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划龙舟又称"龙舟竞渡",是我国流传极为广泛的民俗活动,有关它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相似文献   

2.
文献记载"唐叔虞居鄂"、"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故鄂城遗址的发现为晋国始封唐地的探明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拟就故鄂城遗址的地望、特点、时代、遗物、城址和周边诸遗存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认为汉代王杖简册中记载的"逆不道"即"大逆不道"罪省称,但是汉代"逆不道"罪应是独立存在的罪名,并不同于"大逆不道"罪。从刑罚适用角度看,汉代"大逆不道"主犯受腰斩刑,同时亲族因连坐被判处死刑,不因身份不同而存在减刑的可能。而王杖简册中的侵犯王杖老人的罪犯以"逆不道"罪论处,主犯被处弃市刑,不连坐亲族。  相似文献   

4.
老官山汉墓医简《敝昔诊法》是现存最早记载扁鹊学派"损至脉"学说的文献。"损"和"至"是相反的两种脉象。老官山汉墓医简《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的五枚简将"损至脉"与呼吸脉搏次数的比例联系起来,并设立了"人一息脉二动曰平"的假说。《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诊杂病脉》最末一段,敦煌卷子P.3287和《脉经》卷五《扁鹊脉法》都沿用了这种假说。为了让"损至脉"学说与医理相符,《脉经》卷四《诊损至脉》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难经》部分将呼吸单位缩短至一呼;"扁鹊"部分将一至释为两次脉动。《脉经》卷四《诊损至脉》引入"五体""五脏",以及脉气运行等理论进一步丰富"损至脉"学说,还结合临床经验进一步完善"损至脉"学说。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9,(5)
目前学术界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西周五孔玉璋"定名和断代欠准确。笔者就此提出浅见,认为它的名称应是五孔端刃玉刀,而不是"五孔玉璋";制作时代是龙山文化晚期。冀望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本首先考述了P.2859《五兆要诀略》和《逆刺占》的内容及其形成,认为敦煌本《五兆要诀略》和《逆刺占》是出自归义军时期敦煌士或是阴阳师之手,系辑录拼凑相关内容并加入敦煌民俗内容而形成的地方性占卜书;并通过书中所反映的鬼神崇拜和相应的宗教内容考察了敦煌占卜与道教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五弦琵琶起源于中亚,它在印度"发育完成"之后传到了龟兹,又经龟兹传入中原,中原人就按其传来之地又使用了"龟兹琵琶"、"胡琵琶"等名称。龟兹五弦琵琶又从中原东传日本,今在日本还保存着当时留下来的两件实物:一件是五弦琵琶,另一件是《五弦琴谱》。从现存日本的《五弦琴谱》来看,可以说本谱是伴随着龟兹五弦琵琶在我国唐朝时东传到日本的,故谱中乐曲可以说基本上都源自中国。《五弦琴谱》中的乐曲,虽然基本上都是中国古代的五弦琵琶曲,但此卷乐谱并非原版谱本,而是经由日本佚名五弦琵琶家抄录编辑而成的;《五弦琴谱》中还含有数首西域古曲。  相似文献   

8.
"五押"是辽代一个特有的职官称谓。它指的是在各部族或其他部队征集、编组的,交由西南面招讨司统辖的边境戍兵。其存在时间至少起自会同年间,终于统和末年,跨度半个世纪以上;现存史料中,可考的"五押"是耶律挞烈和韩德威;可考的部队为突吕不、迭剌二糺军。  相似文献   

9.
楚公逆镈     
现知有铭文的楚国铜器,楚公逆镈可能要算最早的一件,年代属西周宣王时.该器铭文(图一)翻刻失真,不可尽识,但关键的字大体都已认出.一是孙治让认出楚公之名为逆,考定楚公逆即先君熊咢(咢亦作?,与逆同从屰声).二是阮元释出镈字,肯定此器是镈.另外,钱坫还指出"厥名曰某某",与秦公镈"厥名曰'?(固)邦'"同例,当是作器者为这件镈专门取的名字.  相似文献   

10.
王淑云 《神州》2014,(2):155-155
<正>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教学过程"五要素说"分析而论,包括"政治教师"——"学生"——"政治教材"——"教学手段"——"师生的道德心理氛围"五大要素。教学过程的"五要素说"虽然不是最为科学的教学论观点,但它所揭示的教学同师生的道德心理相关理论是难能可贵的。纵观当令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败、效益高低、价值的大小虽受制于各种原因,但它同教学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获得高效益,索得最大价值。本文试就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心理误区作一剖析并就其跨越走向谈些粗浅之见,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高瑞华 《旅游纵览》2007,(11):36-38
托利多市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北部卢卡斯郡境内,伊利湖的东端,是著名的玻璃及汽车配件的生产基地。著名的Jeep车的老家就在托利多。它是"五大湖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相似文献   

12.
赏析南天门     
南天门在十八盘尽头,又名"三天门,城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上镶石匾额"南天门"三字,始建于元代中统五年(1264年),道士张志纯修建,此后历代均有重修,1997年局部大修、彩绘。其上有摩空阁三间,二柱五檩五架梁,重檐起架,黄琉璃瓦卷棚重檐歇山顶,造型生动、色彩浓郁,是泰山最主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南天门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它的修建者虽是位道士,但修建它的初衷似平并不全是为了宗教。这首先可从它门洞两旁的对联看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干嶂奇观",突出的是"胜迹"与"奇观";再就是南天门西侧的石棚内,镶有记述南天门创建的《天门铭》碑,碑  相似文献   

13.
西汉南越王墓发现于1983年,墓主为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其墓中西耳室出土有一套名为"五色药石"的器物。该器物包括五种成分:紫水晶、硫磺、雄黄、赭石、绿松石。它们是否具有药性?是治病的凡药还是害命的毒药,抑或是时人求长生之"仙药"?本文试图从五色药石的原料成分、埋藏情况、秦汉史料等角度分析,得出结论:五色药石应为汉初南越国人治疗虚寒之症的药物,有一定毒性,不可久服多服,它并非汉代人追求长生不老之"仙药"。此外,其成分中的紫水晶颇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端午亦称端五,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由于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因此又有"重五""重午"的称呼。还有一种说法是,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因此,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尤其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  相似文献   

15.
叶菁 《南方文物》2013,(2):196-197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也称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初五"也称为"端五"。古时候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也叫"端午"。又因为午时是"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有两个"五",故又称"重五"和"重午"。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阿拉伯文献《中国印度见闻录》中有一段关于阿拉伯商人与中国皇帝的对话,其中提到了关于世界诸王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许多问题。这类记载在古代阿拉伯文献中还有许多,大都是以伊拉克王为中心,包括中国皇帝、突厥王、印度王和拜占庭王在内的"五王说",它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的世界观念。在古代印度、中亚及中国也流传着类似的"四天子说"。这种观念最早出现在印度,它认为世界是由人主、马主、宝主和象主四位天子所统治,分别对应着中国、突厥、拂菻(拜占庭)和印度,而印度则是世界的中心,它反映了古代印度佛教的世界地理观。在中亚地区和中国也流行着类似的说法,大都是受其影响。从阿拉伯的"五王说"与印度的"四天子说"可以看出,古代两河流域诸王朝与古代印度在有关世界认知观念中的相互影响。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一种"世界观念"在古代亚欧大陆流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张维慎  李聪  张红娟 《文博》2014,(4):39-43
在唐朝,皇太子、国子监生、州学或县学的学生在初入学行"束脩之礼"时要用食案,而皇帝在宴请蕃国主或蕃国使节的重要场合同样要用。食案有大、小之别,唐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中的"五足圆盘"应叫"五足圆案",它的造型承袭了汉晋以来中国传统食具有足圆案的形态,又知握住案足的动作叫"持",因此,唐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托果盘侍女图"命名为"持果案侍女图"是比较妥当的,其中侍女所持的五足圆案属于低矮的小型食案,是可以搬到床榻上饮茶进膳的。  相似文献   

18.
京氏易傳三卷漢京房撰,吴陸績注。……今惟《易傳》存。考《漢志》作十一篇,《文獻通考》作四卷,均與此本不同。……《通考》所謂四卷者,以晁、陳二家書目考之,蓋以《雜占條例》一卷合於《易傳》三卷,共爲四卷,亦不足疑。惟晁氏以《易傳》爲即《錯卦》,《雜占條例》爲即《逆刺占災異》,則未免臆斷無據耳。顧案:此"晁氏",清館臣以爲即撰《郡齋讀書志》之晁公武。考《郡齋讀書志》,此條見諸衢本。然據《玉海》卷五《漢京房易傳》,所謂"《易傳》爲即《錯卦》,《雜占條例》爲即《逆刺占災異》"之說,乃出自晁説之,見《景迂生集》卷一八《記京房易傳後》。故《玉海》卷五實作"晁説之曰",《文獻通考》卷一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机,作为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理应借助免费开放的契机,勇抓机遇,承担责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此形势下深化组合原有社教项目内容,推出了"情系闽台缘—流动的博物馆"系列教育活动,它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打造的教育品牌活动,涵盖"闽台五缘巡展"、"闽台五  相似文献   

20.
文献记载的中国七夕早在日本奈良时代传至日本,作为宫廷的惯例,以"展示丝织品和诗宴"的形式直到平安时代。中国民间传承的七夕竹竿晾衣曝晒与愿丝乞巧,在日本庶民文化渐起的室町时代骤然以"竹竿悬挂五色绢丝乞巧"的形式大量出现,至江户时代青竹"笹"代替竹竿进入七夕,五色绢丝换成五色"短册",并参与"七夕送"的活动,是庶民文化的重大转折。日本的"七夕祭"因为神道和佛教因素的渗入,从而真正具备了"祭祀"的意义。而完成宫廷乞巧风雅向民间祭祀转变的标志,就是青竹"笹"代替竹竿悬挂五色"短册"的出现。"笹"是日本既尊重传统又迎合时代变化的七夕文化标志,它保留了来自中国七夕文化的主体"竹",也结合了本土文化"青竹",承载着日本七夕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寄托着日本人对生活的无限美好愿望与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