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爱《旅游》,我也爱旅游。 1979年,我有两件喜事,其中一件就是结识了《旅游》。 那时,我在人民公社工作。有一天公社开会,一位同志拿着一本《旅游》创刊号,我喜出望外,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书吗? 于是偷偷溜出会场,骑上自行车,直奔50里以外的延安新华书店。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书已售完。我太喜欢这本书了,怎么 办呢?当时的《旅游》杂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我给出版社写信,信封里装了四角八分邮票,那时《旅游》杂志定价四角,连 邮寄费也有了。十几天以后,收到了北京市新华书店寄来的《旅游》创刊号,高兴得我睡到半夜还要起来看一看。 当我又一次跑到书店,买到的却是第三期,第二期又过时了。不过我那时找到门路了,直接给北京市新华书店写信。这回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旅游》2005,(4):6-6
《旅游》杂志社编辑: 您们好! 我是偶然在超市里看到贵刊的,随手翻阅之后便成为了贵刊一名新的读者。回 家后仔细阅读,觉得贵刊图片到位、文字优美、可读性强,更可贵的是内容贴近生 活,体现出一种人文性的关怀。希望贵刊能把这方面的优点保持下去。 但是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对贵刊有所帮助。第一是希望能再减少些 文字,如果遇到一些标题或图片不太吸引人的文章,至少我是没有心思仔细阅读 的;第二是希望增加些更精美的风光图片、小贴士和实用信息,这将吸引更多的人 前往目的地;第三是希望能提供更多关于自助游的信息,自由自在的旅游才能称为  相似文献   

3.
1946年,我在汉口统一街一个叫“辅仁”的教会小学读书,课余喜欢到交通路的书店看书,在街头看报。当时报纸不少,其中有一张《武汉日报》,它只有一个文艺副刊“鹦鹉洲”是我喜欢看的。第二年,我来到宜昌,不久就失学了。仍然喜欢在书店看书,在街头看报,居然发现宜昌也有一家《武汉日报》,是汉口《武汉日报》的分社。一天,在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本报排字房招考‘练习生”’。我走进去了。里面的人让我用毛笔写了一篇自传,录取了,从此走进了排字工人行列。  相似文献   

4.
纵横回声     
《纵横》2005,(10)
纵横回声《纵横》编辑部:我说《纵横》是益友良师,此无虚言。我和它结缘已是20年前的事,我一直自费订阅。每逢到订购时间,惟恐误订,就赶早到邮政局办理订购手续。事出意外,今年第1期收到后,2004年的第12期我还未收到。我询问投递员小张,她说被人偷走了。这使我甚感不快,真像丢失了贵重东西一样,坐卧不宁。尽管小张说要拿钱赔偿,可钱有何用?在我们一个小小县城里,有钱也买不到《纵横》啊!无奈之际,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写信寄给贵刊,请求补寄。时隔不久,我收到了贵刊寄给我的杂志,使我喜出望外。我是一位年届古稀的人,自幼喜爱文史。对于贵刊中…  相似文献   

5.
《武汉文史资料》主编解家麟先生: 我今日在市图书馆,读了贵刊2005年第8期。关于受降堂图片,提供我所见情况如下:该建筑物上部应为砖砌到顶的一个牌楼(门楼),是没有屋檐板的。今所见八个砖柱,即留下了向上延伸的痕迹。当年在门楼上雕塑有”胜利厅”(繁体)三个大字。好像是孙蔚如的字迹。  相似文献   

6.
我是贵刊的老读者,亲身感受颇深。下面我就详述贵刊一篇文章牵动家人心,激发海外亲人爱国情的感人故事:在2003年8月第116期,贵刊刊登了《孙中山和黄兴联名签发的委任状》一文及委任状原件复印照片,详述了民国元年三月十八日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和陆军总长黄兴联名签发的陆军部委任田应诏为第二十旅旅长的委任状。  相似文献   

7.
在武汉的西郊金银湖畔,新建了一个赛马场,它是华中地区唯一的一个新型赛马场——“武汉东方马城”。首届武汉赛马节暨第五届中国速度赛马锦标赛,于2003年国庆节黄金周期间(10月1~6日)在这里举行。在赛马节未举行之前,我与小我一岁的长亲万生鼎先生(78岁),重游了解放前汉口的3个跑马场原址,同时也参观了新建的武汉东方马城。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函     
《纵横》2006,(10)
《纵横》杂志编辑部:我是贵刊的一名老读者,从1984年起,就一直自费订阅贵刊,至今已装满半个书橱。每期刊物一到,周围许多同事争相传阅,往往我本人成了单位的最后一名读者。有时,因邮路阻隔,期刊晚到,同事们都会替我去传达室询问。可见贵刊在读者当中的影响。收到贵刊2006年7月号(总第199期),刊中附有一份读者意见调查表。首先,感谢贵刊给读者提供这么一个交流意见看法的平台。借此机会,谈谈本人对贵刊的一些看法。还是从这一次的读者意见调查表说起吧。该表有些提问的设计不太恰当,如第10题“历年来,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三篇文章”。20余年,100…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风景名胜》2009,(9):18-18
今年是《风景名胜》杂志创刊25周年,作为杂志的老读者,我特意创作了几幅书法作品,向你们表示庆贺。此外,我希望能够得到一本贵刊的创刊号和贵刊以及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创刊以来的大事记各一份,望回复,谢谢!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03,(1):79-80
辽宁省绥中县内西街高恩荣:我是退休干部,从创刊号起我就自费订阅贵刊。我喜欢的栏目:台前幕后、人物春秋、往事回首、改革风云、本刊特稿。我爱读的文章如《习仲勋主政南粤》、《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记成思危》,这两篇文章写的都很好。还有《王震将军在红星农场》、《杨  相似文献   

11.
我进了读书生活出版社一九三九年的初夏,我随父亲袁欣白流落贵阳,父亲开业行医,我是一个失学的少年。那时,我常去中华南路读新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合开的一家书店)看书,结识了一个叫汪锡棣(现名汪晓光)的店员,他叫我帮着写了许多寄给抗日战士的慰问信。在那歪歪斜斜的童体字和那似通非通的语言里包涵着我的一颗单纯的童心,使我和书店在感情上有了联系。这年冬天,父亲带着我准备到重庆。临行前,汪锡棣写了一封信,叫我带到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重庆分  相似文献   

12.
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是我非常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尤其是冬日的下午,书店里总是暖洋洋的,书香弥漫,若有似无的钢琴声飘荡着……这时候,捧一本书在书店里选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真没有比这更让人身心舒畅的事了。这种感觉正如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所描述的,“在一条刮着寒风的街上,这是个温暖而惬意的去处。”  相似文献   

13.
<正>1928年8月12日,署“海涛社编”的《民众日报·戏剧周刊》创刊于上海。由创刊号折梧《呱呱声里》、左明《再励》可知,该刊由南国艺术学院海涛社的左明、阎折梧、陆惠之等人创办。同年11月18日,《戏剧周刊》第15号登有一篇《致白薇女士》,目录中未署名,仅标“通信”。从落款可知,此文是戏剧家向培良写给白薇的一封公开信,兹酌加标点,将原文整理如下:白薇女士:在湖南简直是睡了一年,什么都没有看见;一来到上海,又忙乱地四面抓,《奔流》上四期你对我的语词,虽然看见了,也迟到现在才想起回你一封信,这是很失礼的。  相似文献   

14.
《炎黄春秋》2014,(9):93-93
贵刊今年第6期《我知道的名流佚事》一文中“周游的两难处境”一节,说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登出文章,标题叫《工人说话了》。”我记得这是“反右”运动的第二篇文章的标题,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这是为什么》。请查实。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我当时只有10来岁,凭我的记忆,记述一下当时武汉热烈庆祝的情景用以反映武汉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当时我父亲舒少南是《武汉日报》摄影记者,自己也办有“武汉新闻摄影通讯社”,肩负着宣传抗日的重大责任.通讯社设在汉口泰宁里,与《新快报》隔壁,该社社长万克哉(后万去台湾,居台北,已去世)与我父亲十分熟悉,事先把消息透露给了我父亲.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带上我,上街去边看边走,边拍那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1999,(8)
□上海曲阳路511号806室王珏: 我是贵刊的老订户,双月刊改为单月刊,很好很好。第一期上的“编读往来”和封二程思远、胡绳、季羡林的亲笔题词很好。第二期又登了台湾学者亲笔祝贺。我都觉得非常亲切。今年是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了,读者企盼着《百年潮》刊出有份量的好文章。贵刊今年第四、五期以内容丰富的文章、笔谈、题词和图  相似文献   

17.
正武汉虽然不是我的出生地,但也是我的第二故乡了。自从1986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学习以来,我已经在武汉生活了约30年(中间去上海读博士3年,去法国学习2年,去澳大利亚访学半年)。从美丽的狮子山下,到烟波浩渺的东湖之滨,再到四季飘香的桂子山上,我在大武汉的怀抱中成长、成熟,也见证了武汉的巨大变迁。记得当初在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时,到华农的公交车只有两条路线,一条是22路,到武昌火车站;另一条是55路,往武汉大  相似文献   

18.
正尽管徐明庭老师92岁高龄了,对于他的离去,我还是毫无思想准备,还是觉得太突然太突然。前两天还在同妻子商量去看望徐老,正考虑如何爬上他住的七楼,仅仅过去两天,想不到他老人家就驾鹤西去。这一天是2019年1月15日。惊闻武汉文史战线的这位老战士的离去,心里顿觉空落落地:今后有事能问谁?多少年来,我们碰到疑难问题,都是向徐老求教呀!在我的卧室里,常年放着徐老送我的  相似文献   

19.
读书的故事     
说出来你也许不相信,我曾经是个“贼”。我偷过关公的忠肝义胆;偷过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偷过保尔的坚强不屈……那是好几年前,在离我家不远有一个小书店。灰灰的墙壁犹如乞丐的破衣服,石灰剥落了,露出了青黑色的笨拙的泥砖。暗暗的光线,潮潮的地面,墙角还有一两棵细长发黄的小草,却十分倔强地在生长,挺惹人喜爱。墙角也时不时蹿出几只老鼠,吓人一身冷汗。整个小店弥漫着一种让人作呕的霉味。然而,我闻到的却只有扑鼻的书香。每逢节假日,我便早早地起床,赶到那家书店去“行窃”。小店的书和顾客一样少得可怜。蒙着一层厚厚灰尘的陈腐的木书架…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贵刊1999年第6期刊登的敖蔚先生的《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战略战术思想》一,提出了研究我国抗日战争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由于过去在抗日战争的研究中,多半都认为我国统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