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早在2002年,哈罗公学就迎来了建校数百年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但至今为人所知的或许也就是薄瓜瓜一人吧  相似文献   

2.
王平 《安徽史学》2011,(4):103-107
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皖江公学试办章程》的分析与考察,认为:皖江公学创办和停办时间大约在1903年5月初至1904年4月中旬之间;清末提倡实学之风、日本近代私立高校之成功、近代安徽高等教育不发达、民间缺少"私学"等因素皆对该校的创办有影响;皖江公学是近代安徽第一所私立高等学堂,为大学预科,是"壬寅学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胡适。之所以能够扬名海内外,成为一代巨匠,与他早年求学上海的经历密不可分。从1904至1910年胡适先后在上海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四所学校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4.
舒平 《文史月刊》2005,(3):19-24
戴安澜,原名衍功、炳阳,号海鸥。安徽无为县风和村人。1904年11月21日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祖父戴昌淦是清朝贡生,以精通文墨著名于乡里。父亲戴礼明务农。1918年,“桐城派”晚清著名作家周绍封先生应戴氏家族之请,在风和村开设塾馆教学,炳阳前往就读。周先生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炳阳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赞赏。1922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戴炳阳报考南京安徽公学,  相似文献   

5.
谭特立 《文史春秋》2002,(10):52-53
1912年10月,正当袁世凯权倾一时,炙手可热时,上海南洋公学校长辜鸿铭用英语写成《中国牛津运动故事》和汉语写成《幕府纪闻》两本书,书中谩骂、讥讽、挖苦袁世凯之字尖酸泼辣,成为海内外奇谈。  相似文献   

6.
1935年夏,我从北国太原到江南游学。提起江南,首先想到的就不能不是无锡国专。提起国专,首先想到的就不能不是老夫子——唐文治先生。唐老夫子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但全校上下几乎没有人称他为校长,而一律称他为老夫子。这是别的学校所没有的。老夫子作过前清的工商部侍郎,代理过尚书;丁忧在家,受命接办了南洋公学,肇建了交通大学。这个学校人才辈出,声名远扬。前几年交大校庆,上海本校和迁西安的交大,都有隆重的纪念活动,还为老夫子铸了铜像。这也是全国少有的。足见老夫子教泽之深远。  相似文献   

7.
辛亥时期风起云涌的学界风潮,对於广泛而迅速地散播自由民主思想,鼓动民众反抗专制统治的情绪,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而浙江湖州吴兴县南浔镇的浔溪公学,在辛亥学界风潮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1902年11月发生的第二次冲突,具有相当典型的象徵意义。风潮中针锋相对的冲突各方,以及应邀前来的调解人,实在本来是大方向一致的同道。近代史上,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是,当“革命”处於自发阶段时,其直接打击的目标,虽然看似同一营  相似文献   

8.
庚辰 《文史月刊》2009,(5):10-11
1937年,陈伯达来到延安,当时正值陕北公学刚开始创办,由于陈伯达曾在北平中国大学国文系教过书,中共中央组织部便安排他到陕北公学当了一名教员。  相似文献   

9.
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反动派全面进攻解放区的罪恶行径遭到毁灭性失败。为夺取全国胜利,党中央正积极运筹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江淮大地也是战火纷飞,硝烟弥漫。随着战局的发展,军事和政治形势也发生着激烈变化,各个战场大反攻的炮火开始摧卷中华大地上最后的反动统治阶级,大批城市和辽阔农村即将解放,急需大量革命干部去接收、管理和建设。  相似文献   

10.
1928年4月到1930年5月,胡适蛰居上海,出任中国公学校长。这本是一个意外受命,全因之前中国公学风潮不断,校长何鲁辞职.王云五、朱经农等一帮老友怂恿胡适接掌,但没想到胡适接掌后竞在此开辟出一片新境地.创造了中国公学历史上仅有的“黄金时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副校长杨亮功的默默付出。  相似文献   

11.
1910年是留美官费生考试的第二年,胡适当时19岁,正在上海华童公学教书,决定报名参加考试。当时录取的名额较少,胡适对考试也没抱多大希望。后来又听说考不取的学生还有机会备取留在清华学校,胡适就决定关起门来预备这次考试。  相似文献   

12.
张瑞楠 《文史春秋》2010,(12):58-63
顾建中(1906-1963)字锡朋,上海金山人。生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曾入天津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上海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前身)学习,与徐恩曾为同学,后人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班毕业。1930年起顾建中在“中统”前身调查科任职,他参加“中统”特务组织,一说是徐恩曾的同学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清末最著名学府,一为1888年广州的广雅书院,后改为中学;二为1890年武昌的两湖书院;三为1893年的自强学堂,是武汉大学的前身;四为1896年上海的南洋公学。前三所皆是张之洞创办的学堂。后一所则是盛宣怀创办的。其中规模恢弘,影响深远,以“两湖”为最。  相似文献   

14.
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比京师大学堂早3年,比清华学堂早16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1896年,中国近代第二所大学—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在上海诞生。这两所大学的创始人,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盛宣怀。盛宣怀作为中国第一代实业救国的教育家,率先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复旦大学创始人是民国知名学者马相伯,但真正把复旦大学从私立大学预科学院办成当时国立一流大学的,是马相伯一眼相中的美国耶鲁博士李登辉。这个不识中文的博士在出任复旦校长的二十三年里,把复旦这所濒临倒闭的民办公学,办成了一所中外闻名的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6.
张建安 《纵横》2009,(10):43-46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市),16岁时就读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人,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忧国忧民。1899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不久由梁启超来信相召,并得唐才常资助前往日本,就读于东京成城学校。  相似文献   

17.
《江淮文史》2009,(2):178-178
合肥高升学校是2006年5月经合肥市教育局批准。整合原合肥高升辅导学校、合肥新安公学优质资源创办的全日制、全封闭、高升学率的12年一贯制学校。创立刚满两周岁。这里的师生用惊人的办学成果,书写着民办教育成功的奥秘和蓬勃兴起的传奇神话。  相似文献   

18.
谢作拳 《收藏家》2007,(10):43-46
张元济(1867-1959年),浙江海盐人,字筱斋,号菊生,室名涉园。著名出版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由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充总理衙门章京,因参加维新变法活动被革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进入商务印书馆,次年出任编译所所长。民国四年(1915年)出任商务印书馆经理,1920年任监理,1926年退休后出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解放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文史馆馆长。  相似文献   

19.
《河南文史资料》2012,(3):88-88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为河南大学前身,创办于1912年。是当时河南教育界进步人士,为效法欧美、引进西学、谋求强国富民之道而创办的学校。学校主要教授外语,为遣送学生留学欧美创造条件。学校设在河南贡院旧址之上。林伯襄为首任校长。当时,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和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并立,  相似文献   

20.
<正>被誉为"淮上名校"的寿县一中,坐落在八公山下、淝水之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前身为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的循理书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任管学大臣的邑人孙家鼐捐资扩建循理书院,创办寿州公学,此为寿县新式公学的开端,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中等学校。解放后,合并县中、十一临中、师范学校,成立皖北公立寿县中学,1951年易名为寿县中学。195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