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元璋投奔义军不久,因为作战勇敢,被郭子兴提拔做了队长。他每次打仗,总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元军畏他如畏虎。郭子兴见他英勇善战,对他更加器重。有一次,郭子兴向夫人提起朱元璋,极力称赞他智勇双全。郭张氏不由心动,细细打听了朱元璋的身世。她听完郭子兴的介绍后,抚掌大笑说:“好了,好了,这下可了结了我一桩心事啦。”郭子兴一愣,忙问:“什么心事?”郭张氏笑着说:“咱家义女马姑娘早过了出阁的年纪啦,可一直找不到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上的贤皇后屈指可数,马秀英要算一个。但是贤惠的马秀英挡不住朱皇帝杀戮功臣的屠刀。马秀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据史书记载:马氏,秀英,宿州(今安徽宿县)人,祖上曾是当地富豪。父亲马公,仗义好施,家业日贫。母亲郑媪,生下马氏不久即去世了。  相似文献   

3.
提及明朝马皇后,人们耳熟能详,但大家熟悉的,只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亦即民间津津乐道的“大脚马娘娘”。孰不知,明朝还有一位不为人知晓的马皇后,她就是马秀英的孙媳妇——死于“靖难之役”中的建文帝皇后马氏。  相似文献   

4.
《文物》1977,(2)
一蚌埠市旧属安徽凤阳县,原为蚌步集。津浦铁路筑成后,逐渐发展成为蚌埠市。汤和墓在蚌埠市东郊,凤阳县西北,龙子河东岸,曹山南坡。与清嘉庆《凤阳县志》记载:"明汤和墓在凤阳西北三十里",情况相符。汤和为明代凤阳东湖村人,与朱元璋同乡。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淮南郭子兴在  相似文献   

5.
正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诛奸臣"(黄子澄、齐泰)为名,自称"奉天靖难",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8月,燕王军最终入京师。其时宫中大火冲天,建文帝不见踪影,去向不明。一切都是朱元璋的安排建文帝朱允炆的命运,还得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他出生于贫农,从小放牛,在皇觉寺出家当和尚,还当过要饭的乞丐四处漂泊。后来,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反抗元朝,英勇善战,打下了大明的江山。  相似文献   

6.
《湖南文史》2012,(2):41-41
朱元璋早年参加郭子兴的队伍.靠杀人放火而起家.因此特别忌讳人家拐着弯子骂他是“贼”,他对“贼”字的警惕简直到了神经过敏的地步。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给人当枪手,  相似文献   

7.
正最弱势的人往往最憧憬社会大同,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出生于安徽一个赤贫家庭,17岁以前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从懂事起,就开始从事农业劳动,看牛、打柴、耕种、帮工,无事不做,可就是这样,依然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其父亲死了,连一块安葬之地都找不到,如果不是村里一个乡邻实在过意不去,送了一个山旮旯给他,他的父亲恐怕要暴尸荒野。后来,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南征北战,最终凭自己的才能登上大位。身处  相似文献   

8.
提起笔时,本文题目初拟为“大脚立地。圣手补天”。仔细想去,缠足习俗是自南唐后主李煜的手底兴起的,过了400年才有马秀英,她被后人称为“大脚皇后”,充其量也只是拥有普通女性的一双天足罢了。  相似文献   

9.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先后出版(或再版)有关朱元璋的传记,系年要录、故事、专题论著计十余种,公开发表的文章计120余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10个问题。(一)关于朱元璋的道路问题:明史专家吴晗对于朱元璋的道路问题深有研究,作过精辟的分析。《朱元璋传》是吴晗的代表作。吴晗写朱元璋传,从1932年起,前后经过20年,写了4次。他在1954年到1955年,写了《朱元璋传》第三稿。为慎重起见,这  相似文献   

10.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农民,由参加农民起义而成为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是他背叛农民革命,蜕化变质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指导思想。本文就朱元璋帝王思想形成的原因试作简要论述。一朱元璋于元朝后期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朱世珍是一个老实本份的佃客,由于地主的租重,承佃退佃,举家搬迁了好几次,家境极为贫寒。1344年的上半年,朱元璋家乡发生瘟疫,一家五口,只剩下二哥和年方十七的朱元璋。家贫如冼,穷困潦倒的朱元璋兄弟竟找不到一块安葬父母兄弟的地方,更不用说备  相似文献   

11.
采石之战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采石渡江战斗。至正十五年六月初一(1355年7月10日),朱元璋率万余兵将,自和州东渡大江,夺得采石镇。第二阶段是以采石镇作为立足江南的桥头堡,迅速挥师南下,夺取和保卫太平府治姑孰城,直到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与元军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俘元降卒近万人,元将蛮子海牙、康茂才败走集庆(今南京)。从此,姑孰城成了朱元璋开拓江南、北定中原,争霸全国的根据地,采石之战是朱元璋开国称帝迈出的重要一步。如果没有成功的采石渡江之战,如果没有富饶的太时府作为可靠的后方,朱元璋就不能“杀尽江南百万兵”,更不能“要与西风战一场”。为了详细论述采石战役在建立明王朝中所起的历史作用,试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是一位从贫苦人家成长起来的开国皇帝,深知一米一粟来之不易.因此,他当了明朝的皇帝后,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的风尚,反对铺张浪费的奢侈行为. 朱元璋倡导节俭先是从自己开始.明朝的皇宫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由于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所以明皇宫投资小,规模小,装修也不奇巧华丽.1368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大臣们建议朱元璋扩建皇宫,好好装修一下.朱元璋听罢当即拒绝了.他说:“现在的宫殿坚固耐用,已经很好了.装修再豪华,也只是一个办公场所呀!”朱元璋不仅没有扩建和装修宫殿,还让人在皇宫的墙上画了一些勤俭节约的图画,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本.  相似文献   

13.
我与影友同游孔孟故乡——山东邹山县时,偶闻此处有一座规模恢宏的明朝第一代鲁王陵墓。于是,好奇心驱使我们前往谒访。 王陵的主人,第一代鲁王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建都南京,称太祖洪武皇帝。为了加强王朝统治,朱元璋分封诸王,  相似文献   

14.
汤和,字鼎臣,凤阳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元期末年,跟随朱元璋起兵,南征北伐。明初,汤和历任统兵元帅、御史大夫等职。洪武十年(1377年)封为信国公。不久,汤和主动交出兵权,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非常高兴,给他的赏赐也特别优厚。后来,朱元璋大杀功臣,唯汤和能够“荣名终养”于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因病“薨于正寝”,享年七十。  相似文献   

15.
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朱檀及以下历代亲王明初 ,朱元璋建立政权后不久 ,开始实行对诸子封藩的制度。即除封长子为皇太子外 ,其余诸子皆封亲王 ,以“镇固边防 ,翼卫王室”。他的第十子朱檀 ,封为鲁王 ,驻兖州。朱檀生于洪武三年 (1370年 )。他的生母郭宁妃 ,是濠县人郭山甫的女儿。据说郭山甫“善相人” ,朱元璋刚起兵时 ,郭山甫一见他就认为他相貌“贵不可言” ,并对自己的儿子说 :“吾相汝皆可封侯者 ,以此。”便把女儿送朱元璋为妾。从此一家人追随朱元璋。后来 ,郭山甫的两个儿子果然都封侯 ,郭宁妃也备受宠爱 ,曾“摄六宫事”① 。这大概也是朱檀备受朱…  相似文献   

16.
靖江王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首批分封的十个藩王之一。受封为靖江王的人是他的侄孙朱守谦。按理侄孙是不可以分封为藩王的,但是朱守谦的祖父朱兴隆是朱元璋胞兄,已在洪武元年(1368年)被追封为南昌王,他的父亲朱文正在朱元璋为吴王时曾担任大都督府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相似文献   

17.
正在追随朱元璋以前,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一直过着隐居或半隐居的生活,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研习兵法、天文、文学等。这年,朱元璋手下一个叫胡大海的人听说处州(今浙江丽水市)附近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便命人去请,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帮朱元璋一统江山的刘伯温。其他几个人一请就到,唯独刘伯温不肯来。胡大海又  相似文献   

18.
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自小出生在贫苦家庭里,饱受了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因此他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当时官场贪腐成风,农民反抗朝廷之争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决定亲笔写一部刑典书给官员和百姓看。为此,朱元璋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大部分官员都不敢反对,但也有一两个官员提出  相似文献   

19.
拜读了《文史天地》杂志2000年第6期发表的王运春先生的《朱元璋与贵州之谜》和2001年第5期发表的今凡先生的《“明太祖考妣上寿”残碑考》后,我虽不是“方家”,但不妨也来谈谈拙见。我认为,残碑的墓主人既不是朱元璋的父母,也不是朱元璋夫妇,而只不过是明王朝统治下的一介草民。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两文的争论,我认为是对残碑的“解读”有误所致。“明太祖考妣上寿”究竟应如何“解读”才正确呢﹖我认为正确的读法应是“明”字后面稍加停顿,然后再往下读,是为“明──太祖考妣上寿”。“明”在这里是指大明王朝,“太祖考”和“太祖妣…  相似文献   

20.
治明史者,有以朱元璋曾依附于韩宋政权(年号龙凤),而认为吴朱政权的官爵当“皆受之于宋”,如明末清初之史学家钱谦益云:朱元璋“渡江(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以后开帅府,丙申(公元1356年)为吴国公,以逮于称吴王。凡有拜除,皆出龙凤之命,如蕃镇承制故事。国史多忌讳,皆没而不书。”(《牧斋初学集》卷一0一)。清早期史学大家徐乾学(曾任清官修《明史》总裁)也举出一些例子,说“太祖(朱元璋)之兴,其官爵皆受之于宋。”(《憺园集》卷一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