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两年以前,作者在《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一文中曾说,历史上的“由农本而重商的行程、发轫于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西端,由此突破农耕世界的闭塞,为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的涌现创造了前提。……不妨说,这是一段由农耕世界开始转向工业世界的行程”。现在写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的进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近代史编)叶明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世界史教材的编纂,曾受前苏联的影响。1962年出版由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世界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的世界历史教学与世界史知识传播中,权威教材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先后涌现出了几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材。这包括周一良和吴于廑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1979年修订)的我国首部世界通史统编教材,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13,(7):21-23
游牧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吴于廑先生的“世界历史纵横发展”理论(又称“整体世界史观”)不仅是对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历史作出的最合理、最系统、最完整的解释,而且合理地回答了当下的世界发展问题,破解了普遍存在的疑惑,并提示出大体准确预测未来的历史发展趋势.这一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作指导,凝聚了全国世界史学界几代人多种形式、深入浅出研讨推敲得出的理论成果,充分集中了我国学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中青学者的集体智慧,因此可以认为,“世界历史纵横发展”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重大理论.  相似文献   

6.
近来许多历史研究著作站在草原游牧群体的角度,详细描述了一个不同于定居农耕文明的人群的发展历程,阐释了亚欧大陆广袤草原上游牧民的生活、文化与社会,展示了游牧人群在历史中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去思索亚欧大陆上不同力量交融共织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7.
规划学者立足于"城市文化"的角度,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文化特色和融汇过程分析,对草原都城遗址的遗产价值进行重塑。通过元上都和国内外类似遗产的比较,凸显了元上都的价值特征所在。可以看到,元上都遗址所展现的城市文化,揭示了中国元朝蒙、汉两个不同民族及其分别代表的农耕与游牧两个不同文明之间,在征服与同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交互影响与融合:见证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兼容并蓄的一种城市模式,并作为人类城市规划史上"二元文化"的杰出范例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行国)的互动共同形塑了中国的版图。马克思对游牧民族的研究,不仅涉及欧洲,还涉及西亚、蒙古等亚洲高原草原地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对其梳理可为中国边疆研究从整体上把握游牧转为农耕的一般历史过程提供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9.
徐洛 《世界历史》2005,(3):93-106
已故吴于廑先生在1978年首次提出重新思考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世界通史编纂,主张摒弃以“剑桥三史”和前苏联多卷本《世界通史》为代表的欧洲中心主义,而用以世界为一全局的宏观视野来认识历史,并在此基础上编写新的世界通史①。从那时至今,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其间吴先生关于整  相似文献   

10.
吴于廑先生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通观",是一种注重综合考察的宽广的学术路径,其主旨在于探索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由此,他放宽视域,打破历史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历史如何发展与融汇成为"世界历史"作了多层次的探索。同时,吴先生反对那种假象臆断、空泛荒疏的历史模式建构,提倡历史研究要从专门史的细致研究做起,一步步地走向科学的综合考察。他的"通观"研究及其丰硕成果所彰显的学术境界,为我国的世界史研究标立出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1.
最近,湖南出版社出版了由李植枬、高明振、唐希中主编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以下简称《现代分册》),目注世界全局,运用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在观点和史料上互为呼应,探讨世界整体化过程。吴于廑先生为该书撰写的序指出,编写者试图摆脱过去编写体例的局限,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着眼,阐明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也是该书具有的鲜明特色。 马克思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促进学术研究,解决世界近代史教学中重点和理论性问题,全国数十所高等院校40多位专家学者协作撰写了《世界近代史重点和理论问题研究》一书,黄振、杨朴羽等主编,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教授作序。全书共分世界近代史教学改革、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国际关系、文化思想等7大类,60余题,37余万字。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体现百家争鸣精神,吸收最新学术成  相似文献   

13.
游牧民族军事性形成原因初探──以游牧经济生活为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牧民族军事性有复杂的成因。其最底层而最深刻的原因似乎在于他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生产形式、以骑射术为基本生产技术的游牧经济生活,这种独特的游牧经济生活孕育、培植了游牧民族迥异于农耕文化内容的特质和传统。军事性是游牧经济生活的必然产物。游牧经济的单一性促使游牧民族向外发动对农耕民族的掠夺战争,以游牧地为生命基石的游牧经济又引发游牧民族在内部争夺牧场的部族战争,而作为游牧民族最基本生产工具的弓马又为他们的这些战争提供了武器。这是游牧经济对游牧民族军事性的形成的最基本的促成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世界历史》暨《世界史研究动态》编委会于1988年2月1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编委吴于廑、马克尧、陈崇武因故未能出席会议。陈之骅主持了会议,沈永兴在会上作了关于两个刊物1987年工作及1988年计划的报告。 会议一致认为,1987年两个刊物由于贯彻了编委会制定的编辑方针以及全体编辑工作人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教授在主持六卷本《世界史》编务会议上发言时突然发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这是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半个多世纪的史学生湃,既反映了他个人的追求,也反映了新中国世界历史科学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对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开拓进取精神,使他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史的重要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掘和精辟阐述,并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给予极  相似文献   

16.
一、中古陶俑发展简史陶器的出现是古代人类南游牧生活方式向农耕定居生活方式过渡的产物。中国是世界上制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考古发现距今一万年以前,中国先民已掌握了制陶术。南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日益增加,以俑代替活人或动物殉葬的社会现象开始出现。俑是我国古代先民模拟人或动物的形貌、用以代替活人或动物殉葬的明器。  相似文献   

17.
阜新东蒙短调民歌阜新原本是蒙古勒津部驻地,以游牧为生。17世纪中叶,河套地区的土默特右旗迁到阜新地区,这里的游牧蒙古人逐渐改变了生产方式,变游牧为农耕。几乎是在同时,喇嘛教传入阜新地区,与蒙古萨满并  相似文献   

18.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11,(1):127-128
林岗:《从古地图看中国的疆域及其观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历史上存在两个关于中国疆域的观念系统:一个是"禹迹图"系统,另一个是"一统图"系统,古地图有"本部中国"和"周边中国"观念系统的分别。这种历史上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关于中国疆域的观念,反映的正是农耕世界和游牧  相似文献   

19.
应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教授的邀请 ,《世界历史》编辑部的全体人员于今年 4月 6日前往北京大学 ,与历史系的部分教授就如何办好《世界历史》杂志 ,推动我国世界史的研究进行了座谈。北京大学的世界历史学科教学和研究力量雄厚 ,成果卓著。北京大学图书馆世界史方面的资料收藏丰富。《世界历史》编辑部希望北大的老师们不仅要一如既往地给杂志提供优质稿件 ,而且还要为办好杂志提建议 ,出主意。座谈会上 ,北大的教授们热情而又坦诚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世界历史》要站在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前沿 ,关注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课题 ,比如东…  相似文献   

20.
纵横万里,跨越千年,长城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它记录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饱尝了历史浪潮的冲击和雨雪风霜的侵蚀。但如今,它却在短短的几百年内,在它的缔造者后代的手上开始衰败、残缺,逐渐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