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历史上,尽管有很多途径可以取得官位,但是,在国家稳定、世道承平之时,对官员是有一定文化素养要求的。所以,在特定时期,有些英明的帝王会加强对在职官员的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官场的腐败中,官员的身边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在官员身边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勒索百姓,有的官员甚至与身边人互相勾结,互相利用,贪赃枉法,祸国殃民。  相似文献   

3.
崔敏 《文史天地》2014,(2):34-37
正很多人都知道南朝历史上有个大名鼎鼎的皇帝——梁武帝萧衍。他曾4次舍身同泰寺,公卿百官们不得不交巨额"还俗费"赎这个皇帝老儿,前后共计"四万万钱"。皇帝向大臣"敲竹杠",那大臣们的"血汗钱"是哪里来的?南朝梁代的官员究竟有没有俸禄,俸禄是多是少,有没有隐性收入,和现代的公务员相比谁更幸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想到《梁书》。《梁书》是魏晋  相似文献   

4.
正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总共有二十三年,期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理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历史内涵很多,核心是天下大乱之后迎来的大治。唐太宗即位之前的几年时间里,隋末唐初的社会景象令人闻之悚然。隋末竭泽而渔的政策以及战乱的冲击,导致社会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以及世道人心极度黑暗,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但是,在  相似文献   

5.
<正>监督制约是政治的本能,是一切政治制度设计之要义。中国古代监督制度是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制度体系而言,有这样"三套马车":宪官——古代监察官员的一般称谓;史官——古代记录历史的官员;言官——古代专门提意见的官员。宪官"掌察",以法律和上命为依据,监察百官,执行法纪,又称察官、监官;史官"掌史",以"经得起历史检验"为准绳,记录国家大政和统治者言行,褒贬得失,以史制君;言官"掌言",以"庙堂舆论监督"为职任,规谏帝王,纠劾百司,又称谏官。  相似文献   

6.
今年,美国政坛的"性"新闻很多。日前,华盛顿特区的头号老鸨、人称"华盛顿夫人"的帕尔弗里,在网上公开所有嫖客的电话号码和电话记录,其中不乏白宫官员和华盛顿政治圈中的头面人物。据说,涉及人士有克林顿任总统时的顾问、布什政府请的经济学家、公司老总、政治说客、军界官员,"黑名单"上的人多达10000多名,若其身份完全曝光,必将引起"美国政坛史上的最大性丑闻"。美国副国务卿托拜厄  相似文献   

7.
古代公家的酒,官员们不是想喝就能喝,不是想喝多少就能喝多少,不是想喝"极品"就能喝"极品",不是想送人就能送人。有的官员贪杯,而又公私不分,就会喝出罪来。有的官员借花献佛,公酒随便送人,也会触犯法律。宋初定下规矩,规定州郡官库贮存的公酒,是专门用来馈赠往来的官员,以及上任、罢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10月15—17日,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英联邦国家与海洋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巴基斯坦的真纳大学、旁遮普大学、扎卡利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月刊》等期刊的编辑,共一百三十多人。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晓律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等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明代三品以上两京大员中的贤能者方能给谥,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有三种特殊现象:一是四品以下官员官品本不及谥而特恩赐谥;二是明中期以后,谥法渐弛,奸邪官员仍得美谥;三是明代翰林出身的官员多为"文"字谥,且为士大夫所认同,以至于翰林出身的不谥"文"、非翰林出身的谥"文"均被视为异常情况。前两种现象明代以前已有先例,是明代对历史的继承。而翰林出身者多谥"文"却是明代的新规,与明代翰林出身的官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同寻常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就总体而言,明代官员给谥中的特殊现象常常是制度、人事和传统等单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上人们往往把司马懿与曹操同视为欺侮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者"的典型。这其中有个原因是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关。一、源于正统思想作祟的褒诸葛(亮)贬司马(懿)对三国历史,很多人是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得来的,书中讲到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空城计。三国时期,葛诸亮第一次北伐,出祁山,因马谡失街亭而退兵,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既无大将,亦无战斗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在官员选任制度上,借鉴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参酌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经历了一个官吏管理制度近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科举取士制公开招考,公平竞争的基本精神,制约有力的管理体系,文官考选制强化对官员选任制度的法律保障,实行考试录用官员以及根据国家建设和履行职责需要确定考试内容、方式等,为今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同时,这些制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使它们被自我否定或无法实际实行,也给我们以警示。  相似文献   

12.
明朝官员的奏疏中,多有建议"民生"的内容,常使用"国计民生"一词,还以"吏治民生"讨论问题,反映出"民生"问题具有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性质。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以使民生顺遂为归宿,这一观念渗透到国家统治的模式当中,成为君德、官箴的要求。民生与国计一体两面,国家与社会为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吏治与民生的关系要求官员当官为民、造福一方。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期,出产木柴木炭的山林多为国家、寺观、官员、地主所控制。北方集中成片的煤矿主要受官方系统之外的民众控制。长江下游的芦场名义上由国家控制,实际上多由寺观、官员、地主所经营。燃料产地控制主体多元化深刻影响着燃料生产与流通。整体分析两宋燃料分布、控制与开发等复杂问题,对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传统燃料危机论"与"燃料革命论"的内在缺陷大有裨益。研究表明",传统燃料危机论"与"燃料革命论"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4.
正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朱文根前不久出版了一部新著《记载人民创造的历史》,共3卷193万字。通览全书,感慨良多。作者心有志,人有信,十年时光磨一剑。(一)心高,高端定位开新局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对地方志工作者来说,这句话是再合适不过了。作为安徽省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领头人和组织实施者,作者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修志人不得志,得志人不修志"的低端情绪化水平上、定位在"为自己著书立说"的个人奋斗水平上、定位在"为官员政绩立传"的平庸水平上,而是定位在"记载人民创造的历史"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高点上。  相似文献   

15.
官员的选举与铨任制度,决定官僚队伍的质量、权力的分配、人才的配备使用、官员的选用数量以及会否产生“冗官”现象等多方面的问题,与王朝的统治、吏治乃至治乱兴衰有直接关系。清代官员的选任制度基本沿袭时代,在某些方面有所损益或发展。另外,清王朝是以满族为主体满汉联合统治的政权,在官员的选任上也体现了这一特色。本文拟对清代官员的选任制度作综合性考察,总结某些特色,并阐述其对清代政治的影响。一、官员的选择途径清代选拨官员主要通过科举和学校,由学校入仕者可不经过科举,国家专设有培养士子直接进入官僚队伍的学校。…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与世界文化遗产相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仅有一词之差,但无论是名气还是受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及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它是我们祖父母们留下来的"传家宝"。应该看到,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对这些正在消  相似文献   

17.
人类历史是色彩斑斓的,历史认识也应是多元的.它不仅要用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眼光来观察,而且应具有更多的侧面,更繁复的内涵.历史学不仅要面对政治意义上的"国家"、种族意义上的"民族"以及主权意义上的"领土"等,而且要面对人类赖以生存和世代延绵的"大地"以及随文明演进而不断被人化的"自然".因此,历史学的语境应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丰富.  相似文献   

18.
正鸦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抹之不去的魔影,它像一条妖艳的"美女蛇",一边翩然起舞,一边肆意地向国人的身心喷吐毒素,给国家、民族以及社会各个阶层造成了深重灾难。一、民国社会吸食鸦片剪影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国内吸食鸦片的人已经很多,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更加无法抵挡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入鸦片。尽管清政府在王朝覆灭的最后一刻还在高喊着禁烟,但是鸦片烟一直都没禁掉,百姓公开吸鸦片,一些官员也偷偷吸食。  相似文献   

19.
周虹 《福建史志》2020,(2):26-30,36,71,72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中华几千年国家治理的智慧结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也存在自诞生之初就无法克服的不足之处,如强调人治、维护宗法、重刑轻民等。但是,传统法治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改进的有益之处,尤其在教民、治吏与息诉这三点上,对当前地方法治政府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包括福建本地的一些法治实例,阐述传统法治文化的特点和不足,以"从严治吏"为重点,对如何更好的建设地方法治政府提出几点个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和田,古称于阒,旧称和阗,意为"产玉石的地方"。人们大都知道,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丝绸之路的前身就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却有7000年的历史。历史证明,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