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是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辞世70周年。章门弟子黄侃、钱玄同、鲁迅等人,都是某一学术领域的大师。姚奠中先生是章门晚辈,毕生以弘扬章先生的讲习精神为己任,在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6年,姚先生在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做研究生,尚未毕业即在预备班任教。抗战开始后又自办国学讲习班,曾先后在安徽、四川、云南、贵州各高校任教。1951年受聘来到山西大学任教授、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至今已56年。为纪念章太炎先生,同时也为感念姚奠中先生对山西大学的贡献,山西大学在2006年8月建立了“姚奠中艺术馆”…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北大内部桐城派与章门弟子的关系问题,系新文化运动得以在北大发生、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引入学术史视角深入研析。揆诸史实,将桐城派驱离北大客观上起到为"文学革命"扫清障碍的作用,使得北大整体上趋向新文化运动。这一举动源于章门弟子与桐城派的"骈散之争",背后的实质乃"汉宋之争"。清代的骈散、汉宋之争属文学和学术发展史上的常态,延伸到新文化运动时,此一争论则具有打着传统的旗号服务于现实目的的色彩。同时,章门弟子对桐城派的种种责难,不仅基于文学和思想主张的差异,也夹杂着"学者"对"文人"的轻蔑态度。就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前提和时代语境而论,为"新"文化做铺垫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仍为"旧"。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在章太炎先生弟子、版本目录专家潘景郑先生家里看到章太炎先生《訄书》木刻本的底稿。这部书一直为潘先生珍藏在书箧中,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样一部珍贵的文物存于人间。章太炎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又是著名的学者。他生于1869年,卒于1936年。浙江余杭人,初名学乘,字枚叔。因仰慕顾炎武的为人,后改名绛,号太炎。鲁迅先生说,太炎先生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早期为了反清,曾七次  相似文献   

4.
五四前后北大学术纷争与胡适"整理国故"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前后中国新旧思潮交锋,北大学术论争是其表征,主要表现在章门弟子与桐城派的学术冲突;部分章门弟子与陈独秀、胡适等皖人联手,将白话文运动的矛头指向桐城文法;桐城派大体上被赶出北大后,北大教授因新旧思想的不同及地缘身份的差异而重组学术阵营,遂导致陈独秀、胡适等皖人与江浙学人也有纷争。而政治压力下胡适倡导"整理国故"既有学理本身发展的逻辑,更与五四以后的北大派系重组过程中思想策略运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李丹 《钟山风雨》2014,(3):34-37
正我国近现代史上有位"奇人"吴承仕,他以五十六个春秋,演绎着"前清状元——章门弟子——共产党员——革命烈士"的人生传奇。吴承仕(1884—1939),字检斋,又作斋,号展成,又号济安,世称"检斋先生",生于清光绪十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安徽歙县昌溪镇人。吴承仕生于一个富有国学传统的晚清士大夫家庭。吴承仕的曾祖父吴道隆,字既堂,国学生出身,曾受诰赠朝议大夫(从四品)。祖父吴景桓,字渭来,号泳之,亦国学生出身,曾任布政司理问(全称"承宣布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太炎先生皆逝世于1936年,太炎先生逝世于1936年6月,鲁迅逝世于1936年10月,两人忌辰相隔仅四月有余。太炎病逝于苏州,当时鲁迅隐居在上海。由于环境恶劣,鲁迅长期患肺结核,得不到妥善治疗,斯时已病入膏肓,又惊悉太炎先生病逝,伤感之余,奋笔写成《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  相似文献   

7.
李锐 《世界》2006,(12):22-25
2006年是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逝世70周年。为纪念章太炎先生,杭州“章太炎纪念馆”和章太炎先生的衣钵传人之一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先生今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70周年暨姚奠中书艺研讨会”。同时,山西大学举办了“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7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姚奠中艺术馆开馆仪式”和《姚奠中书艺》新编、《奠中讲习文集》首发式。  相似文献   

8.
汤炳正先生幼承庭训,经史子集,无所不窥。1935年考入苏州“章太炎国学讲习会”的研究班,受业于章门,被太炎先生推许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数十年来,他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文献学、神话学、民族学诸领域卓有建树,厥功甚伟,曾被学术界誉为“传统语言学的一代宗师”、“当代楚辞研究第一人”、“中国古典文学界的泰斗。”代表论著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语言之起源》等。其中《屈赋新探》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学术论著”之一。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顾颉刚倡导的疑古思潮在近代史学界的影响被过分夸大。事实上,至少在"古史辨运动"的策源地——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占据主流地位的章门弟子便对之表现出一种十分错综复杂的态度,大多并不曾积极支持"疑古"。究其缘由,这其中既存在学术观点的分歧,又参杂有章太炎的影响以及国学门中微妙的人脉纠葛。  相似文献   

10.
赵亮 《神州》2010,(12):46-51
人物介绍:李宝廷先生,师承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世传人,"太极一人"陈发科先生大成弟子——"太极巨星"洪均生先生,被尊为当代中国著名太极拳家、实战武术家。著有《洪式太极拳》、《陈发科太极拳技击讲堂》、《中华太极拳》等。现任中华国际太极拳联合会会长,北京中太宙然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11.
郑惠 《炎黄春秋》2001,(1):8-14
胡绳同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六十多年来,从他的作品中受到教益的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不可胜数。我想,无论识与不识,许多人都会为他的逝世而感到惋惜。鲁迅曾有文章纪念章太炎,认为太炎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鲁迅在东京留学时去章太炎处听讲,  相似文献   

12.
蕲春黄季刚先生为太炎高足,承其音韵训诂之传,继以深造自得,新开一派之宗,至今犹有黄门弟子健在,当能言之。辛亥以前,季刚先生投身民主革命,持论激切;民国期间转入讲学一途,遂与国民党绝缘,且不复操觚论政。然先后感事忧时,孤愤壮心,往往见于诗篇,惜当日少见传播,更不为今之后生所及知闻也。贵阳平少璜(平刚)与季刚同时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师事章太炎,故在留东鄂籍菁英中,独与季刚意气相投,情谊最为深挚。此在季刚先生诗篇中,犹有泥爪可寻。民国二  相似文献   

13.
正吴调公(1914—2000)先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笔者有幸与之共事三十年。如今调公先生已逝世十余载,但往昔交往的情景依然令人难忘。调公先生曾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夙仰硕学,兼以交亲"(1987.4),我在为一位弟子的博士论文作的序中则说"调公先生为学界前辈,我经常登门向他请教,他亦不时光临舍间谈学,相处甚洽"(2000.7)。调公先生说在下"硕学"显为过誉,"交亲"倒是真切,而"亲"则为不断交往所聚成。  相似文献   

14.
正"弟子"与"门生",在古代,都是指老师的学生,看似一样,实际不尽相同。《后汉书·马融传》记载,东汉大儒马融在扶风授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这么多的学生,当然不可能同时听讲,他"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所以后世常用"绛帐"指代老师或者老  相似文献   

15.
"姪"之新义在走马楼吴简中已经出现浇媳背逼?在精英阶层撰写的文献资料中其应用虽有渐趋增多的迹象,但与表达同一含义的传统称谓——"兄子"、"弟子"相比仍处于劣势。唐宋时期,"姪"在文献资料中取得与"兄子"、"弟子"相等的地位,甚至出现于法律规定中,但在政府颁布的礼、令制度中难有突破。在同一时期的简牍、文书、造像记等考古资料中,"姪"始终是最普遍的称谓,"兄子"、"弟子"则较为少见,而在民间抄写的丧服制度中,"姪"取代"兄子"、"弟子"。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形成,既与"姪"内涵的演变有关,也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关,同时礼、令制度的特点对此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姪"称谓的最终普及,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结合、并改造精英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因慕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之为人,乃号太炎。先生系浙江余杭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代,在父(名濬,字轮香)兄(名炳森,又名篯)及外祖父朱有虔先生的躬自督读下,读书精勤,晨夕无间,遍览  相似文献   

17.
汤炳正先生(1910 1 13—1998 4 4) ,山东荣城人 ,是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极为赏识的得意门生。他聪颖睿智、博览群书 ,经史子集无所不窥 ,是太炎先生所嘉许的“承继绝学唯一有望之人”。生前历任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四川西山书院、贵阳师院、贵州大学、川北大学和四川师大教授 ,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是一位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甘于寂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不抱门户之见的大度、知名学者 ,享誉海内外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楚辞》学大师。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 ,他常常谆谆教导弟子们说 :做学问必须求新求真 ,要追根…  相似文献   

18.
谢逢源稿本《龙川弟子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宝川 《文献》2003,(1):197-206
<龙川弟子记>系太谷学派南宗创始人李龙川先生为教导弟子而口述的语录体著作,由其弟子谢逢源于清同治二年(1863)尊师命"载笔记言"编成的.①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  相似文献   

20.
章门弟子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章门弟子仅是在学术领域才有所建树,而事实上他们的政治思想也相当成熟。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们便在与改良派论战的过程中,分别就革命与改良、排满与反帝、共和与立宪三个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论辩,驳斥了改良派的错误言论,澄清了人们的思想疑惑,在很大程度上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