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安徽整顿私塾是为普及新式教育扫清障碍,但教育行政和知识精英一方面高估了学校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则低估了私塾的"坚韧性"。尽管借助国家权力的干预,私塾遭到挤压而日益处于国家教育场域的边缘化,但学校未曾完全取而代之,私塾依然在广阔的乡村和城市的角落存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正私塾改良的主要目的是祛除"科举时代教育"的旧形式(陈东原:《中国科举时代之教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7页),在私塾管理、私塾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良。20世纪前半叶,私塾改良活动因受政府更迭影响,时断时续,总体来看,可分1905~1911、1915~1920、1930~1937年三个主要时段。在这三个时段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加强了对私塾的管理,如浙江在行政管辖、私塾设置条件、塾师培训等方面进行改进(寿价藩:《私塾指导》,世界书局1932年版,第  相似文献   

3.
徐懿 《巴蜀史志》2008,(4):44-46
私塾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教育机构,在传统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般民众眼中是读书识字的最佳去处。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官方对私塾按照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进行改良。然而受社会习俗、传统心理和新式学校存在的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民众对私塾的认知长时间停留在过去。造成官方和民间对私塾认知的分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民众逐渐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这就使在近代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旧两种观念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4.
王利器先生字藏用,署书室为“晓传书斋”,七十以后又称“争朝夕斋”,四川江津人,1912年生,自七岁起,开始进入私塾读书,一直到二十岁.十三年的旧式教育,所学全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从四书五经到经史子集群书.在私塾中以背为主的教育方式所铸成的工夫,为日后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私塾在中国城乡依然大量存在.新政权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积极实施改造私塾的政策,到1952年底农村私塾基本绝迹,私塾改造取得了很大成效.建国初期的私塾改造与清末以来的私塾改良一脉相承,符合小学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新政权在改造私塾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忽视私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普及文化知识、不利于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漫话私塾     
如今的影视里,常出现私塾和私塾先生,不过就连70多岁的人,怕也弄不清那里头演的究竟是真是假了。我老家住在浙江的一个县城里,家里人认为私塾的基础能打得扎实,于是决定让我上私塾。现将当时私塾的情况回忆出来,大家可能会感兴趣。私塾的教书先生也称塾师,最受欢迎的是“禀贡生  相似文献   

7.
清初,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的先后设立,以及大批流入谪戍宁古塔和黑龙江地区,使得黑龙江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清代黑龙江早期的私塾教育及其发展 黑龙江早期的文化教育主要是民间私塾。一些名门显宦、文学世家,有地位及富有的人家,从小就注意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往往是父母亲自督教,或延请名儒课子授业,或设馆招生,特别是流放来的学者,在当地执教,而这些人又常被地方官聘为家庭教师。因  相似文献   

8.
上了年纪的,也许还能知道"私塾"这个概念,中青年人可能就对"私塾"不甚了了了。"私塾"是新中国成立前,旧社会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私塾"一般只有一名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方法,没有一定教材和学习年限。新中国成立前,即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华东地区,如江苏、浙江等省的乡村地区,小学也是凤毛麟角,只有大的集镇才有一所公立小学,因此大多数农民子弟求学读书都是在“私塾”。我就读过两年多“私塾”,下面就“私塾”的具体情况作一回忆。  相似文献   

9.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教育和文化传播,意义非凡。1840年以降,国运罹难,士人纷纷求诸解救良方,西学思潮蔚然成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掀起了开办新学浪潮。因推进新学之需,由地方乡绅发起,后全国颁行,对乡村私塾进行改造、整合,以资补新学的开展和推行。其过程历时近半世纪之久。通过以乡村私塾改良为视角进行考察,将有助时人对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过程窥测一二。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先生从7岁入私塾读书,到1909年8月从日本留学回国,共接受了长达21年的学校教育。鲁迅7岁时那年,父亲周伯宜把他送进私塾读书。鲁迅的第一位私塾老师是鲁迅的远房叔祖父周玉田,他每天让7岁的鲁迅背诵"‘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白盘古’  相似文献   

11.
索穷 《中国西藏》2007,(4):58-61
私塾教育和寺院教育一样,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是西藏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不管是家庭里的塾馆,所谓的“团学”,还是一对一的师承教育……都曾对西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叶安呵 《南京史志》2011,(21):21-24
儿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明,报纸上一篇报道让父亲产生了效仿的想法。父亲辞职带儿子回老家,发誓要用私塾的教育方式,把儿子培养成北大天才少年。让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儿子受不了他那套"魔鬼式教育"离家出走,妻子为保护儿子与他离婚。如此结局,让人伤痛叹息。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5岁人私塾,诵读四书五经,开始接受正式的科举教育。按照当时的考试程序,只有在考中童子试以后,才能报考秀才。于是,他于1902年15岁时去县城奉化考童子试,结果没有考中,自然也就断了日后的秀才梦。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2021,(8)
正王会悟最为人铭记的身份是中共一大胜利召开的"幕后功臣"。同时,她也是积极追求进步的女青年,是陈独秀口中的"胆大女性"、毛泽东称赞的"真正的人"。追求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898年7月8日,王会悟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一个书香人家。其父王彦辰系晚清秀才,在乌镇开设了一所私塾教书,学生来自四面八方。6岁时,王会悟就到私塾听父亲讲课。  相似文献   

15.
私塾·塾师     
塾师,就是旧时的私塾先生,说得更“新潮”些,就是往日民办教育机构里的老师。塾师是旧时教育体系中执掌教鞭者之一,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师资队伍里,应该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渤海国作为唐王朝管辖下的地方政权,其教育形式也与唐朝的教育形式基本相同。渤海国教育主要分为官学和私学,同时还有派人赴唐朝接受教育等。其官学有中央和地方之分,私学有私塾与家学之别。教育极大地加速了渤海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原先进文化及思想的北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使渤海人迅速地接受了中原汉族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及宗教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7.
受父亲周叔弢的安排,周一良(1931-2001,安徽东至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从8岁起便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前后达10年。18岁时周一良因接触五四新文艺作品而萌生到北京(当时叫北  相似文献   

18.
华人画洋画     
《中华遗产》2010,(5):155-155
传统的中国私塾与书院是精英教育,而西学东渐下的上海,新式学堂给了大众教育以机会。最早的新式学堂,是教会学校。  相似文献   

19.
唐黎标 《古今谈》2006,(1):75-77
如今的影视里,常出现私塾和私塾先生。不过就连70多岁的老弟,怕也弄不清那里头演的究竟是真是假了。我老家住在浙江的一个县城里,家里人认为私塾的基础打得扎实。于是决定让我上私塾。现将当时私塾的情况回忆出来,大家可能会感兴趣。  相似文献   

20.
如今的影视里,常出现私塾和私塾先生,不过就连70多岁的老弟,怕也弄不清那里头演的究竞是真是假了。我老家住在浙江的一个县城里,家里人认为私塾的基础能打得扎实,于是决定让我上私塾。现将当时私塾的情况回忆出来,大家可能会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