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著名藏学学者陈庆英对"西藏"一词的来历进行研究考证说,今天汉文中的"西藏"(藏文为"bodljong")一词,是指西藏自治区(藏文为"bod-ra ngsk yong-ljong"),简称为西藏。对于这一名词的来历,则可追述到1300年前。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兴起,统一青藏高原大部,所以唐代汉文典籍用"吐蕃"来称呼吐蕃王朝,同时  相似文献   

2.
在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时对"惟彼陶唐氏有此冀方"这一篇章中的诸多地理名词感到不解,故对冀州、中国等词进行解释注解,以期更好的理解此篇章。  相似文献   

3.
黄蕾 《沧桑》2008,(5):211-212
词发展至元明已经十分衰微,并逐渐形成了"以曲为词"的创作倾向,处于复兴时期的清初词坛的多位词家均对这一现象予以批评,认为"以曲为词"严重影响词学的发展。但笔者认为清初词家严绳孙的小令有"以曲风入词"的特点,这种创作手法表现了真实自然的情感,为清初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出一种既亲切又典雅的新词风。可以说"以曲风入词"不失为清词发展中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4.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有"环"一词,对此词的理解学者有不同意见。作者认为应理解为"还",即"重复"之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金文"■铝"、"赤■"、"黄■"、"玄镠"等词的词义和词性,初步厘清了"■"与"铝"、"镠"等字(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明"■"是一个物质名词,是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金属铜及其合金的统称,它可以与具象的个体名词"铝"(金属锭)构成双音节个体名词"■铝"(铜锭)。由"■"构成的铜料名称有"■铝"(铜锭)、"黄■"(黄色的铜或铜合金,通常指青铜)、"赤■"(红铜)、"镤■"(铜料)、"鋿■"(黄赤色的铜或铜合金?)等。  相似文献   

6.
杨振兰 《民俗研究》2007,(2):192-204
汉语中的后缀"子"作为名词的形态标记,表示事物范畴,其中的事物包括"物"也包括"人",我们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同时参考了《汉语大词典》,统计出指人或与人有关的名词约160个(称之为"子"缀词),带"子"的惯用语约55个,总计约有222个词语,指人名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直接称人:  相似文献   

7.
唐蕃长庆会盟碑提到藏语地名Sheg sang si,本文认为即此碑立碑地点长安城颁政坊圣善寺,本名普光寺,631年唐太宗为太子李承乾所建.706年,唐中宗为亡母武后追福,将其改建,更名圣善寺.故址在今西安市铁塔寺街第一中学.1972年,圣善寺遗址出土了一件镌刻"女弟子杨氏"发愿文的舍利金函.我们认为此人即巢王妃杨氏,那么这件金函年代当在642年册封杨氏为巢王妃之前.  相似文献   

8.
自公元7世纪直至13—14世纪,欧洲、阿拉伯、突厥、回鹘等文献中,曾大量出现一个名词———桃花石。“桃花石”是汉语译音,一般认为是指“中国”。一百年来,中外学者对“桃花石”一词的来源、词义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将中外学者的研究综述如下。一、“桃花石”一词的出现一般认为,非汉语文献中出现的Taugas、Tamghaˇc、Tabghaq、Tavghaq等词,均可比定为汉语中的“桃花石”。“桃花石”之名,最早见于拜占庭历史学家塞奥菲拉克图斯·西莫卡塔(TheophylactusSimo catta)的《历史》一书中。西莫卡塔为七世纪初叶人,曾在拜占…  相似文献   

9.
李华瑞 《历史研究》2022,(2):178-188
<正>秦汉以降,“兼并”一词屡屡见诸历史文献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此词在文献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作动词时用来描述社会经济层面的兼并活动,作名词时则用来指代一种社会阶层。“不抑兼并”和“摧抑兼并”均是宋代的重要经济政策,但这两个政策中“兼并”一词的含义并不相同。前者作动词使用,指土地所有权转移;后者作名词使用,指在土地兼并过程中形成的新兴社会势力,亦即宋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的“兼并之家”。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和《北史》,均误将《高允传》中的"魂人"一词割裂开来。新出北周《裴智英墓志》中"魂人"的用例,从侧面提供了两书《高允传》中的"魂人"本为一个不可割裂的名词的有力证据。且从句意和语法结构上分析,原标点亦难成立。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亦可资参考。"魂人"是一个颇具民族色彩与时代特征的词语,学界多有因不明此词而据上述错误点读得出错误结论的例子。经此勘误,方可准确地表达两书原文之义,使"魂人"这一北魏重要的名物制度晦而复显。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两个方面对"名物"这一概念进行了考辨。从所指内容角度而言,名物是具体特定之物,属于某个物类系统,并有明显的区别性特征。从词义学的角度而言,专有名物不属于名物词,在名词语义场中,专有名词和名物词是上位义和下位义的关系。名物词又具有音义关系多样性、理据性、系统性等语义特征。名物在文献中,不仅仅以词的形式出现,还以短语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和《北史》,均误将《高允传》中的"魂人"一词割裂开来。新出北周《裴智英墓志》中"魂人"的用例,从侧面提供了两书《高允传》中的"魂人"本为一个不可割裂的名词的有力证据。且从句意和语法结构上分析,原标点亦难成立。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亦可资参考。"魂人"是一个颇具民族色彩与时代特征的词语,学界多有因不明此词而据上述错误点读得出错误结论的例子。经此勘误,方可准确地表达两书原文之义,使"魂人"这一北魏重要的名物制度晦而复显。  相似文献   

13.
西报东渐之时为何刊报未分?何时起开始刊报两分?通过考察晚清报刊新名词的渊源本末,可以为刊报未分到刊报两分的变迁过程提供一种解释依据。"新闻纸"和"新报"是传教士创制的新词,"报纸"是本土新语词,在维新运动之前,这三词对一义,指现代意义的报刊,笼统涵盖报纸和期刊,表明时人把报纸杂志当成一元的概念来理解。维新运动期间日译词"杂志"输入中土,它作为期刊的专属名词在民国时期定型下来,从而厘定了现代报刊的术语,使多名同指一物造成的刊报未分的问题得到解决,形成了报纸杂志的二元概念。  相似文献   

14.
杨振兰 《民俗研究》2007,(2):192-204
汉语中的后缀"子"作为名词的形态标记,表示事物范畴,其中的事物包括"物"也包括"人",我们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同时参考了<汉语大词典>,统计出指人或与人有关的名词约160个(称之为"子"缀词),带"子"的惯用语约55个,总计约有222个词语,指人名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直接称人:小子、毛孩子、鬼子、老头子;2)指称某种特殊体貌的人:聋子、矮子、瞎子、麻子;3)指称具有某种人格的人:赖子、痞子、愣子、油子;4)指称具有某种特定行为特点的人:骗子、贩子、拐子;5)因隐喻而产生的与人的品性或行为有关的抽象概念:帽子、辫子、架子、空子等;6)由"子"缀词构成的表示人的某种行为的惯用语:如摆架子、扣帽子、甩脸子、钻空子等.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古籍中本没有"博物馆"这一名词,有的只是博物"两字,大意就是见多识广,博识多知。博物馆(museu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mou-seion",原义是指供奉掌管艺术、科学的9位缪斯(Muse)女神的神庙。而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则出现于17世纪,以英国牛津市中心博蒙特街上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帝师"名号在西藏的使用和含义变化之探析才让在《中国藏学》202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帝师" 一词最早在西夏时有了藏文的音译词,并逐渐传入西藏,为藏传佛教界所熟悉。元朝历代皇帝册封萨迦派昆氏人物为帝师,帝师这一位高权重的职位给西藏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清两代中央同样对藏传佛教界领袖人物实行册封,但皆无帝师之名号,而"帝师" 一词在西藏的使用却延续到了清代。文章认为,明清时期藏文中的"帝师" 一词,含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是将一些地方势力所供奉的宗教上师尊称为"帝师"。  相似文献   

17.
论点摘编     
"帝师"名号在西藏的使用和含义变化之探析才让在《中国藏学》202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帝师" 一词最早在西夏时有了藏文的音译词,并逐渐传入西藏,为藏传佛教界所熟悉。元朝历代皇帝册封萨迦派昆氏人物为帝师,帝师这一位高权重的职位给西藏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清两代中央同样对藏传佛教界领袖人物实行册封,但皆无帝师之名号,而"帝师" 一词在西藏的使用却延续到了清代。文章认为,明清时期藏文中的"帝师" 一词,含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是将一些地方势力所供奉的宗教上师尊称为"帝师"。  相似文献   

18.
睡虎地秦简中有"波地"一词,学者多读为"破地",指"破土动工"。通过相关考释,本文认为"波地"当即"陂池",指"壅筑堤防"。  相似文献   

19.
<正>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敦煌一词之本义,《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东汉应劭曰:"敦,大也。煌,盛也。"现代学者另作他解,或认为敦煌一词是月氏语"覩货罗""桃花石"的对音,或是《山海经》之"敦薨",或是古羌语"朵航"对音,或是古突厥语,不一而足。总之,大都认为,敦煌一词源于古代少数民族语言,而非汉语。这也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敦煌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区。由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敦煌文化有着久  相似文献   

20.
正"程姬之疾"是古代读书人用来指妇女生理期那点事的文雅说法,它最早出现在太史公的《史记》中。千百年来,这个词早已成为一个特殊名词进入到浩瀚的国学典籍和文学领域,甚至成为君王贤德与否的试金石。随着时代的发展,"程姬之疾"这一称谓在现代汉语中已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倒是其他一些被妇女们广泛接受的生理期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