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懋君 《沧桑》2012,(2):30-32
朱元璋在明初实行的重典治吏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各种因素综合决定的结果,对于澄清明初吏治和稳定明初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大作用,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与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在简文编连方面存在互相发明的地方。本文据《为吏治官及黔首》简八五将《为吏之道》的简序调整为41+44+45+42+43+46。并据《为吏之道》将《为吏治官及黔首》最后三枚简的排序论定为87+85+86。  相似文献   

3.
管窥我国历史上的反贪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文史月刊》2005,(3):42-44
国家或集体公职人员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是历代吏治整饬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贪立法的着眼点。纵观历史,历代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运用法律的武器来规范各级官员,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反贪法律史料。本文谨择其主要朝代、重要惩贪治吏法律的实施作一简介,以期对当今社会发展有所裨  相似文献   

4.
1888年12月,朱其懿任湖南沅州知府,他认为:"知府为表率之官,首严察吏;郡属当边陲之地,尤重安民"。在沅州知府任上的所作所为,他紧紧抓住"严察吏"这个根本,实现"重安民"的目标。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恩威并济以治吏,教养兼施以安民,以身作则不搞排场,从严治吏奖惩分明,多措并举醇化民风,力图一方吏治的清明高效和百姓的安居乐业,为一方社会的全面发展尽力创造适合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5.
吏治,向来是国家盛衰治乱的关键。我国史学界对康熙一生业绩,倾向于肯定,而对其吏治则多有批评。不必否认,康熙朝吏治问题较多,但观其总体,应予肯定部分仍占主导地位。其有关吏治思想和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6.
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与吏治有密切的关系。清代贵州吏治是清王朝吏治的缩影,都经历了由励精图治到贪污腐败的过程,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朝的灭亡与其“官方隳裂,吏治窳敝”分不开。清朝前期统治者深知这个教训,都在不同程度上整顿过吏治。其中,事功最显、影响最大的,是清世宗对吏治的整顿。 乾嘉时史学家章学诚说:“我宪皇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时势然  相似文献   

8.
简牍所见秦汉县属吏设置及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代县属吏的设置非常复杂,而且各自行政职责不很明确。张家山汉简显示汉初县下有秩吏有二百五十石到百廿石的秩级。汉初以降,县属吏的秩等进行了大调整,有秩固着于百石,数目也大大减少。从秦至汉,县属吏的设置体现出逐渐制度化、科层化的发展趋势。汉初县廷中存在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制度辟署的属吏;另一部分是县令长自行招聘来的宾客,他们是县令长的私吏,公私吏的划分不很清晰。西汉中期以后,私吏消失,制度上明确了分曹执事,员吏明确分为纲纪、门下和诸曹掾史。但尹湾汉简中可以明确地看到编制之外的"赢员",这可能是汉初私吏的另一种存在形态。因此,在整个两汉时期,县廷中一直并存着公私不同的吏员。同时,秦汉县主官的亲近吏乃因人而异,当时不存在将"门下五吏"定为亲近吏的惯例。另外,汉代的因事设员也使得大部分县只设置了需要的属吏,在小县还有一身兼数职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平台初期,清廷因台湾新纳版图,尚注重挑选贤良之士任台,台湾吏治状况较佳。但康熙末年特别是乾隆以后,历经嘉庆、道光变乱时起,全国各地吏治皆日趋糜烂,台湾孤悬海外,吏治败坏状况尤其严重。乾隆年间台湾贪污现象极为普遍,知府孙景燧、台防同知刘享基、台湾县知县程峻、署诸罗县事董启延、署诸罗县事唐镒等等尤为声名狼籍。道光年间,台湾道徐宗干在致友人信中亦说:“各省吏治之坏,至闽而极;闽中吏治之坏,至台湾而极。”  相似文献   

10.
慈禧太后在垂帘听政初期,忧虑官场腐败给清王朝统治带来的危机,对吏治进行了大力整饬,采取了鼓励大臣谏言、处置贪官污吏、严格考核官吏等系列举措,一度整肃了纲纪。慈禧太后整饬吏治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王朝统治,保住个人权力,这就导致出现名实不符的异化现象,使吏治整饬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1.
黎虎 《史学集刊》2006,(4):13-21
在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吏户”问题时,论者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说法,例如一经为吏,便“世代为吏”,因而“吏户”具有“世袭性”;“吏户”必须解除“吏名”或“吏籍”才能获得解脱而上升成为“民户”(平民);“吏”经常遭受长官的鞭打、虐待,表明“吏”的身份十分卑贱;“吏户”的数量非常多,如东晋时仅“司徒吏”就有二十余万等等。这些说法并不符合客观历史实际,有的是曲解史料。由此可见用“吏户”论的观点是难以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献记载的,它几乎与这个时期的相关史料相互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原因就在于“吏户”论并非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2.
“吏户”献疑——从长沙走马楼吴简谈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吏”与“民”一起编制于基层乡里,同为国家编户齐民,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权利义务相同,而“吏”稍优于普通编户,并不存在独立的“吏户”。吴、蜀亡国时所献簿籍中的“吏”数为全国总户口数之内的吏员人数,并非另外之“吏户”。孙休永安诏与吴简中的吏一脉相承,每户服役人数经历了孙权时期1·29人—孙亮时期3人—孙休时期2人的演变,并非“空户从役”。迄今已公布的吴简和文献资料都不能证明“吏户”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黎虎 《史学月刊》2007,(3):19-27
"吏户"论所指的"吏"是行政系统的"吏",但是在具体论证时,却常常以军事系统的"军吏"——如"将吏"、"吏士"、"吏兵"、"武射吏"、"武吏"、"文武吏"等有关资料作为证据,这不仅将行政系统之"吏"与军事系统之"吏"乃至士兵混为一谈,而且根据这种资料所作出的论断就很难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4.
陈名实 《福建史志》2001,(5):23-24,29
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思想武器,用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辛亥革命后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封建时代的腐败吏治进行改革,效仿资本主义国家的吏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不难看出,历朝历代对于高级官吏的治理向来都是比较重要也是比较困难的。乾隆朝六十年堪称有清一代立法惩贪最为严厉,也是最有建树的一段时期。研究乾隆朝对高官腐败的惩治,对于了解清代吏治的全貌,总结其吏治得失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与直隶吏治述论成晓军19世纪60年代的直隶社会,由于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捻军战争的冲击,呈现出一派封建末世衰败景象:吏治腐败,法纪荡然;军纪涣散,武备废弛;灾荒频仍,民生凋敝;秩序混乱,阶级矛盾突出。为了确保畿辅重地的突出地位,清政府于186...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30年代末,清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禁烟运动。林则徐在广州一举收缴英美走私鸦片230多万斤,广东内地及其余各省也收缴鸦片190多万两。当时,走私者震慑,吸食者畏刑,禁烟运动一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清政府在禁烟运动中大力整饬吏治,严厉查处官吏兵役中的违禁和失职行为,从而排除了阻力,壮大了声势,推动了运动的深入开展。过去,史学界议论较多的是清政府的吏治腐败,对其整饬吏治的经过却极少涉及。本文试就此作一概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乾隆年间,云南吏治日渐腐败,在30年的时间中先后发生数起封疆大吏贪腐案,对云南社会和边疆稳定造成了深远影响。文章对乾隆朝相关案件进行考述,并探讨了云南疆臣贪腐案的特点,揭示乾隆朝云南地区贪腐案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希望有助于加强对乾隆朝云南吏治发展变化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9.
官僚政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是通过层层叠叠的各级官僚机构、不同层次的官员,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其对黎民百姓的统治和管理,即当时的所谓“吏治”。他们在长期的统治实践中,也深切体会到吏治的好坏,与社稷的安危密切相关,尤其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官逼民反”,使某些封建统治者更有所警觉。因此,某些有作为的皇帝总是企图从整顿吏治着手,要求各级官吏“矢忠矢公,清廉勤政,各尽职守”,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当时的封建王朝也曾颁布过种种严刑峻法,规章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奖廉惩贪。清初的几位比…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民本思想处处体现在他的笔下和行为中。他的民本思想有如下特点:对君权神授的新认识,对官民关系的论述,文以明义的作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