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敬涵 《古今谈》2002,(1):11-13
马一浮善书,但很少人知其能画,更未见到过他的绘画作品。我从小跟随马先生,他偶尔教我画兰草、墨竹。可是,我也未见他画过成幅的作品。我曾珍藏一柄有他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或三十年代初画的扇子,是赠给我母亲的。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     
正我认识他十四年了,在这十四年里,我和他展开了无数次"腥风血雨"的战争。他生气的时候总是用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眼神审视我;他最生气的时候会用最无奈也是最可靠的方法——"罚跪"让我三思;我清楚地记得自己跪过三次,比起弟弟小错大错不断跪过的次数,我真是庆幸自己犯过的错可谓屈指可数;然而每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数学在重要的考试中挂彩了。他全然不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     
严谨 《南京史志》2014,(5):19-19
我认识他十四年了,在这十四年里,我和他展开了无数次“腥风血雨”的战争。他生气的时候总是用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眼神审视我;他最生气的时候会用最无奈也是最可靠的方法——“罚跪”让我三思:我清楚地记得自己跪过三次,比起弟弟小错大错不断跪过的次数,我真是庆幸自己犯过的错可谓屈指可数:然而每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数学在重要的考试中挂彩了。  相似文献   

4.
出于好奇     
几年前,他骄傲地把拇指伸向我,刚开始,我以为那是在夸我,哪知道是在炫耀他的"天下第一指"。他就是这样让你永远摸不着头脑的朋友。如今,李拇指先生,手机短信的行家里手,其伟大不在于快如闪电的短信速度,而在于,  相似文献   

5.
悼胡绳     
李普 《炎黄春秋》2000,(12):6-7
十月五日上午,新华日报老友李慎之来电话,说胡绳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使我差一点哭出声来。我一时语无伦次,在电话里说我十分悲痛,说我在新华日报写的那个专栏,几乎每一篇都曾得到他的指导。然后我才问老胡去世和治丧的情形,慎之也不知其详。要我问社科院办公厅,告诉了我电话号码,说那里二十四小时有人值班。我这才知道他是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的,先在他家里设个灵堂,已经派人去布置了。第二天我去到他家里,向他的遗像鞠躬的时候又不禁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6.
我从15岁起,就与我大伯父袁克定相处,后来随他到北京居住,直到1958年他病逝,达27年之久未曾远离。下面所述我大伯父袁克定的情况,均系我的亲见亲闻。 家 世 姻 亲 我祖父袁世凯1877年随其堂叔袁保恒(清廷户部侍郎)由北京到河南开封帮助办理赈务。1878年其堂叔突染时疫病逝,我祖父  相似文献   

7.
赖晨 《文史博览》2013,(2):70-70
左宗棠自从政以来,有个怪脾气,即从来不写推荐信。他曾经说:“如果是人才,我自然能用他,如果不是人才,推荐给别人就是给其带来祸害,我不做这样的事情。”故人知道他这个脾气,也不敢求他写推荐信。  相似文献   

8.
浩然与我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1,(5):117-125
赝品结缘 “清心乐道,自然人生。”这是浩然从他三河县的蜗居泥土巢给我寄来的一幅字。我将其出示朋友欣赏,他们都好奇地问我,你又从没为浩然出过书,他又从不事书法活动,缘何专为你写这张条幅?我说,这是他还20年前欠我的一笔“冤枉债”。  相似文献   

9.
虽然宋江救了我,但我不太喜欢他。他崇尚封建的老一套,他身上具备一些中国人的特质,比如对权威的尊崇,无条件地服从上司和官方的教导沙博理老先生躺在竹藤椅上耍起了太极,丝毫不受摄像机的影响,其神情活像一个自顾玩耍的孩子。他大概不愿自己被比作小孩。在电话中他一再强调,采访时间要短点,"我已经93了。"  相似文献   

10.
京官朱通     
自从处于半退休状态后,就很少去北京了。因为我怕见京官,哪怕是亲友中的京宫。但是我却常常会想念前中宣部研究室主任朱通。他是个老资格的京宫,却没有一点京宫味。与其说他是我的上级领导,不如说是一位可敬的兄长。朱通不像大多数京官那样喜欢别人称呼其宫衔。因此相识近三十年,从年轻到现在我就一直叫他老朱。  相似文献   

11.
布衣朋友     
李汝庆 《百年潮》2008,(4):57-60
王震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同时又以关怀爱护知识分子而闻名。原国务委员、著名科学家宋健曾深情地说:“王老是知识分子的大恩人,他保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他敢做敢为。在困难时期,我们都得到过他的保护,现在的科技发展有王老很大的功劳。”我就是受其恩泽,得到保护,而有了“用武之地”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而最使我感动的是,我和他身份相差悬殊,却成了他的布衣朋友。  相似文献   

12.
洪运  玉纯 《钟山风雨》2010,(2):26-27
<正>已逝著名画家王憨山是我中学时代的老师,在我心目中他给我留下了独特、大气,内涵深,平易近人的印象。其人、其画、其字都这样。1957年至1963年,我在湖南  相似文献   

13.
编辑手记     
《山茶》2011,(5):43-43
图片编辑是摄影师作品的幕后英雄.他们检视每张照片,挑出每一处纰漏.找出可改进的空间.之后动用手头所有资源进行修改.并对摄影师进行指导和启发。戴维.L.阿诺德是图片编辑精英中的精英。他是个不易取悦的人,但即便其批评言辞不甚中听.我仍然相信他的判断力。当他告诉我.说我拍的某张照片颇为经典.我也选择相信。  相似文献   

14.
平心论胡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江 《炎黄春秋》2000,(3):14-21
我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胡适。记得读小学时,家父赠我《胡适文存》第一集(共四册),这是一件意外事。我出身农家,家父一辈子当乡村小学教员,却家无一册藏书。我不知道他从哪里弄来胡适的书,其意思大概是希望我学写胡适那样的白话文吧。那时我读不懂胡适的文章。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他的名作《文学改良刍议》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呢,所以当我看到他的《文存》时,完全不明所以。  相似文献   

15.
琐忆龚育之     
石仲泉 《百年潮》2009,(11):39-42
我一直视为“师、兄、友”的龚育之,转眼远行已经两年多。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宛在,一些往事也时时浮现脑际。媒体回忆文字不少,无不称赞他的道德文章。我与他相识共事30年,深感他不仅是文章学养大家,而且还是道德修养楷模。这里琐忆六件事,讲其道德修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1949年春季,我到应城检查工作,突然接到江汉行署主任郑绍文同志来电,指示我在应城担任反持任务。说李春山奉命到应城、皂市等地进行特务活动,刺探我根据地情报,并利用他汉流的公开身份和曾在应城一支队任大队长及在新四军五师六团队任过营长的有利条件,加上他在应城和矿区以及皂市等地又是熟人熟地,准备启用原来暗藏的一部分武器,对我根据地实行公开和秘密的破坏活动,发展特务,打入我革命内部,阴谋暗杀我党政军群的负责人,大搞策反,组织特务网点,与我争夺势力范围。他带有电台和武器,随时与其上级联系,其活动猖狂之极,使我…  相似文献   

17.
曲伟 《黑龙江史志》2011,(14):23-26
<正>初冬时节,伟志送来两摞厚厚的书稿,嘱我为他即将付梓的《伟志文集》写个总序。让我作序的理由,主要是我同他一样有长期在党委政策研究部门从事文字综合和调查研究工作的经历,对《伟志文集》中所涉猎和研究问题的意义、背景、内容比较熟悉,对他的工作经历、工作对象、工作环境也比较清楚。为其诚意和真情所打动,我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18.
“对于我的父亲,我知道得越多就越困惑。”1943年,穆藕初去世时,其幼子穆家修只有10岁。很多年以后,已经70多岁的穆家修老人回忆说:“我万万没有想到,父亲的事业涉猎的范围这么广。研究了10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知道怎么看他了。他除了是我父亲,到底是历史上的准?”  相似文献   

19.
题记 惊悉吾兄陈钧西游,难以置信.后经与嫂夫人确认,唏嘘哀叹不已! 陈钧成长在一个大家族里,其母有大家闺秀之风,弹得一手好钢琴,对他影响很大.我与陈钧从1956年暮春就是近邻了,同住武汉市江岸区德润里,他住16号,我住20号.初中时,他在武汉市第五中学就读,我在武汉市第八中学就读,虽然我学油画,他学二胡和琵琶,但由于性...  相似文献   

20.
张玉兴 《清史研究》2001,(3):119-120
鸿彬教授逝世的噩耗传来 ,我惘然若失 ,悲悼不已。半年以来 ,鸿彬教授的音容笑貌仍时刻浮现在我心目之中 ,我仍然不敢想象他的离去。因为他一直在倾心治学 ,从未放下手中的工作啊 !悲痛之余 ,不禁想起与他相处时的一幕幕往事 ,感受他高尚的学品和人品。我与鸿彬教授相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 978年 4月上旬。当时我调到辽宁社会科学院工作不久 ,出差北京到北京图书馆 (现国家图书馆 )查阅《明实录抄 (满洲篇 )》这部书。北图的同志说此书已外借 ,因见我查书心切 ,便告诉我借阅者是李鸿彬。于是 ,我按其所示地址 ,前往鸿彬老师家。鸿彬老师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