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明 《丝绸之路》2011,(24):42-43
自隋炀帝开科取士到清光绪帝废科举,在科举考试中通过作弊以取得功名这种行为一直贯穿于1300年的科举史。本文主要对科举考试的作弊方法和作弊工具以及对科考作弊的防范与处罚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科举考试是我国自隋唐以来选用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士大夫跻身于统治集团的必经之途,也是最高统治者用以扩大统治基础和搞平衡政治的重要手段。能不能考取进士是决定士大夫前途命运的大事。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翰林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奉命为会试主考官,取录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科场预防舞弊之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考试制度是隋唐统治者为矫正“九品中正制”之弊端而施行的选官制度。此后,科举考试制度成了历朝历代缺身仕途的重要途径。由于每次科举考试淘汰率极高,尽管历代王朝不厌其烦地立制度、订场规,但考试中舞弊行为屡禁不止,科场大案层出不穷,到明清两代尤为严重。正因为如此,明清时期对科举考试监察十分严格,凡触及到此事的严惩。一般处罚分两类:一是只牵涉到应试本人,如挟带、冒名顶替、传递纸条等,若被发现,作弊士子当场逐出,取消考试资格,革去原有功名、不作刑事案件处理;另一类是应试者买通考官作弊,容易引起公愤,如听…  相似文献   

4.
宋朝的统治者强调中央集权,重文轻武,这对当时的各方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科举考试制度。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宋朝的科举制度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试的性质由资格考试变为任用考试;取消应试人员的种种限制,鼓励全民参与考试;科举取士数量暴增;士子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防止考试作弊工作更加完善;在科举考试制度中强调中央集权制。  相似文献   

5.
唐代科举制度及其运作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科举制度及其运作的演变翁俊雄唐代读书人作官主要有两个途径:门荫与科举考试。只有父祖官至五品以上的高官子孙才可通过“门荫”作官,因此,科举考试是士人,尤其是平民子弟作官的主要途径。唐代科举制度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来为人们所瞩目,论者不乏其...  相似文献   

6.
正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阶级安抚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命运骤变,光宗耀祖,时来运转。科举考试制度是否公平公正,科场风气纪律是否严明良好,关系到一个朝代的政治是否清明,甚至影响到政权能否稳固。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都极为重视,针对科场舞弊出台了一系列严格周密的制度。不过,制度最终还得由人来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心术不正  相似文献   

7.
王蕾 《文史天地》2006,(10):57-59
据《旧唐书·职官志》载,唐人入仕的途径主要是流外入流、门资入仕与科举考试。其中以流外入流而入仕者为人所轻且很难升迁,而以门资入仕仅限于高门子弟,因此科举便成为中下层地主阶级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唐代科举考试不断发展,除了录取规模扩大和录取人数增多外,还打破传统士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 ,始创于隋朝的科举考试是在克服察举制弊病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在中国古代漫长历史中 ,对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朝为四舍郎 ,暮登天子堂”。一千多年来 ,科举考试几乎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问政、为官、富贵、立业的惟一途径。正因为如此 ,围绕着它 ,曾演出多少低回婉转、令人捧腹的人间闹剧。后门状元据《唐摭言》记载 ,唐朝的高锴多次任主考官。他为官清正 ,所录取的人都有真才实学 ,但也有无可奈何之时 ,乃至出了个“后门状元”。高锴第一次主持进士考试时 ,考…  相似文献   

9.
从"枪手"看清代科场枪替活动的市场化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枪替是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主要舞弊方式之一。枪替活动与当时的社会经济、风尚习俗相互影响。乃至出现了较显的市场化倾向。乾隆年间是枪替活动比较活跃的时期。雇倩枪手作弊现象在童试和岁科试中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牧惠 《文史天地》2002,(5):43-43
从大道理来说,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而不是为主考官取门生结党营私制造机会。据纪晓岚介绍,因为有了这层考虑,于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分送到各房考官录取的名额有定量,各考官评选试卷优劣的标准又很不一样,能否真的做到择优录取有一定的局限。于是加以改  相似文献   

11.
正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楹联大观园中,巧用四季和方位的对联更是一束韵味盘然的奇葩。细细品读,别有一番情趣。做春梦唐诗人李白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是大宦官高力士。高力士故意刁难李白,遂出上联曰:"做春梦,入秋闱,不知冬夏!"暗骂李白是不知冬夏的傻子,来参加秋试取  相似文献   

12.
<正>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创的人才选拔制度,宋、元、明、清各代沿用,于1905年废除,沿袭1300余年之久。明代是科举考试的鼎盛时期,无数读书人利用所学知识,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经邦治国,报效国家,留下历史美名。浙江余姚是明代科举重镇,人才辈出。余姚人王华和其子王阳明及其女婿徐爱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走向辉煌人生。他们的科举之路有着不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状元的年龄     
正历史上的状元大都是青年,据统计,有生卒年月可考的状元,其及第时平均年龄如下:唐朝状元平均29.4岁;宋朝状元平均29.6岁;元朝状元平均29.5岁;明朝状元平均32.3岁;清朝状元平均31.9岁。古代科举考试中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尹枢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考试中状元时年已71岁,尹枢也被称为"古稀状元"。尹枢应试还有段轶事。那年,主考官杜黄裳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文史月刊》2012,(10):18-18
一、御史中丞张倚之子张锡正唐朝天宝二年,朝廷科举考试的阅卷由侍郎宋遥、苗晋卿负责。御史中丞张倚位高权重,深得唐玄宗的信赖和器重,这年恰逢他的儿子张锡正参加考试,宋、苗二人为讨好张倚,在阅卷中作弊,发榜公布张锡正名列甲等第一名。  相似文献   

15.
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到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科举考试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将近1300年。不少人为达“登科”目的,在科场中作弊,手段有夹带,代考,泄卷,疏通关节,贿赂监考、阅卷、审卷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始创于隋朝的科举考试是在克服察举制弊病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在中国古代漫长历史中,对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千多年来,科举考试几乎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问政、为官、富贵、立业的推一途径。遍翻史册,围绕着它,曾演出多少低回婉转、令人捧腹的人间喜剧。 后门状元 据《唐摭言》记载,唐朝的高锴多次任主考官。他为官清正,所录取的人都有真才实学,但也有无可奈何之时,甚至出了个“后门状元”。 高锴第一次主持进士考试时,考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从隋朝到清朝一直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从唐朝开始,科举考试分为文试和武试,分别选拔文武官员。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定规,文试分四级进行,其中乡试、会试、殿试(廷试)一般三年一考。  相似文献   

18.
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黔东南"苗疆"的有效管辖,遵循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思想,并结合黔东南"苗疆"的不知礼义、经济文化落后、"难以汉法治"的实际,对既定的科举制度进行变革与变通,即在黔东南"苗疆"开设"苗科"考试、"设苗籍进取之例"、推行灵活考生户籍资格管理、增加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典的内容等地方性科举考试制度。促进了汉族人口的入迁、激发了黔东南"苗疆"民族子弟学习儒学的热情,增强了黔东南"苗疆"人民对中原儒家文化认同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清政府在黔东南"苗疆"的有效统治。  相似文献   

19.
漫说吴兆骞     
岳力 《文史天地》2001,(2):31-32
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文人最多的国家。传统文人更是最拥挤的一群。科举考试从诗歌游戏到圣贤语录游戏,千年一戏,上演的是掺和着文人血泪的哀怨、愤懑和惊悸。专制政治赤裸裸地展示着他们无奈的命运、灰色的灵魂和卑怯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消失的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又一轮的打工子弟学校整治行动席卷北京,孩子们长年生活在失学的动荡与恐惧中,犹如他们父母时常遭遇的被驱逐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