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安北魏佛教造像有铜、石两类材质。石质造像可分为单体圆雕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塔、造像碑、造像龛、三面造像石、单面造像石等七类。造像塔、背屏式造像和造像碑是长安北魏流行的造像形式,至迟到北魏晚期尚未出现成熟的石质圆雕佛像。至迟在北魏末期,长安已出现成熟的佛像铸造失蜡法工艺。  相似文献   

2.
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冯吾现洛阳古代艺术馆,是收藏陈展古代石刻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洛阳传世和出土的古代石刻造像、碑刻、墓志1200余件,现将几件北朝造像碑分别介绍于后:一、北魏常岳造像碑因该碑造像题记中有“佛弟子常岳”者,故定名为常岳造像碑。碑呈长方形,...  相似文献   

3.
四川汶川县出土的唐代造像碑与经幢,以及佛教石刻造像数件,为研究四川地区南朝以来佛教造像样式、题材内容、传播路线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李芩 《文物世界》2014,(6):75-76
在平遥县博物馆——清虚观的文物精品馆中,有100多件石雕,有北魏、北齐、隋唐两代、宋朝、元代、清代的石碑、石碣、陀罗尼石经幢、墓志铭、千佛碑、造像碑、佛头、罗汉像、石翁仲像、石武官像、屏风碑、石棺、石羊、石虎、古桥梁构件等。这些石雕艺术品使用特有的加工技艺雕刻打磨而成,它具有坚实、耐风化的特点,多以圆雕、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题材多样。  相似文献   

5.
莫高窟北魏至元甘肃省敦煌市(包括西千佛洞)榆林窟北魏至元甘肃省安西县麦积山石窟北魏至明甘肃省天水市炳灵寺石窟北魏至明甘肃省永靖县克孜尔千佛洞唐至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传开凿于3世纪)库木吐喇千佛洞唐至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传开凿于3世纪)皇泽寺摩崖造像唐四川省广元市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唐、宋四川省广元市北山摩崖造像唐、宋重庆市大足县(包括佛湾、观音坡、佛耳峰、营盘山)宝顶山摩崖造像宋重庆市大足县(包括大佛湾、小佛湾、广大山、龙潭、松林坡)石钟山石窟南诏、大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包括石钟寺、狮子关、沙登)西安碑林汉至近代陕西省西安市爨宝子碑东晋云南省曲靖市爨龙颜碑南朝云南省陆良县药王山石刻隋至明陕西省铜川市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大理云南省曲靖市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西夏甘肃省武威市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宋至明四川省峨眉山市须弥山石窟北朝至唐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乐山大佛唐四川省乐山市柏孜克里千佛洞唐至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地藏寺经幢大理云南省昆明市北石窟寺北魏至宋甘肃省西峰市南石窟寺北魏至唐甘肃省泾川县南龛摩崖造像隋至宋四川省巴中县大佛寺石窟唐陕西省彬县卧佛院摩崖造像唐四川省安岳县钟山石窟...  相似文献   

6.
王锋钧 《文博》2011,(2):62-68
西魏时期国都长安(今西安)是北方西部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立寺造像活动兴盛。西安地区考古发掘出土此期石刻造像主要有背屏式造像、造像塔、扁体造像碑、塔式造像碑、龛式造像和圆雕造像六种类型。佛龛普遍宽大,多见一铺多身的组合形式。佛和菩萨均呈献出母性与智性,与当时皇家的麦积山石窟造像风格一致。已发现西魏时的长安石刻造像多数形制规整、雕琢精细,这与当时本地为国都且寺院规格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李怀平  李春兰 《文物世界》2007,(5):34-35,37
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历经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十国、宋等六个朝代,一直延续至北宋天圣九年,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了。石刻内容集中表现了佛教人物、佛传故事、佛教经律、佛教文化艺术及崇佛故事等;形式上可分为塔形造像、个体造像、文字造像碑及刻像石四大类型。品种繁多,可组合移动,造像塔下大上小逐渐收分,五节七节叠垒成方柱形,单体造像多分为佛、菩萨、罗汉,形制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石窟。  相似文献   

8.
1972年,陕西省长武县出土一批佛教造像碑,其中有长武县马寨乡司家河村出土的北魏造像残碑4通;长武县昭仁寺内出土的北魏、北周、隋、唐造像残碑7通,石造像3件,造像残碑头及经幢各1件。现将这批资料整理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9.
1986年6月,大足县新石乡长生村九组农民周明泉修建房屋,在大钟寺坡南侧,平整地基约80平方米,挖出宋代圆雕石刻50余身。县文管所得知消息,派员去现场调查,对寺庙遗址进行勘察,造像进行编号、登记、照相及铭刻拓片等工作。这些圆刻石刻为红砂岩石质,石像出土缺头,但身躯保存完好,雕刻精美。造像年代据造像记考察,为北宋咸平至治平年间镌造的(998——1067年),经历70年完成。宋代是大足石刻的黄金时代,在大足石刻有纪元镌记中确无这段时间的造像。因此,这处圆雕石刻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一、大钟寺遗址概貌 大钟寺遗址的地理位置,东面距大足至铜梁公路经过的万古镇2公里,离大足县城  相似文献   

10.
张雪芬  江滔 《文物》2023,(11):66-84+1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实业街30号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揭露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两个灰坑(编号H19、H68)出土了一批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石刻造像,数量较多且堆放相对集中。这些造像以红砂石质为主,包括佛像、菩萨像、天王像、背屏式组合造像、造像碑、盘龙碑首等,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及线刻。根据发掘位置及出土文字信息等可知,本次发掘地点为隋唐时期益州城西著名的佛教寺院福感寺,出土的造像延续时代较长、艺术元素丰富,对于研究成都地区历史及佛教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乐至石匣寺摩崖造像袁国腾石匣寺摩崖造像位于乐至县幡龙乡石匣寺村北的石匣寺沟,距村所在地800米。共有造像十一龛(其中唐、宋造像七龛,明、清造像四龛)计150尊。皆为圆雕,石质多系浅褐色砂岩。石匣寺,因其形而得名。寺外双石轮,中坼通径,佛像对列,皆于此...  相似文献   

12.
2006年5月在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经幢,上勒唐景净所撰《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简称《宣经》),乃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其与该经敦煌残本正可互补。本文据经幢拓片与敦煌本对勘,并参考国内已发表的录文简体本,制作了经幢本《宣经》校勘本。本文尚考证《宣经》敦煌本与经幢本的差异,认为唐代存在不同版本的《宣经》,而敦煌本应较经幢本为早。本文还考察了该石幢选刻《宣经》的内外原因,认为石幢并未把《宣经》全文刻完。最后,本文指出该景教经幢的发现,再次确认了20世纪40年代现世的所谓小岛文书B系今人伪造的写本。  相似文献   

13.
1976年3月,郑州市博物馆在大海寺内遗址中发掘出一批北魏至唐长庆年间的佛像和菩萨像40余尊。其中除一块北魏造像碑外,多数为唐代密宗菩萨像。现将其具代表性者分别介绍如下。 1.大海寺北魏造像碑该碑为扁立方体,高1.35、宽0.98、厚0.44米。正面为主龛,瓮内有一交脚弥勒坐于长方形座上,脚  相似文献   

14.
以“石秀”名闻蜀中的安岳,有丰富的古代摩崖造像。卧佛院的唐代释迦涅槃像,堪称国宝;昆卢洞精美绝纶的北宋紫竹观音,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安岳石刻与邻近的大足石刻有密切联系,在艺术上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笔者就安岳石刻造像的数量与始造年代,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一、安岳石刻的造像数量问题安岳石刻,确切地说,应是安岳摩崖造像,从广义上讲,它还应当包括圆雕造像、岩墓雕刻及其它石雕品。  相似文献   

15.
因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经幢盛行于中土大唐,流播五代、辽、宋、金。经幢造像为经幢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叙录了海宁安国寺唐会昌四年(844年)经幢所镌佛教造像,通过图像与经文的比照,初步考证其主体造像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与经文的变相,揭示了经幢崇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安岳,地处四川省中部。据最近初步统许,安岳全县石窟造像有数十处,其中列为保护单位的大型石窟已达十五处,几乎乡乡都有石刻造像。造像总数有数万躯,其中三米以上大像近百尊,如果把安岳县所有造像龛窟联接起来,总长达五千多米,约合十华里长。 安岳石刻和大足石刻一样,都是以佛教造像为主的宗教艺术,但是前者的造像年代一般均早于大足石刻。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和碑文考证,安岳石刻造像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但主要以唐、五代、宋初为多。其中以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朝佛教石刻造像历来较为少见。从目前发表的资料看,主要出土地点集中在四川成都地区。清光绪八年(188年)在成都市西门外万佛寺遗址曾出土百余件石佛像,1937年、1953年和1954年又在该遗址中出土200余件。1958年刘志远等编著的《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一书刊布了其中的纪年造像和部分残石造像,但详细报告至今未能整理出  相似文献   

18.
清嘉庆以来广东及东莞地方志中有关于东莞南汉经幢的多种录文,近来又有旧拓公布。通过比对现有资料并对该经幢石刻第一面铭文重新录文,对与该经幢相关的两个重要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其一,这一石刻并不是塔,而是经幢,当时除建有这一经幢外,另建有五层砖塔(或石塔);其二,此幢建造之目的,是为了超度被杀之象,而非镇象。  相似文献   

19.
河北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按其袈裟表现样式可分为阶梯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棱角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双勾阴线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三种类型,三者依次出现,后两者存在直接的承续关系。第三类型的较大尺寸造像,体现出纯熟的雕刻技巧和富于装饰性的视觉特征。这些以白石为主的石刻佛像,在北魏晚期和东魏大致呈现两阶段发展,前阶段实例结合了洛阳地区造像因素和本地金铜佛像造型特征,后阶段逐渐形成自身特点,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广泛影响。这些实例头部造型只出现波形发髻和磨光发髻,其中东魏实例多数头部比例被有意夸大,人体也趋于丰壮,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其后的北齐造像。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6,(3)
长安地区早在十六国时期已有金铜佛像传入。长安地区北朝金铜佛像有圆雕、背屏式、板式造像三类,其中背屏式占绝大多数。造像技术有范铸法和失蜡法两种,至迟在北魏末期的530年前后,长安地区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失蜡法技术铸造佛像;至迟在北魏太和年间,长安地区已经出现了范铸法铸造的金铜佛像。部分出土或馆藏的北朝金铜造像为20世纪初期伪制,必须进行甄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