多的记载。故这一考古发现,将会对汉代音乐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