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鸿山越国贵族墓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东部,2003年3月-2005年6月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占队对其进行了发掘。此次共发掘战国时期的越国贵族墓葬7座,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四个等级,其中特大型墓葬丘承墩出土青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等共计1098件。鸿山越国贵族墓地是继绍兴印山越乇陵之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填补了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考古资料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介绍鸿山越国墓中的邱承墩墓葬出土的玉器,用玉器的不同形态以及古人用玉的思想来阐述越国人用玉的态度和用玉的礼制。以邱承墩墓葬出土玉器来说明越国人的等级制度以及身份象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横岭山墓地随葬器物的特点,将墓葬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墓葬主要随葬礼器和玉器;第二等级墓葬以原始瓷食器为主;第三等级墓葬随葬青铜兵器、工具以及陶质生活用具。各级墓葬数量的变化代表了社会阶级的产生和演变,随葬器物的变化则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无锡鸿山越墓是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陵的贵族墓葬,墓葬年代为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该墓葬出土了青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等随葬器物千余件,其数量之多,器类之全,为江浙一带越国贵族墓葬之最。鸿山越墓出土的玉器玉料精良,造型奇巧,工艺细腻,纹饰繁缛,神采灵逸,寓意奇幻,显示出超然的个性。鸿山玉器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是"形"与"意"的完美结合,鸿山越墓出土的玉器有龙纹玉覆面、蛇凤纹玉带钩、龙凤首玉璜、双龙首玉璜、龙首玉璜、螭凤纹璧形玉佩、出廓龙纹璧形玉佩、双龙管形玉佩、兽面纹形玉佩、凤鸟形玉佩、盘蛇神兽纹玉管、云纹削形玉佩等1,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玉器中独领风骚。鸿山越玉精美、流畅、灵逸、奇幻,不仅有着繁缛细密的局部纹饰,还有着流畅不滞、纤若毫发的"微雕"工艺。  相似文献   

5.
2012底至2013年初,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郑州市黄河路109号院内两幢住宅楼工程区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了殷墟时期小型墓葬43座。随葬品多为陶器,少量铜器、玉器及贝币。按陶器特征分析可将这批墓葬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属于殷墟二期和三期。此次发掘为郑州地区殷墟时期墓葬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简报首次披露了梁带村墓地西区2007年发掘的10座中小型墓的信息,据出土玉器的纹饰特征等推断,这些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偏晚阶段。这批等级较低的墓葬普遍有棺椁或单棺作葬具,但均不随葬陶器,而有少量玉器的现象在其他地区同时期的墓地是非常少见的,从另一层面揭示了周代芮国墓葬的突出特点。中型墓多有铜翣及串饰也较有特色,是研究周代墓葬制度的重要资料。M18出土铸有"虢季"字样铭文的铜鼎,则反映出芮国与虢国的联系交流情况,或可印证有关文献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1999年4~6月,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对平阴周河遗址进行了发掘,主要清理出大汶口文化和周代文化遗存,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存主要为5座墓葬。墓葬皆为竖穴土坑墓,以M4规模最大,出有陶器、玉器、骨器、石器等遗物22件。这为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特征、社会等级、文化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国字山战国墓出土的玉石器具体分为玉器、石器、料器,这些玉石器造型优美,纹饰雕琢细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玉器主要是佩饰用玉,也有部分装饰用玉。料器主要是管饰和蜻蜓眼。石器主要是砺石。这批玉石器的出土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玉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2011年10月至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的香山M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墓为越国高等级贵族墓,是继印山越国王陵之后发现的又一座木椁横截面呈人字形的两面坡状越国大型墓葬。该墓木料加工场、木质排水系统、考究的土木结构基础平台及先进的细木作工艺,是越文化考古中的首次发现,而该墓复杂的营造方法、木椁底部多层枕木的构造、墓内不积炭及特殊的防水防潮的做法等,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该墓的发掘为研究越国墓葬等级制度、越国贵族墓葬的墓葬制度及埋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宿晨 《收藏家》2007,(3):83-88
在古代,中国玉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而用玉殓葬是祈求永生。因此在出土墓葬中保留了各个时期众多的精美玉器。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昌化石材质研究的基础上,对越国玉石器的用途、纹饰特征做了研究,并对平面透雕、粘合、镶嵌、线刻、打磨、钻孔等工艺技术特征作了分析,同时对昌化石的使用年代及应用范围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的10件玉器,分为钺和环两类。这一重要考古发现,不仅为研究黄河中游地区用玉习俗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将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该地区的埋葬制度,甚至文明起源的特性、进程与动因。  相似文献   

13.
广东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出土的玉器,其中玉块有较大可能来自同时期的环珠江口地区,玉管可能与越南北部化圈存在一定联系;博罗地区与环珠江口地区在先秦时期共处于一个普遍使用玉的化圈中,这种用玉传统明显不同于同时期的中原、吴楚地区的玉化传统,它反映出先秦时期古越族先民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和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4.
一、性别考古学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学进展中,一项新兴的探索领域是性别考古学(genderarchaeology )。其要旨是从性别研究来进行社会考古学的研究,并对考古学中主要侧重男性的作用和忽视女性的倾向进行纠偏。这项研究并非限于  相似文献   

15.
南越国时期汉越文化的并存与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岭南文化是以古越文化为基础,在中原先进的汉文化诸因素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下发展而成的。南越国时期汉越文化的并存与融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孙传波 《收藏家》2008,(11):67-72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窑》诗把越窑青瓷的釉色之纯、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越窑青瓷,以其釉色的类冰似玉、造型的奇特多姿而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7.
江西萍乡的田中古城至少历经西周、春秋两个时期,其考古学文化背景是江西印纹陶文化。虽然该城的国属难以考订,但其族属应与百越相关。该城的衰落,很可能是楚国南侵所致。城址的废弃或将楚国势力跨过长沙向南发展并进至株洲、澧陵一线的时间确立在公元前550年前后。该城址是春秋时期楚文化与百越文化接触与融合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人字顶木椁墓首次发现于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之后在闽越、南越等地区也相继发现,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土墩墓内的建筑形式推测原来也为人字形墓葬建筑遗存。江浙地区人字顶木椁墓是越文化的独特葬俗,闽越和南越的族属渊源与南下越人有紧密联系,发现的人字顶木椁墓应该是延续了越人的葬俗,这种葬俗不是贵族特有而是普遍采用的。  相似文献   

19.
曾侯乙之前的曾侯有曾侯和曾侯■。二者的年代关系,通过比较曾侯乙、曾侯■和曾侯■三位曾侯的青铜器铭文格式、铭文字体、青铜簠形制以及青铜戟形制的变化,观察曾侯和曾侯在相关因素中的系列关系,最后推测曾侯■的年代早于曾侯。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太湖地区的越国历史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内容,其中在上层贵族墓中随葬仿铜的陶瓷礼乐器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根据近年来的考古新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越国贵族墓不像中原和其他诸侯国贵族墓那样随葬铜礼乐器,而是随葬仿铜的原始瓷或硬陶的礼乐器。这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葬俗既非越国建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不是矿源缺乏和战争的原因,而是对本民族传统葬俗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