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州衙署     
正衙署,中国古代官吏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兼具行政、司法、宣谕的功能,是历朝历代城池中必不可少的建筑,也是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的认识,十分重视衙署的设置与建设,并且有严格的规制,形成特有的衙署文化。霍州衙署,作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州级衙署,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河南内乡县衙,共同形成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衙署建筑实物遗存,联袂结成中国古代四大官衙国际旅游专线,无论其位置选择、建筑规模,还是整体布局、形制设计,均属国内现存同类衙署之  相似文献   

2.
西安城墙     
西安,是驰名世界的历史名城。西安城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中世纪后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是在隋唐长安城皇城基础上修筑的一座明代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雄伟壮观的西安城,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开发  相似文献   

3.
太和殿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群中最高大、装饰最富丽的宫殿,也是明清两代统治者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举行大典礼、命将出征、发布号令,都在这里。它的布局、构造和装饰等方面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最讲究、最高级的手法。所以它是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了解明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代的"楼堂馆所",以官衙为代表。而在明清两代,中国的官衙大多破败不堪,"官不修衙"成为当时的风气。这是为何?如果回到两三百年前,去实地考察一个州县衙门会发现,这一建筑群的坐落、布局、结构、装修等等细节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予以规定,但是却约定俗成,各地的州县衙门都基本一致。据刘敦桢《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分析,明清时除了京城外,各地城市的理想规划格局是:在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封闭城墙圈内,有着东西南北的方格街道网。一个城市的  相似文献   

5.
穹顶作为欧洲古代建筑的重要标识之一,是最能代表欧洲古代建筑特征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古代欧洲人们最为欣赏的建筑形式之一。它作为共和政体的自由民同宗教神学做斗争的一件锐利武器,是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同反动的天主教会进行抗争的焦点,它的产生、发展和逐渐成熟反映了古代欧洲建筑发展史的波澜壮阔。  相似文献   

6.
董雪 《文物世界》2008,(2):36-40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建筑构件,即筒瓦顶端的下垂部分。它可以抵挡风吹、日晒、雨淋,保护椽头免受侵蚀,延长建筑寿命。其纹样造型的千姿百态,图案与文字的美妙生动,同时也起到装饰、美化建筑物的艺术效果。它不但是实用性与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产物,也体现了更多的社会观念和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西安明城墙是古城西安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中国保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西安城墙又称明城墙,它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曾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军事防御体系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历史的局限,西安城墙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走过一段曲折历程,但它最终作为文物被保护和利用起来,成为西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古代匠师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利用斗棋创造出各种起翘如翼的屋檐,在屋脊用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进行装饰性的处理,巨大的体量和柔美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硕大的屋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标志,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9.
山西蒲县东岳庙是目前我国现存早期东岳庙中,建筑布局保存最完整、彩塑壁画等附属文物最丰富的东岳庙;庙内保存完整的元、明、清三代彩塑数量之多,堪称古代东岳文化雕塑博物馆,也是现存体现东岳信仰与东岳文化最为形象生动、最具地方建筑艺术特色的东岳庙之一。是研究东岳信仰与文化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0.
李艳蓉  杜平 《文物世界》2005,(5):111-112,107
塔并非中国固有之建筑,它是于东汉初期由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中国的。古印度文称之为堵波、浮图、浮屠、佛图等,译成中文称作塔或塔婆。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建筑和民族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塔。中国的塔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它们特殊的形制既体现了人们对佛的尊崇,又体现了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更综合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建筑美学、雕塑美学、绘画美学、图案美学、书法美学、地震学、力学、几何学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载体。其中几何学是构成任何建筑的基础,它是研究空间图形的现状、大小…  相似文献   

11.
明清传统城市中的寺观与祠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寺观祠庙是明清传统城市中的重要建筑,其规律性的分布表达了官方意志对其建筑方位与形态的影响;其数量之多、祀神之众,说明了人们信仰的多元化。而寺观祠庙在建筑格局上向府第官衙的趋同、祠庙祀神向佛道的趋同,则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潜能。此外,寺观祠庙以庙会或庙市的形式为城市中的各个阶层提供了最公众化的社会空间,进一步说明了寺观祠庙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留都南京保留一套相对完整的中央政权机构,并且以守备武臣、太监、参赞文臣组成的守备体制加以统领,是明代政治的一大特色,也与明朝大区域控制体制相一致。其人员任职情况,非常明显地反映了明朝统治的两大特征,一是"家天下",二是大区域控制体制内的权力制衡。在南京守备体制中,守备人选集中在功臣世家,尤其集中在开国功臣第一国戚魏国公家,反映了明朝皇权对功臣的倚重及其"家天下"特点。但功臣充任守备时的职权却是任期制的,与其世袭功臣身份相对分离,同时受到守备太监和参赞文臣的制约。明朝太监在文化教育上受过朝廷体制化训练,且经历过阉割奴化,可以很好地充当皇权耳目。参赞文臣出身科举,其权力受到儒家伦理和官僚制的双重引导和规约。总之,南京守备体制内部权力制衡体现在人员任用上就是以任期制制约世袭制和终身制,并且利用文臣、武臣、内臣(宦官)三者不同的政治位格形成复杂的交叉制约。  相似文献   

13.
崔俊 《神州》2012,(29):23-23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设计多体现为一种平面布局设计。这种体系建立在方位观念之上,所以说传统建筑空间被理解为一种具有方位感的结构空间。“五方”是中国最基本的方位观念,这种方位空间融合了传统的宇宙观、伦理观,并将建筑作为协调天、地、人宇宙万物和谐统一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民居,是人类赖依生存的最基本的场所,又是一种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环境,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可谓独具神韵。《中国古代建筑》一书中指出:“在民间广大的建筑活动中,特别是住宅建筑,则是最为丰富的创造实践”。从民居出现开始,它就首先是为  相似文献   

15.
黄澄 《黑龙江史志》2011,(17):17-19
哈尔滨道台府(哈尔滨关道衙门,也叫滨江关道衙门,俗称道台府),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北十八道街和十九道街之间,光绪末年由清政府建立,是清朝时期哈尔滨最高级别的行政机构,是国内重要的省级官衙遗址,它的建筑风格,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官式建筑和东北地方建筑的手法,历史、文物价值极为珍贵,于2005年复建并对外正式开放。  相似文献   

16.
<正> 斗拱是我国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宋《营造法式》中以拱高、厚度为权衡;《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以“斗口”为尺度,两代都明确地规定以斗拱的拱高、拱厚为标准,进行各建筑的施工和制作各种构件。这说明斗拱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斗拱在一座建筑中它即是柱子与梁枋之间的过渡构件,又是富丽堂皇的艺术品。通过它可以提高室内空间、缩短梁枋的跨度,从而增加梁枋的负载能力。由于它的作用,使我国古代建筑的屋檐不仅出檐深远,而且微微翘起,形成了挡风避雨而不避光,独具一格的大屋顶式建筑。鉴别一座古代建筑的年代,通过观察斗拱的施用及制做手法、用材比例是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建筑史专家说,不少建筑除了居住、商业等实用功能之外,更具有一种可尊敬的"纪念碑性",它们体现了修筑者对时间流逝的抵抗——这些建筑是地上的丰碑,只要它们存在一天,人们对历史事件和文化渊源的记忆就保留着最切实的物质维系。在裹挟一切的时间洪流中,建筑是珍稀罕有的锚固点;而它们的修筑者也正是立意与时间为敌的人。古代中国的建筑极具特色,但能以原貌留存下来的却不多;唐代以前的古建筑实物目前几乎消亡殆尽,仅余遗址。这难道表明,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7,(2)
<正>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跨度近一千多年的存世作品里,由于不同时代的建筑结构各有特点,既有传承也有发展,甚至截然不同,所以绘画里的建筑物也风格迥异。古代建筑画被称为"界画",因画家在作画时需要使用界尺引线来描绘建筑的细部构造而得名,"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第一次出现了"台榭"的说法;隋唐时又被称为"台阁","屋木"、"宫观",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把绘画按照种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杂画四门,把以建筑为主体的画归入杂画,称为"屋  相似文献   

19.
诱人的景观不一定就在山水名胜、文化古迹中。你到过浙江萧山吗?你参观过刚刚落成并开始试营业的中外合资的萧山国际酒店吗?那是一座方塔式的巨厦,在楼林之中拔起直刺青天。这座高达109米,地面建筑28层的四星级中外合资豪华大酒店,是萧山最高的,也是最壮观的,它被萧山人称为标志性建筑,既增添了萧山的美丽,又体现了萧山人敢于领先、抢抓机遇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它是萧山人精神和风貌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营造"一词,古代常用之意为建造或建筑。在人类生活史中,建筑艺术是极其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部分。900年前,北宋时期出现了一部建筑专著《营造法式》,但是长期以来"养在深闺无人识",也就谈不上相关研究了。进入20世纪之后,这部"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梁思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