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年一月,五中全会开会时曾就四中全会以后之财政金融情形详晰报告。自五中全会开会后,财政部依照五中全会决议之第二期战时财政金融计划案及第二期战时二年行政计划案,以及其他有关各决议案综合研讨,拟定“第二期战时行政计划实施方案财政部分”,并附具分期进度表,以为二年间财政部主管重要事项之中心工作,指定主办机关负责人员,分别督饬遵照,依期推进。复严定分期考核办法,以期计日程功,并随时密派人员分赴各地切实考察。截至本年十月底止,除因事实上确有障碍者外,各项工作大多能依照进度表所定限期如期完成。其为进度表所未列而事关重要须克期举办者,亦经分别筹划办理,所有办理情形,业已分条列举,另案送请察核。至于特别重要事项未便公开列报者,以及数月来艰难应付之各种情形,谨再提出特别报告,分别胪举如次。  相似文献   

2.
在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向大会作财政报告,汇报当前国家财政金融状况,同时也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其就任财政部长后,特别是抗战爆发以来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向大会作财政报告,汇报当前国家财政金融状况,同时也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其就任财政部长后,特别是抗战爆发以来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五届十二中全会财政部口头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5月20日至26日,国民党五届十二中全会期间,财政部向大会书面报告财政工作后,又作了重要财政的口头报告。报告中详细地记录了为筹集庞大财政支出而实行增税、借债及健全全国金融机构等六项措施及其经过情形。这份报告对研究抗战后期的国民党政府“战时财政”颇具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金康 《史学月刊》2005,3(9):64-68
融会中西,研究创新制定一部适合中华民国需要的宪法,是孙中山一生的刻意追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称继承孙中山遗愿,把法制建设作为全力以赴的要事,社会各界利用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的机会,纷纷要求制定约法,在国民党方面,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朱霁青、南京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国民政府方面有国民政府法制局在大会召开之前正式提出制定约法的议案于前,国民党中常委将法制局的建议作为提案提交大会,社会团体方面有上海商业请愿团于大会期间请愿,要求制定约法,有着重要社会影响的〈大公报〉的舆论推波助澜于后,又有上海市党务指导委员会于会后积极要求起草约法,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要求制定约法的声势.  相似文献   

6.
1937年2月,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的五届“三中全会比之于十年来国民党召集之一切全会均为重要。”(《新中日报》1937年3月13日)这次会议是国民党由“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转变为基本上确定了对内停止内战、和平统一:对外抗日政策的标志。它对中国当时政局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给予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一些中国革命史、现代史教科书及有关著述说,1937年2月15日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虽然还没有根本放弃反共立场,但提出的谈判条件与共产党提出的条件在原则上是接近的,因此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实际上接受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政策,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对此结论,笔者不能苟同。这是因为:(一)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根绝赤祸”并不只是一种宣传,而是赓续实施的国策,红军西路军的几乎全军覆没就是血写的事实。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改变内外政策:对内,停止内战,放弃武力,表示要“以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之意识普及于全国”,用“商榷”方法解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由巅峰走向破裂的转折点。在此次会议上 ,国民党内部各派系就政协宪草原则和东北问题发生激烈争论 ,蒋介石亦表现出政治动摇。各种矛盾冲突最终形成巨大的政治破坏力 ,使蒋介石、国民党从政协会议全面倒退 ,由此构成国共两军四平决战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七年三月,中国国民党在汉口召开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召开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前夕,共产党人恽代英、毛泽东、吴玉章、董必武等联合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邓演达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志》2006,(1):5-8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刘秋增 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山东省的实际和特点,应当着重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 ,主导战后对共缓和政策的温和派失势 ,强硬派在蒋介石的默认与支持下 ,实际上推翻了政协决议 ,改取对共强硬政策。其余波延至会后 ,使战后国共关系由相对缓和而急转直下 ,基本终结了自政协开始的战后民主化进程 ,最终导致大规模内战战火再起  相似文献   

12.
本件史料节选自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原名《三十四年度主席手令遵办情形报告表》,原件为竖式表格,分列月日、手令字号、案由、遵办情形及实施结果、备注等五栏,现改为横式公布。  相似文献   

13.
<正>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南京相继陷入敌手,国民政府被迫迁往武汉。这时日军气焰嚣张,声言要乘胜拿下武汉,形势万分严峻。国民政府的官员,从“总裁”到各部委的高级负责人,被疯狂的日军吓破了胆,手忙脚乱,悲观丧气,“亡国论”的阴霾笼罩在国民政府的上上下下。张皇之中,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了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公开加强了特务组织,把隐蔽多年的特务组织在党章中公开化、  相似文献   

14.
抗战前夕,国民党的政策有一个逐渐由对内转向对外,由“剿共”转向抗日的发展过程。但这个转变究竟是由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目前史学界的大多数同志认为西安事变和五届三中全会是其转变的起点。但从当时的材料来看这个转变始于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五全大会)。一五全大会的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强敌入侵,国难当头,全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就是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拯救民族危机。但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却顽固地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集中力量进攻共产党,“围剿”红军。这就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便利了日本的进攻。“九·一八”后三个月内日本占领了东  相似文献   

15.
查西康地处边陲,邻接藏印,居民宗族复杂纷歧,政教文化普遍落后,生活方式,汉夷迥不相同,大部分社会尚滞留于游牧时代。而康宁两属,地势高寒,交通尤极困难,故汉人视出关为畏途,对关外古称神秘国。其实康人性情纯朴,生活简单,安于劳苦,绝对服从,第保守成性.改进极难。自汉唐以降,朝廷策尚羁縻,唯藉边茶以维系康藏,即有叛乱讨伐,数年后仍夏其旧规。迨清季赵尔丰经边,始将康宁各地,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头人,划县设官分治。不过形式虽具,实际汉夷隔阂,政令仍难推行,蕴藏虽丰,亦无从开发利用,边区贸易,年来渐就衰零。即以茶毛而言,边茶向销康藏各地,每年数十万包,近受印茶倾销影响,减至十万以内,羊毛尤被印度吸收.  相似文献   

16.
黄珍德 《民国档案》2013,(1):73-79,87
国民党开始训政后,在建立以党治国政治体制的同时在许多县筹备自治,并将中山县树立为全国模范县.中山县为此大张旗鼓地筹备自治,期望能够先走一步,以符模范县之实,却受制于财政困境.中山县本是相对富庶的大县,但财政税收多数上缴,仅留支极少数作为县行政和司法费用,导致县财政并不充裕,筹备自治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在此情况下,中山县不得不就地筹款,以自治为名向社会增捐加税,导致苛捐杂税繁重,一般民众“未得自治之益,而先蒙自治之害”,故群起反对,筹备自治因此孳蔓难图,窒碍难行.筹备自治的财政困境不是中山县特有的现象,而是广东各县的普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党训政初期筹备自治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17.
1934年下半年国民党中央曾宣布将召开五全大会并筹备,但不久却又宣布因"剿共"军事延期召开。本文通过新的史料,细辨真伪,揭示国民党内部的斗争才是会议延期的真实原因,且由此分析蒋介石对待党内反对派手法的变化及国民党党内斗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方针、主要任务、战略布局和重大政策.《建议》确定的奋斗目标,一是“九五”期间,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必须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决”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充分肯定文化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文化建设明显加强的基础上,从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完善经  相似文献   

20.
张书林 《攀登》2011,30(1):3-8
从党的十四大开始,我们党已经定型把每届中央委员会的第五次全体会议的主题和政治使命定位为"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四个"五中全会"及通过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建议",主要是从提出奋斗目标、发展战略两个方面对五年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安排部署和谋划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