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仝大龙 《中国钱币》2013,(2):68-71,I0008
随着近两年银元价格的大幅上涨,银元赝品也随之海量跟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用真银加工的"真银假币",足以让外行一头雾水.为共同抵御假货,笔者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辨伪体会,与大家交流. 非银质银元容易鉴别,一般颜色发灰、发暗、发青,且声音尖高或沉闷,这里不加赘述,重点分析"真银假币"."真银假币"的纹饰、声音可做到逼真,老旧包浆几可乱真,薄厚、大小、重量与真品几乎无异.但由于加工假银元的机械设备及加工工艺与真银元有巨大差异,再加上包浆做旧的缺陷,使其具有诸多死穴.只要我们下功夫从细处着眼,多对比、勤思考、勤总结,银元的真伪鉴定还是可以尽快掌握的.  相似文献   

2.
<正>一绪论清代台湾的“番银”又泛称本洋、双柱、柱洋、佛洋、佛头、佛面、佛银、佛面银、佛头银等,本质既有西班牙银元,也有荷兰里尔币,为一种银质硬币通货。此银元于明清之际通过国际贸易,逐步流入东亚各地,是最具代表性的商贸交易银币之一。由“番银”字面析之,不难理解是指当时洋人所用钱币;但于明清之际的台湾同时也具备特殊文化意涵[1],泛称台湾原住民(平埔族)习惯通行之货币。台湾岛钱币的使用情况,若溯及源头,  相似文献   

3.
李子华 《南方文物》2013,(3):197-199,I0002,I0005
鄱阳县博物馆馆藏有两套鎏金银质盏托,这两套银质盏托是1992年4月由鄱阳县站前乡(现属高家岭镇)车廊李家村李炎林捐赠,出自自家耕地的一个陶坛所盛装的窖藏之中。当时一同出土的还有鎏金银质的手镯与发簪等。1995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馆藏一级历史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定级为一级文物,一套定名为"宋银鎏金菊花寿字纹盏盘",一套定名为"宋银鎏金月影梅纹盏盘"。鎏金菊花寿字纹银盏盘:一套二件,基本完整。银盏口沿有二处0.5厘米裂口。银盘口径17厘米、高1厘米,银盏  相似文献   

4.
吴悦 《中国钱币》2018,(2):37-42
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月,安徽巡抚邓华熙为了解决钱荒问题,向朝廷奏请购机建厂,铸造银元,并得到清廷批准。同年三月,邓华熙“借拨藩库银一万两,支应、牙厘两局各银五千两,息借商款银六万五干两”,在安庆东门火药库正式创设安徽银元局,并任命候补道潘汝杰为安徽银元局总办,赴上海向德商采购铸银元机器。  相似文献   

5.
清中期开始,外国银元大量倾销中国。中国的足色纹银与成色8.9的外国银元兑换时,损失惨重,朝野有识之士多次建议清廷自制银元,但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才由张之洞主持发行了第一套机制银币——广东七三反版。在此之前,各地曾用土模打制过少量银饼,如道光时的台湾老公银,咸丰六年(1856年)的上海银饼,光绪十年(1884年)的吉林厂平银饼等等。  相似文献   

6.
有关井冈山“工”字银元的史料,笔者最早见于1979年《辞海》“工字银元”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上井造币厂的银铸币。为了与赝造银元相区别,造币厂在银元上戳一个‘工’字”。1980年9月,刘鸿儒著《社会主义货币与银行问题》(以下简称《问题》)在“我国革命根据地银行的建立和成长”一节中,曾有较详细的论述:“在铸好的银元上戳一个‘工’字,意思是‘工农苏维埃’,以表示同各地军阀遗留下来的银元相区别”。以上两文均无附图。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财政部科学研究所联合编写的《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下册(以下简称《根据地货币》)对“工”字银元也有与  相似文献   

7.
民国38年春,金圆券制在实行后不及一年已全面崩溃,人民对金圆券的信心全失,广东一带的人民使用港币,内地各省则使用银元,于是国民党政府于民国38年5月下旬乃著手草拟恢复实施银本位制,6月下旬明令公布,规定每五亿金圆可向中央银行兑换一元银圆。并于是年7月1日公布“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办法”。  相似文献   

8.
湖北银元局与北洋银元局发行的钞票吴筹中银元局是铸造金属货币的,但有的银元局除铸造银元、铜元外,也曾发行钞票。银元局发行的钞票,印制考究,图象精美,古色古香,存世极少。湖北银元局的银元票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两广总督张之洞会同湖北巡抚谭洵向清廷上了《请铸银元折》的奏本,旨准后,于武昌三佛阁成立湖北银元局,铸造银元。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王秉恩认为甲午战争后,海禁大开,行用银元之处渐多,且各省均将铸造银元。为了扩大银元的流通,他向张之洞建议,由湖北银元局发行银元票。并认为银元票的印制,必须精美,特委托赴日留学委员邝国华联系日本大藏省印刷局印制。我们收集到一张湖北银元局的银元票,此票长21.1厘米,横13.7厘米,四周有狭的花纹边框,框内上端印满汉文“光绪元宝”四字,其下印双龙戏珠图像和光绪元宝银元正背面各一,银元图像下直书“凭票取银壹大元”,右旁印“湖北银元局”五字,左旁有“陶字第贰百柒柒号”字样,下端印“重库平七钱二分”(插四上左)。背面印湖北总督张,湖北巡抚于的示谕(插四上右)。其中说明“银元局刊发银元票每张壹元,与官钱局所发钱票相辅而行。”由此可见这种银元票只发壹元的一种,票上印有重库平七钱  相似文献   

9.
在观赏日本银元时.发现有些银元的币面.有一个直径约5毫米的圆圈.内有一“银”字的凿印,有不少钱币爱好者以为这是银号、钱庄为鉴别银元成色所为。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方得知.这种清晰、工整的凿印,并非银号、钱庄鉴别银元成色所致,而是日本政府特意加凿的,系台湾在日本侵占时期,  相似文献   

10.
印度银(铸)币,自英国东印度公司铸发有英王威廉四世头像的银质卢比(1835年始)后,拟定了铸币标准,从此印度银质卢比均按上述直径、重量、含银比(1939年起,因银价、货币贬值等因素,降为50%例外)铸造。  相似文献   

11.
1856年,上海三家银号同时发行了一套银元,币面没有图型,只有文字,标明铸造银炉、工匠名字、成色重量、发行时间及地方银号,面背均四行,每行四字,正面:“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某某某足纹银饼”;背面:“朱源裕监倾曹平实重壹两银匠某某造”,面额分壹两及伍钱二等。发行一两银饼的有王永盛、经正记、郁森盛三家,已故货币史学家彭信威教授认为;“发行伍钱的只有经正记和郁森盛两家”,但今见台湾省徐祖钦先生编1985年版《中  相似文献   

12.
褚馨 《东南文化》2003,(10):48-51
“上海银饼”是对清咸丰六年(1856年)上海道以本县三家号商的名义发行的一套银元的总称。从流传至今的实物看,有王永盛、郁森盛、经正记三款,其中王永盛银饼只见一两币值,其他两款都有一两、五钱两种币值。  相似文献   

13.
韩伟 《文博》2008,(1):26-28,封2,插1,封底
一 五重舍利塔由外及里,套装严密,功德庄严.第四重为银塔,第五重为金塔.银塔高22厘米.塔为银质,通体馏金,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6,(2)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唐代银质造像一组四件,其特点为头戴冠,有背光,身穿衣裙,有护甲,脚穿靴。有学者定名为力士造像。通过对本馆银质造像与力士特征的比较,从有无背光、上身赤裸与否、穿靴与否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馆藏唐代银造像符合天王像的特征,故将其命名为唐代银质天王像,应是镶嵌在舍利函上。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政府在其统治的数十年间,为了稳定财政金融,挽救经济危机,曾先后进行过三次“币制改革”,发行过三种纸币,即法币、金元券和银元券。法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商品市场上使用的货币极其混乱,银两、银元、铜币和纸币并行流通,仅发行纸币的银行就有三十多家。在这些众多、杂乱的货币中,以银两和银元为其主体,实行着“银本位制”。这种货币极不统一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国际上美国高价购银,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金融紧缩,济经萧条。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摆脱危机,遂于1935年11月3日正式发布了改革币制的布告。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护四川邛崃出土的一批银元,用SEM-EDS和XRD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银元及锈蚀物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银元中除含主元素Ag之外,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Cu元素;表面锈蚀物大多数为铜的化合物——氧化亚铜和碱式碳酸铜,少量为角银。结合分析结果及试验,采用机械振动和5%EDTA二钠盐水溶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除锈,之后再缓蚀封护,并用有机玻璃制作的钱币专用盒封装存放。分析数据将为研究我国银元文物提供科学信息,保护方法将为银器类文物的保护提供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古代白银货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晚期或西汉。1974年河南扶沟的古城村曾出土银质铲币——银布,与楚国"郢称"金版同出①;《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曾造银锡合金的货币——"白金三品",但这些是否为真正的白银货币,尚存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人们不用出国,就能见到上百种钱。以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人为例,他们能见到印着袁世凯头像的银元“袁大头”,印着孙中山头像的银元“孙大头”,印着老鹰和蛇的墨西哥银元“鹰洋”、印着不列颠女神的英国银元“站洋”,以及写着“光绪元宝”字样的清末银元“龙洋”,  相似文献   

19.
<正>提及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银盒,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应该是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陪葬品(见图1)[1]。该器物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和特征,俯视观察其瓣纹片数为26(见图2),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来自波斯之物,原因在于此银盒与波斯生产的瓣纹银碗外形特征上十分相似(见图3)。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陆续在山东、安徽、云南、江苏等地的一些大墓中发现了具有这样类型特征的器物,不但有银质的,还有铜质  相似文献   

20.
1981年4月,大兴县红星公社南羊大队社员在基建工地距地表0.7米深处,发现银饼十九枚(图一)及银质包金双鱼坠饰一件(图二),并见腐朽木片残渣等伴出,原应是用木匣盛装的。银饼圆形,直径2.6—2.8、厚0.3厘米。正面微凸,錾有戳记三行:中行横书"库纹"、直书"七钱二分"(十九枚均同);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