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历史上君臣知遇而传为佳话者不乏其人,比如商鞅之于秦孝公,诸葛亮之于刘备,赵普之于宋太祖,都是君臣联手、双剑合璧成就伟业的典范。如果不以动机和结果论,蔡京之于宋徽宗,也堪称君臣"知遇"的范例,其依赖如股肱、信任如手足的感情,也真是千古少有。一、初露干才蔡京是福建仙游人,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24岁的他金榜题名,中进士第,即授杭州钱塘县尉、舒州推官,从此步入仕途。累迁起居郎,不久出使辽国,因出使有功,授中书舍人,元丰年间升为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相似文献   

2.
徐建融 《收藏家》2007,(4):I0020-I0020
邵忠伟1992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花鸟专业忠伟君的花鸟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多作案头插花的题材。或插之于篮,或插之于瓶。这一题材,我们可以认为是传统的,如李嵩的几件“花篮图”、民国年间的“博古图”等等;也可以认为是西方的、现代的,如西方的“静物画”、林  相似文献   

3.
从明朝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背景出发,万历年间的君臣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万历皇帝与张居正、冯保以及李太后之间的矛盾,君臣矛盾又如三把戒尺将万历皇帝牢牢的束缚住。君臣矛盾成为导致万历皇帝怠政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为明朝历代皇帝中最为怠政的皇帝,其怠政突出表现在"六不做"。究其原因,万历皇帝的怠政是一种超乎常理与缺乏恒信的懒惰行为的极致表现。  相似文献   

4.
正"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二十多年前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先生为华师大校长培训中心的题词。现在,有人批评这句话是典型的"人治观念"。我认为这样的批评有些浅薄。"名校长出名校"这是被教育实践所证明的,如李希贵之于北京十一中学、刘彭芝之于人大附中、柳袁照之于苏州十中、蔡林森之于洋思中学。如果校长"一文不名",即使是把名校交给他,估计也会慢慢"不名"起来。所以,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玉 《史学集刊》2008,(2):106-114
"君臣之纲"、"民权"、"议院"是<劝学篇>中体现张之洞政治思想的三大核心概念,张之洞以"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何必袭议院之名哉"阐明了他的政治立场,然而也给学界留下了解读的难题,多年来聚讼纷纭.本文以<劝学篇>为基础,通过对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研究,认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尽管是以君臣之纲为基石的德治主义,但并不影响张之洞在事实层面上对民权事业的实质推动.  相似文献   

6.
李善长,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后以"胡党"之名被处死。在古代社会,封建专制主义强调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皇帝主宰一切,任何威胁统治的因素都会遭到打压。王朝初建之时,君臣尚可同心同德,待统治趋于稳定,君臣的共同利益逐渐转化为利益矛盾,随着矛盾的扩大,双方的信任关系逆转为君对臣的猜忌和打压。太祖朱元璋与功臣李善长的君臣关系的演变也无外乎于此。对两者君臣关系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对洪武时期太祖滥杀功臣的历史背景及意义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五个方面(君的角色、臣的角色、君制臣、臣犯上、君臣和谐)比较管子、商鞅、荀子、韩非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进而阐述韩非的君臣观,管窥其政治思想之一端。  相似文献   

8.
《南方人物周刊》2014,(42):30-31
如果要在当代作家中评选武汉文化的代言人,方方和池莉都当之无愧。她们之于武汉,就好比王安亿之于上海,刘恒、王朔之于北京。 方方和池莉在武汉生,武汉长,武汉的大江大河、大起大落、半枯半荣、半梦半醒、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因此映照在了她们的笔下。这是她们的幸运,生逢其会,在这个如鞭下陀螺一般急剧变迁的转型时代,她们以文人的眼光和格局,作家的细腻和敏感,以虚虚实实之笔,既记录也创造了一个正逝去也正新生的大城;这也是武汉的幸运,长江汉水千流百转,终于汇聚于此,让一代代生民休养生息、起落聚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无数武汉人比的喜怨哀乐、金刚怒目、低回婉转,像江岸边的飞鸟一般,怎么偏偏落在了她们的笔加。  相似文献   

9.
友与两周君臣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周朋友①与君臣关系经历了三变。西周友指称族人,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其时友是兄弟规范,所谓“善兄弟为友”②。而兄弟规范亦是西周社会的根本大则,友由之而成为国之大法,君臣、父子之规范。因此,西周友与君臣是一种以兄弟之道为纽带与主轴的血缘关系。孔子之世...  相似文献   

10.
明朝灭亡后,宁波也出现了几个明朝遗民的结社,如西湖八子社、南湖九子社、西湖七子社、南湖五子社等等。他们不仅将亡国的悲哀赋之于诗,也参与反清活动。其中有的为反清军提供资金,有的实际从事“非法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在三国时期,君臣之义属于“大义”的范畴,这是人们所公认的。故当时无论是对为君之义还是对为臣之义,都有一整套规定性内容。但和其他封建伦理道德一样,君臣之义在三国时期,也在很多时候成为了军阀、权臣和野心家进行割据、篡位的手段,成为他们种种不义行为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12.
敬告青年     
《神州》2008,(3):98-101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  相似文献   

13.
<正>老挝头重脚轻如姜形的版图外环,被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和缅甸包裹围合。这些邻居都曾在历史上对老挝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于包括许多次王朝的重叠和更替——来自柬埔寨的吴哥王朝之于占巴塞,来自清迈的兰纳王朝之于琅勃拉邦,来自越南的顺化王朝之于万象——建立现代国家之前的老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吸收(难以摆脱)其诸多邻居的文化影响的过程,直到法国人到来又离开。  相似文献   

14.
王越 《史学集刊》2022,(3):131-139
从关系思维视角出发,孙吴建国历程即是孙吴君臣关系的形成过程。孙吴君臣关系经历了从将佐关系到君臣关系再到皇族网络的三种形态变化。由于缺乏权势,孙氏将领与佐吏仍处于“亲”的双向选择阶段,将佐关系并不牢固。随着江东基业创建,孙氏权势提升,佐吏群体扩大,将佐关系日趋稳固并向礼仪型与信—任型君臣关系分化。由于威望大涨,孙权与臣属的关系渐渐呈现出“宠”的单向主导。因争宠、失势引发的暨艳案间接催生了君臣关系的特殊形态:皇族网络。通过广泛联姻,大批孙吴重臣被纳入皇族网络,实现了君臣关系的进一步强化。至此,孙吴政权的核心秩序构建完成,孙吴终于结束了建国历程。  相似文献   

15.
《管子》中有两个令人费解的“食”字,分别见于《君臣》上、下篇: 主德不立,则妇人能食其意。(《君臣上》) 关於此句,尹知章注曰:“君意委曲随於女谒,若食之充口。”俞樾云:“古字‘食’与‘饱’通。《说文.虫部》:‘饬,败创也。”  相似文献   

16.
宋代功臣配享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臣配享是古代帝王对有功之臣的最高酬劳,也是激励其他臣僚、引导政治舆论的重要方式。宋代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配享之制。在配享功臣的选择上,宋代君臣本着尊崇宗庙和激励后继大臣的原则,采取了慎重的态度,并依据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功臣配享与宋代政治关系密切,它反映了当朝君臣的政治态度,是当权政治集团利益和要求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从齐稷下道家的视角看,刘禅与诸葛亮君臣政治是“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君臣政治运作模式的又一典范。刘禅的贤明与任人信人,诸葛亮的忠诚与谨慎,是这一君臣政治模式产生并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抑明民族见陵于野蛮民族,非独中国也。印度之于西亚,希腊之于马其顿,罗马之于日尔曼,数实如出一辙。然则武力之不竞,乃明民族之通病,非中国独然也。欲求中国武力不竞之原因,又非先求明民族武力不竞之原因不可矣。  相似文献   

19.
李燕  苏萦 《中原文物》2012,(5):101-103
楚文化鼎盛期的楚国音乐,如魂之于魄,超轶绝尘,居于上古世界音乐的巅峰。楚乐与同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相比较,毋庸置疑具有世界最先进的水平。遗憾的是浩瀚的楚乐舞随着楚国的灭亡而湮灭了,无与伦比的编钟艺术也彻底被历史所摒弃,这恐怕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正民国时期文人学者与知识女性的情感经历,常为人津津乐道,如沈从文与张兆和、鲁迅与许广平、徐志摩与陆小曼等。然而,一个苦涩的事实是:相当多的知识女性并非以文人学者为理想的伴侣。卞之琳之于张充和,是他"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看风景的张充和在望着别人;郁达夫之于王映霞,是"愁听灯前儿辈语"。"功名富贵"为《儒林外史》一书主旨,又何尝不是横亘在民国才子情感世界里的大山。提出"感情的型"的李长之(1910-1978)也有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