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戒饮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敦煌学术界十分关注但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根据佛教戒律的五戒或者十戒规定僧尼不准饮酒。敦煌文献中榜文规定僧尼不能饮酒,特别是在寺院进行佛事活动中严禁饮酒,规定“甘汤美药,各任于时供承,非食醇醪,切断不令入寺。”其中醇醪就是指酒,凡是饮酒者都不得进入寺院之内。似乎不饮酒的规定被彻底贯彻执行了,但是根据敦煌籍帐文书的记载,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饮酒成风,五戒十戒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在敦煌文献中保留了大量晚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资料,在这些资料中主要部分是寺院僧尼诸色支出帐,特别是净土寺等寺院的酒帐,更能说明问题,酒帐中记载了净土寺一年中各种关于酒的开支情况。在一般籍帐中记载了很多晚唐五代佛教教团僧尼饮酒支出。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了解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饮酒状况,探讨僧尼违戒饮酒形成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金光明寺是唐宋时期敦煌地区著名僧寺,本文从寺名来源、存废时限、寺院地址、佛寺建筑、经济状况、僧人规模以及人事升迁七个方面探讨了敦煌金光明寺的建置沿革和僧人情况。通过对敦煌文献和传统史料的梳理,我们认为其寺院名称来源于佛教经典《金光明经》,起讫年代在公元769年至1019年左右,寺址位于莫高窟,寺院建筑包括寺门、钟楼、大殿、禅院、禅窟、堂、仓和僧人临时性住房等,从吐蕃占领敦煌到曹氏归义军时期该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僧人数量显著增长,由徒众推选寺院三纲并经缁流领袖批准,在敦煌地区的影响力也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讨论吐蕃与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建置与沿革情况,分四个时期:吐蕃初期、吐蕃后期、归义军前期和归义军后期。吐蕃初占沙州,始有九僧寺三尼寺正常运转,后来兴善寺、安国寺、禅定寺恢复启用。但是兴善寺、禅定寺不久被废置或者改额。吐蕃后期,新建永康寺、永寿寺、圣光寺。重启三界寺和净土寺,此时敦煌官寺有十三僧寺五尼寺。永康寺、永寿寺是以吐蕃僧人为主的寺院,随着吐蕃统治的瓦解,两寺消失不见。归义军前期的近百年时间,敦煌一直保持有十一僧寺五尼寺。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显德年间始建显德寺,969年前建乾明寺。敦煌官寺至此再次达到十三僧寺五尼寺的规模。除官寺以外,吐蕃时期和归义军时期还有一些民间寺院,如灵树寺、奉唐寺、龙光寺、圣寿寺、法门寺、端严寺、大悲寺、大业寺等。这些民间寺院与上述官寺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由于材料的缺乏,很难得出定论,有待深入研究。总之,不同历史时期,敦煌寺院的数量不同。弄清每一时期寺院的存续与废置,对于研究敦煌佛教历史以及写卷断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敦煌龙兴寺与敦煌地区其他寺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龙兴寺是敦煌地区佛教僧团的最高管理机构都僧统司的驻所,成为都司的象征,统属着其他寺院;龙兴寺也是都司下属机构经司的所在地,掌管着敦煌的官经,成为敦煌地区佛典贮存与流通的中心;龙兴寺还是沙州第一大寺,无论是寺户还是僧人数量都是相对较多的。所有这些都说明龙兴寺是沙州首寺,在诸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文书中蕴藏着丰富的敦煌佛教社会的各种原始材料,其中尤以唐后期、五代、宋初的资料最为丰富,从敦煌历史的时区划分来讲,就是吐蕃统治时期和归义军时期。在利用这些资料来研究敦煌佛教社会史方面,前人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寺院经济方面,如那波利贞三四十年代的系列文章、谢和耐的《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1956年)、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1982年)、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1987年)等,而郝春文著《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 4 425页,3060元)以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为主旨,…  相似文献   

6.
斯二六一四号卷是斯坦因盗去的敦煌写本之一。名为《敦煌诸寺名簿》,内容是记载当时敦煌诸寺僧尼的名册。所记者达九百余人,释文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编的《敦煌资料》第一辑中。它是古代沙州(敦煌)地区寺院情况的真实纪录,是我们研究敦煌佛教和佛教艺术的绝好资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此卷由于残缺,使我们能够看到的寺院名字仅有十二个,但还有许多僧尼的名字,因而它受到国内外学者们极大的重视,被作为立论的依据而引进许多专著之中。正因为此,弄清它的时代,就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吊孝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祥伟 《敦煌学辑刊》2006,2(2):145-152
敦煌寺院会计文书不但记载了寺院所进行的吊孝活动,而且还保存了有关世俗人员的吊孝行为。本文主要利用这些文书的记载,并结合书仪等对吊孝礼仪的相关记载,对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所进行的吊孝活动做了初步探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敦煌社会中吊孝礼俗的实况。  相似文献   

8.
设斋供养僧尼,由来已久。设斋之前,斋主要向僧尼发出邀请,是为《设供疏》,即设斋供养僧尼之疏帖,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请柬。分二种:1、供养子虚乌有的圣僧宾头卢,即《请宾头卢疏》;2、供养现世寺院僧尼,即普通《设供疏》。如S.5696号为淳化三年(992)八月廿七日陈守定《请宾头卢疏》,P.3152号为同年同月同日《陈守定为亡父设供疏》,同一次设斋供养活动,一请宾头卢、一请敦煌寺院诸僧,最能说明问题。本文通过对敦煌文献中11件《请宾头卢疏》进行考察,显示这些《设供疏》主要在为亡人设斋祈福仪式时使用。将《请宾头卢疏》与《设供疏》结合起来考察是本文在研究思路上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吐蕃统治者在支持佛教发展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对寺院经济进行有效的管制,设置了专门管理寺院经济的官员如岸本、寺卿等,且吐蕃世俗长官如节儿、瓜州节度使甚至吐蕃东道节度使往往会同僧官如宫廷僧统、瓜沙都僧统、住持沙门和寺院纲管等一道共同对寺院经济进行核算管理。同时,吐蕃统治者还通过对寺属民户征税课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敦煌寺院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大为 《文献》2006,(2):94
当寺转帖是寺院举行活动时用来通知全体僧众的类似于通知单的文书.上面列有被通知者的姓名,被通知者接到转帖后,在自己的姓名右下角写上"知"字或作上某种表示已知的记号,再"转"给下一个人.如此依次接力式下传,直到最后一个人,"转"回到发帖者手中.郝春文先生曾利用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当寺转帖》,对敦煌僧尼生活方式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①.至于敦煌文书P.4958背(3)《当寺转帖》的归属及年代似尚未有人措意.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作些考证.我们首先录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试论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财产管理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文书中保存下来了许多关于寺院财产管理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反映出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在财产管理中的公开与透明、寺院财务管理人员任职的进步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对了解当时敦煌寺院财产的管理状况及敦煌寺院经济大有裨益,同时还在进一步了解我国唐宋时期各地寺院经济的管理及对今日的财务活动提供借鉴作用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戒蓄财比较普遍,不同等级的僧尼拥有不同数量的资财.僧尼通过经商、继承、出使等手段违戒蓄财,同时违戒蓄财也得到政府认可与保护,他们有权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得到资产,享受一般百姓的各种待遇,同时也承担与百姓一样的各种色役压迫.通过双敦煌地区的地理位置、外来宗教、吐蕃统治的影响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晚唐五代敦煌僧尼违戒蓄财是有深层社会原因的,也有其历史原因,同时还与敦煌地缘特点和晚唐五代敦煌佛教发展的趋势,及敦煌地区其他宗教对佛教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
敦煌寺院中的“都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寺院中的“都头”田德新敦煌遗书中记载的“都头”大多指世俗政权中的官职。但我们在翻阅遗书过程中却发现:在敦煌寺院中也存在着“都头”一职,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以往论述敦煌寺院僧官制度的论著中,我们常看到有关都僧统、都僧录、都教授、都僧政、都法律、都...  相似文献   

14.
敦煌寺院中的都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寺院中的都师田德新在九到十世纪的敦煌归义军时期的文书中,尤其是在敦煌寺院的籍帐入支类文书中。常能见到作为僧官的“都师”一职。从其职掌来看,大抵是管理寺院杂务及日常入支事务的,其地位并不甚高,但由于文书中出现颇多,管领事务又较为纷杂,故是一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5.
晚唐五代敦煌种植棉花辨析——兼答刘进宝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宝先生《唐五代敦煌种植棉花研究》一文,对拙作《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种植棉花研究》有关论点提出异议,认为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緤是毛织品,官布中有褐类官布,官布为入官之布。根据敦煌文献的有关记载,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使用的緤是棉布,而官布是棉布中的一个品种,不仅上缴官府,而且在寺院、民间大量使用,作为毛织品褐没有官布的称谓,官布昌褐内接,是指将官布和昌褐缝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徐勇 《敦煌学辑刊》2006,4(4):80-84
本文主要通过对敦煌文献的考察,就晚唐五代敦煌地区所使用的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的产地及来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所使用的植物颜料大部分生产于敦煌地区,而矿物颜料有的出产于敦煌地区,还有很多从敦焯以外地区贸易而来。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 ,常书鸿先生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印度、缅甸访问 ,尔后考察了麦积山、炳灵寺和新疆石窟。在社会主义新政策指引和中央的关怀重视下 ,敦煌莫高窟得到了全面维修加固 ,研究所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得到了加强。常书鸿先生满怀对敦煌艺术的热爱 ,带领全所人员展开了大规模的临摹和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心道是一位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有一定影响的高僧。然而其在当下无论是研究学者还是佛教信徒,对这位高僧都了解不多。特别是其两次来到西北学密弘法,尤其是第二次西北之行,曾在敦煌停留月余,在此期间弘扬法幢宗、兴建法幢宗寺院、广收弟子,把敦煌地区的佛教引入正信佛教。通过对心道在敦煌地区弘法活动的研究,可以对民国时期敦煌地区的佛教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敦煌文献记载,敦煌地区寺院每年都举行盛大的行像活动."行像"亦称为"行城"和"巡城",乃指庄严佛像用宝车载之巡行城乡,以纪念悉达太子出家的一种佛事活动.就敦煌行像活动的研究,学者们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罗华庆先生在<9至11世纪敦煌的行像和浴佛活动>中对中土行像活动起源、历史演进及敦煌地区的行像活动做了考察,指出敦煌行像活动具有浓厚的政权色彩和世俗性.  相似文献   

20.
中古敦煌地区处于中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及中亚各国往来的交通要道上。汉胡杂居现象十分明显。晚唐五代宋初,净土寺与敦煌地区粟特、龙家、吐谷浑、铁勒等胡姓居民之间往来频繁,尤以经济关系最为普遍。其寺僧日常生活受胡风影响深远,呈现出胡汉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