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佚名 《文史天地》2009,(6):71-71
邱吉尔下野后,有一次打的去演讲。当他在下议院前走出那部出租车时,便对那出租车夫说:“我在这里大约耽搁一个小钟头,你等我一下吧。”“那不可能呀!”那车夫回答说,“我一定要赶回家去,好在收音机上听邱吉尔的演说。”那位下台的首相一听这话大为惊喜,便重重地赏了他一笔可观的小费,“我想了一下,”那车夫见钱眼开,便改口说道,“还是在这里等着送你回去吧,管他妈的邱吉尔!”  相似文献   

2.
过去有一个农民,他养了许多绵羊。冬天,一只大母羊产焦了,他把母羊及羊羔一同搬进小屋。夜晚来临的时候,一个老爷坐着雪橇前来投宿,走到小窗外,问道: “老乡,请让我们借宿一夜!”“夜里你不会胡闹吧?”“哪儿的话!我们只要有个地方过一夜就感恩不尽了。”“那就请进来吧,老爷!”老爷和车夫坐着雪橇进了院子。车夫忙着料理马匹,而老爷却进了房子。他穿着一  相似文献   

3.
烟雨豁蒙楼     
近日读到几篇近代化名人写的金陵忆旧的章,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一是他们无论在南京逗留长与短,都要去登一登豁蒙楼。例如名散家、翻译家、艺理论家梁实秋先生,1923年初次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人刚到,便拉着同伴出了校门,叫了一辆黄包车说:“去豁蒙楼!……怎么,你不拉?”那车夫迟疑了一下,笑着说:“拉,拉!,,梁实秋感到奇怪:这车夫为什么笑呢?等车两三分钟到了目的地,梁先生这才明白:原来豁蒙楼与学校近在咫尺。“难怪车夫要笑我们,我们下了车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  相似文献   

4.
《世界》2009,(3):60-61
在鹿港,最值得一试的,便是在闹市街边招一辆三轮车在小镇来个两小时或半天的“深度游”,细细逛来:小镇的故事、传闻,也不用费心去打听,一路上车夫大哥自会慢慢道来。很幸运,我遇到这位车夫雄哥不仅普通话流利(要知道,在鹿港小镇,很我人只讲闽南话),  相似文献   

5.
正1918年1月15日的第4卷第1号《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首叫《人力车夫》的新诗:"车子!车子!"车来如飞。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客问车夫:"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能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我年纪小拉车,  相似文献   

6.
王佳伟 《湖南文史》2012,(10):40-41
《史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学双璧”之一。这部煌煌巨著记载的大多是各个时代的帝王将相和风云人物,但也有一些诸如种田人(比如为项羽指路的田父)、打鱼人(比如帮助伍子胥渡江的渔父)、车夫(比如为晏子驾车的御者)之类的底层人物,他们身上往往有很多值得玩味的故事发生。本文讲述的就是《史记》中四个车夫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走在什刹海的胡同里,总能听见脆耳的三轮车铜铃声。通常伴着一句“让让嘞.借过您呐。”穿着自坎肩儿的车夫拉着游客便擦肩而过。他们一路小步儿颠着.嘴里还头头是道地讲着沿途院落的趣闻轶事。  相似文献   

8.
一、车夫之家 我家被称为“车夫之家”,是由于先父从民国19年来榆次拉车,一直拉至日军侵入榆次城,体力不支时为止;我二弟立茂,民国21年开始拉洋车,榆次解放后参加了榆次三轮车合作社(社长杨贵春)改蹬三轮车,直至1983年患脑溢血身亡;三弟立雪,因年幼没赶上拉旧中国的人力车,解放后加入了榆次运输公司马车社赶马车,直至退休;四弟立福,抗战以前在榆次汽车站(站长张晋生)当运输工,由于刻苦钻研学会了开汽车,日本投降后调到阎锡山在太原北门外办的山西省西北实业公司当了汽车司机,解放后先后在清徐露酒厂、山西锦纶厂等单位开车,80年代初退休.我叫孙立太,民国19年23岁时开始拉“洋车”,后又蹬三轮,直至80岁为止.人力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开始出现于上海,因从日本进  相似文献   

9.
罗国辉 《上海地方志》2022,(3):73-78+96
人力车夫是随着人力车的引进而出现的一个庞大群体;作为弱势群体的人力车夫在社会上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维护自己的权益。民国时期上海人力车夫工会在维护车夫权益、开展车夫福利事业、调解劳资纠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漱渝 《纵横》2011,(8):4-14
鲁迅一生助人甚多,特别是帮助弱势群体和文学青年。他的“人生计划”就是“随时为大家想想,谋点利益”(1935年12月14日致周剑英信);又说:“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1926年12月16日致许广平信)鲁迅为人力车夫包扎伤口的故事,为女佣王阿花赎身的故事,以及甘为文学青年当梯子、当垫脚石的许多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1.
王洋 《黑龙江史志》2013,(7):41-43,52
人力车夫问题是中国早期城市化曲折前行的产物。针对"存废皆不可"的矛盾处境,民国南京市政府基于人道主义与政治示范的原则,筹划了一系列系统的社会救济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车夫收入,提高了车夫智识,体现了社会救济的现代转型,为全国的车夫救济事业提供了政策的参考。但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这些救济举措又存在着救济范围狭窄、救济计划鲜有实行、救济效果大打折扣等诸多问题与缺陷。人力车夫问题在整个国民政府时期始终无法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正面歌颂劳动人民的作品。它描述一位知识分子乘坐人力车子,见行路的老妇被车把刮倒,车夫主动搀扶,并陪她到巡警分驻所。知识分子却认为是多事,“自讨苦吃”。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洁无私的好品德,讽刺了知识分子的渺小。此文结尾原写“一九二0年七月”。故不少书籍杂志在引用此文时,根据“一九二0年七月”的日期,判断此文是在西城八道湾11号书写的。因为1919年11月21日鲁迅从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迁住八道湾,一直住到1923年8月。  相似文献   

13.
《神州民俗》2008,(4):8
1925年9月30日深夜,广州市东堤的警察局突然被几十名人力车夫包围,值班的警察被一顿乱打。市政府急忙派人前往驱散,后经了解得知原来是事发当天,有个车夫拉车时,因为没有按照规定路线行走,被一位姓林的警察带回警署处罚。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品。作品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的城市劳动者的典型形象。祥子有梦想,是一个追求上进的年轻人,但在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彻底失败,最后成为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祥子的悲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祥子自身固执倔强、个人主义的性格,有与虎妞的错误结合,也有当时黑暗动荡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陈列馆,最近在当年川陕苏区首府的所在地——诺江镇征集到一面三十年代用毛边纸制作的三角旗。 这面三角纸旗,斜边长40厘米,宽26厘米,高37厘米。旗面朱书“欢迎红军伟大胜利”八个行体大字。同时征集到的还有一把完整的铁制小裁纸刀,一张已十分残破但还能看出是题为“车夫”的反映群众支前的红军宣传画及一个不完整的布制红领章。这些文物是诺江镇财政所屈远文同志捐献的。  相似文献   

16.
王煦 《文史天地》2014,(7):39-42
1929年10月22日夜,数千愤怒的人力车夫冲上北平街头,疯狂捣毁有轨电车,打伤电车工人,一时震惊了故都。(详见本刊2014年第4期《1929年北平人力车夫捣毁有轨电车事件》)虽然事件本身在次日就基本平息,但其后续影响却持久而深刻。它就是一座分水岭,令很多人物的命运和关系都发生了巨变。  相似文献   

17.
李苦禅     
《纵横》1999,(3)
李苦禅(1899—1983),山东农家子弟,曾以人力车夫的辛劳与留法勤工俭学会的机遇,步入了中国最高艺术苑地,成了中国大写意绘画史上继明代徐文长、清代八大山人之后的又一位写意画宗师。他尤以侠义之躯投入中共领导的北平地下抗战,在中华丹青史上留下了罕见的浓浓一笔!他的名言是:“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所谓人格,爱国第一。”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理事和全国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18.
老舍教子     
老舍先生在儿童教育上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不必非入大学不可”这倒不是说他不主张别人上大学,他说的是“不必非入大学”,这是一种反对“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若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儿童“宜多玩耍”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  相似文献   

19.
麦基诺岛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马粪味.据说是由于此前马车车夫抱怨岛上的汽车令马匹受到惊吓,造成安全隐患,所以岛上开始禁止任何机动车辆行驶,马车便成为岛上仅存的交通运载工具.车夫们足蹬马靴,身着鲜亮的服装,手中挥舞着马鞭,驾驶着马车来来去去.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近代史上,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最初多由海外贸易力量(国民力量)和海军舰队(军事力量)组成,且二者常合而为一,在与他国的海上较量中,它们又大都扮演过另一个角色一海盗。最早的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通过海盗方式向世界扩张并得以分享全球海权的,后起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一开始就毫不客气地抢劫葡、西两国的商船以自富,随其后而崛起的海上霸主英国也是从大量截获荷兰商船来打开局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