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银锭(铤)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未开发的古董化。近年来,台湾、香港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及重视银锭的收藏与研究,内地的收藏也逐渐涉足这一领域,使银锭的收藏与研究逐渐升温,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现象。既然谈到收藏与研究,自然首先要解决银锭的真伪辨别问题。以下就银锭的真伪辨别,提出一些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2.
正"江西方宝"银锭是清朝、民国初年江西地方官炉铸造或由官府指定核准私炉熔铸、标准重五十两的解库官银,正面呈方形,边沿翘起,底小面大,其器形固定,大气厚重,规整划一,成色好,分量足,在银锭史上享有盛誉。由于"江西方宝"银锭铸造使用的时间跨度长、铸地铸炉复杂,加上时光的流逝,回收熔毁等种种因素,前人及近现代的著述图书对其涉及不深,有的描述仅寥寥数言,过于笼统,难窥其貌。笔者归纳图书刊物、钱币拍卖会银锭实物资料,进行筛选整理,试图对"江西方宝"戳印的特点、规律、重量、大小以及收藏价值等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周卫荣  杨君  黄维  王金华 《中国钱币》2013,(3):5-14,I0004
银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贵金属货币,自唐以降即行铸造使用,并在明中期至民国早期成为我国流通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曾达到鼎盛。作为一种称量货币,银锭的成色或纯含银量是其最重要的指标,宋以后的银锭常常被冠以某种称谓以表示其成色高下,诸如真花银、金花银、足色、足纹、水丝、细丝、粗丝、十足色、十足纹……等等,名目之多,不胜枚举。但纵观古代银锭铸造史,始终无统一的成色标准。因此,我国古代银锭的成色到底几何,还待科学分析的数据来确定。  相似文献   

4.
黄石西塞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在这一带先后六次发现了宋代窖藏的大批金器、银锭和铜钱。除金器为殉葬品外,其余都为货币,数量之多,十分惊人,它成为研究我国宋代货币的一批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西塞山窖藏宋代银锭共计292件,全部保存完好。出土时装于一个高32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14厘米的黄釉陶缸内。此批银锭或大或小,轻重各异。最大者为1919克,最小者仅为114.5克。其中155件刻印有文字,银锭的文字或倒或顺,一部分铸造时用字模压印的,记载着银铺所在的街道、银铺招牌、银锭重量和说明银锭成色的文字;一部分是刻写上去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两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两)、中锭(十两)、小锭(五两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两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两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两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县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银锭(铤)器形从唐代到清代以至民国一直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实际需求的变化与不同,既有不同时代人们对银锭需求的改变,也有不同领域和地域人们对银锭要求的变化.但是,银锭作为计重使用的贵金属称量货币,其根本的要素是成色,人们对成色的期待与把握是最重要的.因此,形制的变化也离不开这一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的货币分为东西两个体系,历史上西方货币币面以图案为主,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流通的货币币面一般只有文字,很少有图案。自秦以半两统一中国货币后,其基本形状是外圆内方的方孔圆钱。后来大额交易用白银铸的银锭。到了清代基本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政府的财政收支以银为标准,实际收付可以折钱。白银是称量货币,铸成一定形状的白银称为“银锭”。大锭一般重五十两左右,中锭重约十两,小锭重三五两到一二两。各地实际流通的银锭,形式和重量等并不一致。银两的衡量标准是平砝,还有成色的区别,平砝和成色合称为“平色”。官方的衡量标准称…  相似文献   

8.
龚一闻 《文博》2023,(3):59-65+79
粤海关铭文银锭是中国设立最早的海关——粤海关在税银征存奏解过程中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以粤海关银锭为切入点,结合馆藏及所收集的银锭资料,试探讨其形制、铸造时间、工艺、官银号、成色与平砝等问题,以期推进对粤海关银锭及相关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周卫荣  杨君  黄维  王小塔 《中国钱币》2013,(4):3-11,I0001-I0006
银锭作为中国古代贵金属货币的主要形式,起自唐代,止于1933年("废两改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银两货币体系.在中国传统铸造技术的背景下,银锭铸造无疑采用范铸技术浇铸成型.但历代银锭到底如何浇铸?采用什么样的工艺?银锭的蜂窝、丝纹等具有标志性的外观特征与铸造工艺之间有何关联?等等,一系列的专业问题一直缺乏系统而科学的研究.钱币界既有的一些说法,或来自前人的杂记,或引自古泉学家的一些记述,既没有科学的证据,也缺乏足够的文献佐证,有的还有以讹传讹的成分.为此,中国钱币博物馆于2011-2012年开展了《中国古代银锭铸造工艺研究》课题.课题组在银锭实物考古调查、形态观察和技术工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馆藏和重要出土银锭实物的调查统计与成分检测,对历代银锭进行了一系列模拟铸造实验,在铸范、蜂窝、丝纹、铭文戳记以及铸造工艺与银锭辨伪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兹将研究成果举要于下.  相似文献   

10.
二、铜元铸地和时间的鉴定 鉴定铜元的铸造地点和铸造时间,是铜元研究的重要方面。 清末至民国时期所铸铜元,大多标有铸局或地名,如户部、度支部、××省造、××军政府造或在币正面中心铸省名简称,但也有相当部分钢无不注明,成为一种“无主币”,因此必须经过鉴定来区别。鉴定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据文字、图案及花饰;二是依据铜元的式样和风格;三是铜质包浆颜色。如清末有一种己酉年造的中心花,背面坐龙的十文铜元,没有标明铸地,许多资料都将其归类到清户部总厂所造,后根据其铸造风格及背面龙图,定其为吉林省在宣统年间所…  相似文献   

11.
以白银为法定币材、铸造形式和重量比价单位,是从金章宗承发年间所铸“承安宝货”银锭开始的。达种银锭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过明确的记载,历代货币学家亦有论述,但始终未见实物。最近,黑龙江省人民银行从民间收集到五枚“承安宝货”小银锭,使我  相似文献   

12.
正银锭是中国特有的货币之一,它始现于唐代,广泛流通于明清,于民国间退出流通领域,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银锭历代相沿,多由民间自由铸造或熔化,必然产生地区和炉房间的差异,形成独特的工艺技术。其造型各异的器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银锭上的铭文记录了与银锭铸造、发行、检验有关的机构、职官、铸匠等内容,反映了银锭在各历史时期在货币、经济中的地位,使银锭除其本身的金属价  相似文献   

13.
银两面面观     
银两的铸造工艺较特殊,了解它对鉴别银两成色很有帮助。有的银锭上带丝纹,有各种名称如细丝、粗丝、水丝、元丝等。丝纹的形成与银的金属特性和铸造工艺有关。铸造时银水倒入比银锭大一倍多的椭圆形器模中,白银在熔化中要吸收大量氧气,并在冷却时再将其突喷释放出来,形成气口,使银锭表面不光洁。因此就不能任其自然冷却,要把器模反复向两边倾斜,使银水不断附在器模纵向的两边凝固,就形成了银锭带有层层丝纹的双翅。旧时称铸银锭为“倾销”即源于此。同时还要用铁管不断向银水表面吹气,使其加速冷却,均匀释放氧气。银水凝固是由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近代翻铸伪钱现象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君 《中国钱币》2009,(2):22-29,21
“古钱之直日以昂,古钱之伪日以出。”中国古代和近代的钱币造伪活动中,以翻铸赝品为最多,“或据真泉而仿铸,或依年号而杜造,铸造不已”。所谓“翻铸”,即依据真钱形制文字,或仅据名号,或完全出自臆想的铸造伪钱行为,翻砂法为其最主要采用的工艺手段。翻砂法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项重大发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近代改作伪钱现象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君 《中国钱币》2009,(1):17-25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钱币造伪由来已久,钱币收藏活动的发展,必然伴生着钱币造伪牟利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探讨的“钱币”是退出流通的“老钱币”,所指的钱币造伪也不同于仿制流通货币的“私铸”等行为。大致在乾嘉金石学兴起之后,随着钱币收藏的日益普及和深入,钱币造伪也开始大规模出现。诚如民国时期古玩家所言:“惟自近世以来,收集古钱者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古代银锭是中国传统货币的独特品种,因其价值高、存世少,博物馆和收藏界都难得一见。近年来,由于收藏热潮的持续升温,银锭货币逐渐成为新的热点,银锭造假也日渐猖獗,各大钱币拍卖会、收藏品网站、古玩市场假银锭充斥,严重干扰了博物馆的银锭征集和社会收藏活动。其中,水坑银锭更是银锭造假的重灾区。水坑银锭是一类特殊  相似文献   

17.
袁像货币是指中国银元正面铸有袁世凯头像的货币。1914年12月,袁像货币在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不久即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因为有了这种货币,在国内大量流通的墨西哥元日渐减少,旧有的重量成色参差不齐的龙洋也开始被淘汰。  相似文献   

18.
一河南省机制铜元铸行概述对于我国机制铜元的开铸、形制及成色,著名钱币学者王守谦先生在谈到铜币之起源中这样写到:铜元始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广东省仿外国铜币式样,鼓铸新铜元。重量二钱,成色九五、铅五(或铅四锡一)。正面书"光绪元宝",中有满洲文"宝广"二字,周围有广东省造,每百枚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银锭的收藏和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随着银锭知识的传播,银锭实物的逐渐面世,至本世纪初慢慢形成了一批银锭集藏队伍;一些有质量的专著和论文的问世,显示了银锭的研究也在拓展中。集藏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集藏的指导,这股收  相似文献   

20.
正翻阅周卫荣、杨君、黄维撰写的《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此书内容别开生面,在充分了解传统方法的同时,注重了对银锭的科学、技术内容的考察,并在考察中大量地使用了科技方法。这是前人很少做或很难做到的。银锭的著述通常的写法一般是:罗列银锭的时代、形态、文字等,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梳理考证,此书则在充分了解古代白银货币出土、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古代银锭的制作工艺、成色、科学保护、鉴定辨伪,以及白银货币在明代成为完全货币的原因等方面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