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洋务,为安内乱抵外侮而兴起,虽然如今对洋务一词的评价不一而足,但其对于强大国家、抵御外族入侵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文据以史,深入挖掘洋务运动的"自强"、"御侮"内核,将西方开化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导,在这块东方大地上碰撞出惊醒世人的钟声。强国御侮思想的产生,发于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止于西方"拓荒"文化的冲击。三十年的洋务史,便是在这两种文化的交叉中艰难行进。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降,随看中国内忧外患形势的日益加剧,知识分子阶层勇敢地承担起了救国救亡地历史使命。他们或以艺见长,或以突出。然而由于中国传统之重轻艺思想的深远影响,近代知识分子阶层只能遵循“学而优则仕”这条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老路子。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此种情形直接阻碍了中国进一步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还是史学史的角度来看,抗日战争的爆发,都具有转折性的意义。李泽厚等人在回顾中国现代思想史和史学史的演变的论着中,提出了颇为着名的“启蒙舆救亡”双重变奏的论点,认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追求中国富强的过程中,不断在“启蒙”或是“救亡”这两极中摇摆。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外敌入侵,国难当头,那些具有民族节操、充满爱国热情的仁人志士便应运而起,肩负起救亡御侮的重任.西晋末、东晋初,永嘉乱起,皇室南渡,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刘琨与祖逖,一个在北方坚持抗战,一个渡江北伐收复失地,他们以艰苦卓绝的斗争及可歌可泣的事迹,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榜样。过去对祖逖的评价是完全肯定的,但对刘琨的评价却比较混乱:文学史把刘琨当作爱国诗人,史学界却对他褒贬不  相似文献   

5.
中间势力是国共两党以外的有着共同政治倾向的政党、政团及民主人士的总称。中间势力的党派、社团在大革命失败后出现,并在反蒋抗日和救亡御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间势力已表现颇为活跃,不仅已经开始出现了具有政党性质的中间势力组织,而且随着中间势力中不同政治要求和政治倾向的团体和个人逐步凝结,使民主党派的发展逐渐具备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史学因民族救亡斗争的推动而突放异彩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起点,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挽救危亡、展开长期斗争的开端。在中国史学发展长河中,鸦片战争时期是二千年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开始。在此之前的传统史学是在中国原有的文化条件下,在中国封建社会连续性发展的环境中演进的;由于鸦片战争发生,西方列强的大炮和他们的先进文化一起出现在中国人面前,有识之士对此作出的最早反应,恰恰在史学领域中有突出的显示。从此,无论是著史的主旨或是史书的内容都跟以往显著不同。总的特点是,由于民族救亡斗争的推动,史学冲破了乾嘉时期醉心于考证的藩篱,转变成为与御侮图强的斗争息息相关,展开了新的出色篇  相似文献   

7.
于辉 《黑龙江史志》2010,(19):48-49
晚清,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在西人商业富国的启示下,士人阶层的利权观念日益彰显,开始体认发展商业之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清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危机,也开始推行重商政策。在此背景下,传统社会中的重商思想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重商主义。虽然救亡御侮的价值诉求使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它对于促进近代国人价值观念的变革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连连遭到帝国主义海上入侵,民族矛盾日趋加重,中国人民为此进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形成了近代海防爱国思想——血洒海疆的斗争精神、革故鼎新的救亡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这些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历史的转折时刻,中国大地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封疆大吏”,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民族生存、为国家富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第一篇爱国篇章。林则徐爱国思想体系是在领导反对外国侵略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救亡御侮,“师夷长技”和实行民主三个层次。以下就林则徐爱国思想的三个层次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寻求富强和争取民主是近现代中国知识阶层政治思想的两个重要面相,但是为寻求快速富强所需要的集权专制与民主追求、必然的分权之紧张与冲突,撕裂了整个知识阶层。作为缓解这种紧张和冲突之设计,用专制实现现代化的开明专制思想持续地影响着数代知识分子。开明专制思想虽然受到批驳,在实践上也遭遇过失败,但在清末至抗战前几十年间仍被不少知识分子视做一种合理的过渡政体和发展模式,被赋予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任务。作为西方政治思想中国化的大胆尝试和众多知识分子的希望寄托,开明专制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也是了解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的启蒙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孕育着不同于西方的内涵。中国近代的文人知识分子学贯东西,在民族困顿、国家危亡的情况之下,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启蒙这一主题放置在个体解放和国家救亡的矛盾之中,在繁芜的思想困境中做出了艰难的抉择,然其负面影响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2.
马啸 《安徽史学》2002,(4):28-32
曾国藩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也曾积极探求抵抗外敌入侵的自强御侮之道:政治上主张内修政事、广纳贤才、安内攘外;军事上主张“师夷长技”、兴办军工企业、提高国防能力;对外关系上则执行颇有争议的羁縻外交路线。分析这些政策,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性还是很明显的,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值得总结:第一,倡导徐图自强;第二,主张自强之道既要立足于自力更生,但又不盲目排外;第三,把人才作为“自强”的根本;第四,认为自强御侮应该“势”“理”并重。  相似文献   

13.
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形成是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们毅然肩负起救亡重任,并吸纳国外先进文化知识,为挽救民族危机和改造社会而活跃,引起贵州近代社会一系列变迁。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救亡和启蒙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不是谁压倒谁,而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救亡是启蒙之后的觉醒。没有启蒙,救亡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救亡深化了启蒙,赋予启蒙新的内容和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紧密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启蒙话语体系,推动启蒙事业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玲 《黑龙江史志》2015,(1):224-226
鸦片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在帝国主义入侵影响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湖南省湘西地区作为当时中国鸦片种植的核心地区之一,研究其种植问题对于理解整个中国社会的鸦片问题,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日知识分子的"崇文"与"尚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知识分子可比较之点颇多,本文只从历史的角度,选择“崇文”与“尚武”作为比较内容,探讨中日知识分子“崇文”与“尚武”的原因及其影响。宋代皇帝们“重文轻武”的思想与政策,是造成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成为“文弱书生”的渊薮。由于在知识分子中还有不绝如缕的乱世“右武”思想与主张及其勇武精神,才使近代中国免于列强瓜分。日本知识分子所受“尚武”风习的熏陶自中世开始,中经近世直至近代,几乎没有间断,其“尚武”程度远甚于中国知识分子。日本知识分子由于“尚武”精神的过度膨胀,从而导致支持政府发动对外战争,走向摆脱外敌入侵时所起作用的反面。  相似文献   

17.
葛素华 《沧桑》2010,(1):105-106,126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建国初期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简要回顾与分析这场思想改造运动,对其功过得失给予了客观理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1938年初在广州,那时正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所有爱国知识分子,都不约而同地出入于以夏衍同志为首的救亡日报社,关心着国家大事。在那里,我初次会见乔冠华、孙大光(叶肇南)、林林和钟敬文、尚仲衣教授等,都是一时俊彦。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建国初期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简要回顾与分析这场思想改造运动,对其功过得失给予了客观理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准安市博物馆是苏北地区的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众多抗战时期旅居重庆的学人书画。这些书画的作者虽不是以书画艺术闻名的艺术家,但却是中国文化界和学术界的精英。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们背井离乡,辗转千里来到大后方重庆,从事文化救亡和学术救国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